謝一芝, 邊小峰, 賈趙東, 馬佩勇, 禹 陽, 張 鉛, 劉 帥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江蘇南京210014)
甘薯具有高產穩產、抗旱耐瘠、適應性廣、用途多等特點,不僅是重要的糧食作物,而且還是重要的經濟作物,按甘薯用途可將甘薯分為鮮食型及食品加工用型、淀粉加工用型、蔬菜用型和觀賞用型等[1-2]。甘薯富含多種營養物質,不僅含有豐富的食用纖維、糖、維生素、礦物質和蛋白質等人體必需的營養成分,還含有多酚、多糖和花青素等活性物質,具有抗氧化等多種保健功效[3-4]。甘薯曾是20世紀50-60年代的主糧,此后,隨著中國糧食生產的發展,甘薯由原先的主糧逐漸成為淀粉加工原料及輔助食品。中國是世界最大的甘薯生產國,2018年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統計結果顯示中國的甘薯種植面積為2.379 3×106hm2[2]。近年來,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鮮食型甘薯消費比例呈逐年增加的趨勢,據調查,近年來在北方薯區大約有25%的甘薯用作鮮食,在長江中下游薯區鮮食甘薯消費比例達29%左右,在南方薯區大約有60%的甘薯用作鮮食[3]。隨著人們對甘薯營養保健功能的重新認識及居民膳食結構改變,鮮食甘薯已成為人們餐桌上的重要食品。為了促進中國鮮食甘薯產業發展,本文就鮮食甘薯品種選育、種薯種苗繁育、綠色高產高效栽培和市場營銷等研究現狀進行闡述,并展望了鮮食甘薯產業發展前景。
在中國糧食緊缺時期的20世紀50-60年代,甘薯主要用作食用,甘薯育種以選育高產品種為主。20世紀70年代至十一屆三中全會前,這一時期甘薯除了作為糧食外,還有部分用作加工淀粉、粉條和乙醇的原料,育成品種以高產中干為主。十一屆三中全會至2000年,甘薯從主糧地位退居為輔助食品,隨著甘薯用途的多樣化,專用型甘薯品種選育成為甘薯的主要育種目標,其中鮮食型甘薯品種選育是甘薯育種的主要目標之一。進入21世紀后,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和膳食結構改變,人們對食品的功能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為了滿足市場需求,鮮食甘薯品種不僅要求產量高,而且要求薯形光滑整齊、商品性好、品質優良和耐貯藏[5]。
在20世紀50-60年代,各地采用雜交育種技術育成了一些高產甘薯品種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應用,如一窩紅、北京553、農大紅、華東51-93和南京92等。20世紀70年代至十一屆三中全會前,隨著甘薯用途的多樣化,各類甘薯品種先后育成,其中育成的鮮食型甘薯品種有煙薯1號、濟薯1號、寧薯1號、寧薯2號、遺字138和濟薯5號等。十一屆三中全會至2000年各育種單位先后育成了南薯88、蘇薯1號、浙薯2號、冀薯4號、廣薯62和蘇薯8號等一批鮮食型甘薯品種[6-7]。進入21世紀后,中國甘薯育種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各育種單位先后育成了一系列優質鮮食型甘薯品種,據統計,從全國實行品種鑒定開始的2002年至2016年,中國共育成通過國家鑒定的品種178個,其中紅(黃)心鮮食型甘薯品種44個,占育成品種的24.72%。2017年開始甘薯實行非主要農作物登記制,至2020年底,全國共有255個甘薯品種通過農業農村部甘薯品種登記,其中大部分是以前通過省級或國家級品種審定(鑒定)的品種重新申請登記,這些登記品種中鮮食型品種占43.9%[3]。目前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應用的紅心鮮食甘薯品種有煙薯25、普薯32、濟薯26、龍薯9號、廣薯87和蘇薯16號等[3,5]。
甘薯良種繁育是甘薯生產的重要一環,在改革開放前的大集體時代,甘薯良種繁育是以生產隊為單元進行集中繁種育苗,改革開放后至21世紀初期,甘薯種薯種苗以農民自繁自育為主,家庭式的小型育苗公司也先后出現,2010年以來原先的農民自繁自育模式逐漸被大型種薯種苗公司所替代。甘薯育苗方式呈現多樣化,其中有小拱棚育苗、單體大棚育苗、連棟大棚育苗以及大田早春采用地膜覆蓋高密度栽植繁苗,俗稱大田苗[8-10]。由于大田苗質量好,栽后返棵還苗快、成活率高,近年來已成為種苗市場上的新寵。
甘薯種植戶的生產用苗通常是利用種薯排種育苗或購苗獲得。育苗公司的種薯種苗來源及繁育形式主要有以下4種:一是從科研院所引進脫毒苗,引進后在大棚內進行擴繁;二是購買甘薯常規種苗后再在大棚內進行采苗圃式擴繁;三是利用自行留種或購買的種薯進行育苗;四是在大田直接采用以苗繁苗的方式進行種苗生產。
甘薯為無性繁殖作物,在種薯種苗繁育過程中易受病毒侵染,并通過塊根世代傳遞累積,導致品種種性退化,產量和品質降低。據調查,中國因甘薯病毒病造成的產量損失一般為20%~30%,嚴重時可達50%以上,甚至絕收。脫毒甘薯的推廣應用是阻斷病毒傳播的有效措施,脫毒種薯種苗的繁育體系在防控病毒病、提高產量、減少品種混雜和種性退化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甘薯脫毒種薯種苗培育主要包括莖尖培養、病毒檢測、脫毒試管苗快繁以及原原種、原種和良種繁育等幾個環節[11]。
甘薯脫毒苗生產需要一定的技術和設施,生產上甘薯脫毒苗主要來自科研單位及一些具有脫毒技術支持的大型種苗公司。國內規模較大的種苗企業有邯鄲市禾下土種業有限公司、石家莊慧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河南華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河南天豫薯業股份有限公司和泗水利豐食品有限公司等,由于這些育苗企業規模大,與科研單位有較好的合作關系,具有脫毒苗生產技術,薯苗質量有保障,育苗公司具有規模效應優勢,育苗成本低于種植戶自繁自育,薯苗價格相對便宜,導致種植戶主要從種苗公司訂購薯苗,近年來種植戶采用購苗種植的比例逐年提高[2,8]。
為了實現鮮食甘薯生產效益最大化,早栽早收是增收的重要途徑之一。我國南北跨度大,氣候呈現多樣化,可以利用我國的氣候特點進行甘薯種薯種苗南北交替繁育,冬季在南方的海南省、廣東省等地進行種薯種苗繁育,春天將南方繁育的種薯種苗調運到北方及長江流域進行擴繁和栽植,可實現早栽早收早上市,提高種植效益。秋季在北方及長江流域甘薯收獲前,將大田苗調運到南方進行栽插,實現甘薯種薯種苗的南北異地繁育,這種方式不僅加速了新品種的推廣速度,而且解決了北方地區早春繁苗速度慢的問題。南北調運雖然運輸成本較高,但大田苗是收獲前再利用的莖蔓,沒有育苗成本,僅是剪苗人工成本,薯苗成本低,栽后成活率高,受到種植戶的歡迎,目前這種南北調運大田苗栽插方式已成為鮮食甘薯生產的模式之一。南北調種調苗的弊端是容易造成南北間病蟲害交叉傳播,如北方的甘薯莖線蟲病在南方薯區時有發生,南方的甘薯蟻象在北方及長江流域薯區也有危害,給甘薯產業造成較大的影響。南北異地種薯種苗繁育和調運也造成甘薯病毒病在全國流行,因此在南北調種調苗時要做好植物檢疫,以防南北間病蟲害的交叉感染和傳播。
隨著病毒病危害的日趨嚴重,甘薯生產上脫毒種薯種苗的應用也更為廣泛。目前甘薯生產上采用原原種、原種和良種三級繁育體系,甘薯良種繁育時采用空中隔離是預防甘薯病毒病擴散的有效措施之一。異地繁種是實現空中隔離的有效方法,一些種苗企業選擇在寧夏、陜西等適宜甘薯種植的冷涼地區繁種,就是為了阻止病毒病的傳播,由于這些地區傳播病毒的介體煙粉虱發生相對較輕,帶毒率較低,因此有利于提高脫毒種薯的繁育質量。
中國地域遼闊,南北氣候差異大,鮮食甘薯栽培模式也呈多樣化,主要有傳統的大田栽培模式、地膜覆蓋栽培模式和一年兩季栽培模式等[12]。各地應根據當地氣候特點及產業需求選擇不同的高產高效栽培模式,以獲得更高的生產效益。
地膜覆蓋栽培是提高甘薯產量和品質的重要途徑,地膜覆蓋栽培與露地栽培相比,可做到早栽插、早結薯、早收獲、早上市,這種栽培方式在雨水少、早春溫度偏低的西北地區及北方地區的應用較廣,地膜覆蓋可在早春明顯提高土壤溫度,春季栽后1個月內10 cm 土層地溫比露地增加2~4 ℃,白膜的增溫效果好于黑膜。由于地膜覆蓋具有較好的保墑增溫效果,在雨水偏少的北方地區春甘薯覆膜栽培可增產10%~20%,地膜覆蓋栽培的大中薯率比露地栽培提高6%~11%[13-21]。地膜覆蓋栽培也是防治田間雜草的一種有效方法,其中覆蓋黑膜的雜草防除效果優于白膜,近年來中間白色兩邊黑色的雙色膜在生產上應用較多,中間白色地膜吸光增溫效果明顯,兩邊黑色對雜草防除效果好[22-23]。地膜覆蓋栽培技術可分為2種方式,一種是先覆膜后栽苗,另一種是先栽苗后覆膜,2種方法各有特點,目前已實現了做壟覆膜一體化機械作業,栽苗只能在覆膜后完成。滴灌栽培在北方鮮食甘薯生產上應用廣泛,該技術可同時進行栽后澆水及施藥作業,特別是解決了生育中后期根部施藥的難題,從而可有效防治地下害蟲[24]。目前,甘薯水肥藥一體化技術和甘薯機械化高效輕簡覆膜栽培技術已成為鮮食甘薯生產的主推技術得到應用。
除全年都能種植甘薯的海南省和廣東省等南方地區,其他地區的甘薯生產通常是一年種植一季。近年來,為了提高甘薯單位面積的種植效益,一年兩季種植模式也得到應用。一年兩季種植模式可分為保護地種植和大田種植2種。保護地種植模式是在大棚內采用大棚+地膜覆蓋,長江流域薯區栽插期可提早到3月份,甘薯的上市時間可提早到6月中旬,做到早栽種早上市,填補了市場空缺,收獲后還可繼續種第二季,單位面積種植效益高。另一種一年兩季種植模式是在大田采用地膜覆蓋栽培,在長江流域可提前到4月份栽插,7月中旬開始收獲,這種一年兩季種植模式特別適合生產小香薯,小香薯市場價格一般為1 kg 6~10元,產量為15 t/hm2,一季單位面積(1 hm2)效益在9×104元以上,2季單位面積(1 hm2)種植效益可達1.5×105元以上,這種種植模式在江蘇、浙江等省已有較為成功的經驗[25-28]。
甘薯是以收獲塊根為目標的作物,其需肥特點有別于其他作物,甘薯一生中需鉀量最多,其次是氮,對磷的需求量最少。在一定用量之內,增施氮肥可以提高甘薯莖葉產量和塊根產量,而施氮量過高會導致地上部旺長,降低塊根產量,增施鉀肥可以提高甘薯干物質向塊根的分配比例,提高塊根產量[29-31]。甘薯生物產量高,消耗土壤中的養分多,須施足基肥才能充分發揮其高產特性,生產上一般在做壟前將80%以上的肥料作為基肥施入,以滿足前期地上部莖葉生長需求,做到前期早發快長,早封壟充分利用光能,追肥也應盡早,早追肥促早發,考慮到甘薯封壟后施肥困難,甘薯生長中后期施肥與否應結合土壤肥力、前期長勢以及生育期雨水多少而定,以防中后期施肥導致莖葉旺長影響塊根產量[31-32]。合理施肥是甘薯獲得高產的關鍵,應做到測土配方施肥以節省施肥成本,提高肥料利用率,一般地塊的氮磷鉀肥配比為2∶1∶4[33]。甘薯生產上肥料的施用還需根據土壤和氣候條件而定,在多雨年份,應結合土壤肥力情況慎用氮肥,肥力中等以上的土壤應少施或不施氮肥,否則易造成地上部莖葉旺長而減產[34-36]。
病蟲害是影響鮮食甘薯生產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甘薯生產上的主要病害有甘薯黑斑病、莖線蟲病、根腐病、病毒病和蔓割病等,主要蟲害有甘薯蠐螬和甘薯蟻象等,其中甘薯蟻象為南方薯區普遍發生的一種蟲害,近年來由于無序調種調苗,導致甘薯蟻象在長江流域薯區也時有發生。目前鮮食甘薯生產上病蟲害主要采用綜合防控,如選用抗病蟲品種、采用農藝措施以及藥劑防治等,其中最經濟有效的方法是選用抗病蟲品種,如抗甘薯根腐病和蔓割病品種等,但有些病害在甘薯資源中缺乏有效抗源,選育抗病品種較為困難,如病毒病等,另有些病害的品種抗性隨環境條件變化不能持續有效[37-40]。
在鮮食甘薯生產中直接影響鮮食甘薯商品性及種植效益的病蟲害主要有甘薯黑斑病、病毒病和蠐螬等,其他病蟲害有些是局部發生,有些可通過選用抗病品種就能得到有效控制。甘薯生產上普遍發生的病害是甘薯黑斑病,薯塊受黑斑病危害后有苦味,嚴重影響鮮食甘薯品質,甘薯黑斑病可通過種薯種苗及土壤等多種途徑傳播,徹底根除較為困難,一般采用綜合防控方法,其中選育抗病品種是防治黑斑病的重要途徑之一,其他防控方法包括建立無病留種田、選擇無病薯塊作種薯、輪作換茬、用多菌靈浸種浸苗、采用高剪苗等可有效預防黑斑病發生[39-40]。甘薯病毒病是近年來甘薯生產上大面積發生的一種病害,甘薯病毒病類型多,其中在生產上危害最嚴重的是甘薯復合病毒病(SPVD),目前還缺乏有效的抗病毒品種,只能通過控制源頭、選用無病毒種薯種苗、采用脫毒技術生產無毒苗等方法進行預防。病毒通過介質粉虱和蚜蟲等傳毒昆蟲進行傳播,因此在生產中,要特別重視粉虱和蚜蟲等傳播介質的防控,切斷病毒的傳染源是預防甘薯病毒病的重要措施,防控方法有物理防治、化學殺蟲劑防治和生物防控等,常見的物理防治手段有色板誘殺、植物誘控等,采用間作或輪作,打破傳毒昆蟲在寄主植物上的生活規律等,使用化學殺蟲劑仍是現階段滅殺傳毒昆蟲的主要手段,大田生產中常用的化學殺蟲劑有抗蚜威、噻蟲嗪和吡蟲啉等。此外,要加強苗期管理,當苗床出現病毒苗時應及時拔除,以防止病毒苗移栽到大田造成更大危害。抗病毒藥的使用是對受感染植株的一種補救措施,減少病毒病的發生對減少產量損失有一定的作用[41-42]。
甘薯地下害蟲蠐螬是危害甘薯塊根的主要蟲害,鮮食甘薯受蠐螬危害后薯塊表面留下的蟲口使鮮食甘薯商品性下降,目前還沒有培育出有效的抗蟲品種,生產上主要采用綜合防控方法,在生長期利用誘蟲燈誘殺蠐螬成蟲,減少蟲口密度,減輕蠐螬對薯塊的危害;藥劑防治可在栽前采用低毒農藥5%辛硫磷顆粒劑、5%毒死蜱顆粒劑進行田間散施或壟背條施,或用30%辛硫磷微膠囊劑進行蘸根、5%吡蟲啉可濕性粉劑拌土穴施以及地蚜靈粉劑拌土穴施等,這些方法對地下害蟲都有較好的防控效果[43-45]。但由于這些藥劑的藥效期較短,甘薯地上部莖葉生長旺盛,中后期施藥困難,生產上一般在栽后40 d及80 d左右再用毒死蜱或吡蟲啉進行灌根,或采用水肥藥一體化栽培技術將藥施到根部,實現精準施藥,以解決甘薯生長中后期施藥困難的問題。實踐證明,鮮食甘薯生產中采用誘蟲燈加藥劑防控,可有效控制地下害蟲危害,提高鮮食甘薯的商品性。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農作物機械化程度的高低決定著產業發展前景。甘薯生產機械化程度與水稻、小麥等大作物相比差距較大,不同作業環節的差異也很明顯,其中耕作起壟機械化程度較高,機械化程度約為60%,栽插機械化程度相對較低,不足1%[46]。甘薯生產機械化程度的區域發展也不平衡,平原地區甘薯生產機械化程度高于丘陵地區,北方薯區明顯高于其他薯區,總體上甘薯生產機械化程度還有待進一步提高。近年來,一些農機加工企業與科研單位合作,聯合生產出不同類型的甘薯作業機具,如甘薯做壟機、甘薯移栽機、甘薯中耕除草機、甘薯割蔓機和甘薯收獲機等,有單壟、雙壟和大壟雙行等不同款式,甘薯收獲機有犁式、鏈式收獲機,還有小型聯合收獲機。甘薯割蔓收獲工作量相對較大,甘薯割蔓和收獲機械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甘薯移栽機械由于作業效率不高,應用還不普及,僅在一些種植規模較大的企業選用。目前生產甘薯機械的企業較多,產品類型和規格不一,從而造成做壟機與割蔓機、收獲機不配套,需要制定統一標準,以防止在割蔓、收獲時由于壟距不配套造成壓壟現象。選擇甘薯機械時需要考慮土壤類型、甘薯用途等因素,升運鏈收獲機一般適用于沙性土壤,鮮食甘薯收獲時一般選用犁式收獲較為安全,可減少鮮食甘薯的薯皮機械損傷,避免影響其商品性[47-51]。甘薯生產機械的應用不僅可減輕甘薯生產勞動強度,降低甘薯生產成本,而且還可大幅提高甘薯種植效益,促進甘薯產業健康發展。同時還需研發出適合丘陵山區小地塊種植的小型機械,機械與動力的配套問題應引起重視。為了使甘薯機械在生產上得到廣泛應用,農機農藝配套不可或缺,甘薯品種的結薯習性需要適合機械化作業,一般以結薯淺、薯塊以短紡錘形或球形的品種更適合機械化收獲。
鮮食甘薯早收獲、早上市和經貯藏后銷售是鮮食甘薯保質增效的重要措施。甘薯沒有一定的收獲期,單位面積收益最高時對應的收獲期就是最適收獲期,一般早上市的鮮食甘薯價格較高,保護地栽種及地膜覆蓋栽培是實現早栽早上市的技術保證。鮮食甘薯商品性是鮮食甘薯的價格促證,鮮食甘薯收獲時要做到輕刨、輕裝、輕運和輕放,有條件的地方可用周轉箱裝運,以減少機械破傷,確保鮮食甘薯的質量和商品性。鮮食甘薯貯藏是增效的另一重要措施,鮮食甘薯正常收獲期由于上市量大,導致市場價格低,但經過貯藏后鮮食甘薯價格逐漸提高。鮮食甘薯貯藏需要一定的貯藏條件,如貯藏條件差、貯藏管理不當,往往會發生爛窖,使得經濟損失嚴重。鮮食甘薯貯藏方法有屋窖貯藏、井窖貯藏、棚窖貯藏和氣調庫貯藏等,需要根據當地條件選用適當的貯藏方法。
在市場經濟時代農產品的銷售市場決定著生產,鮮食甘薯的生產更是由市場決定的,生產規模和市場價格經常會出現大小年現象就是最好的證明。鮮食甘薯沒有確切的成熟期和收獲期,收獲時間一般根據市場需求而確定,當薯塊長到適宜大小時就可收獲上市。甘薯作為休閑食品消費時,薯塊不宜過大,因此手指甘薯、小香薯應運而生,并深受市場的青睞,在長江流域的江浙一帶小香薯是市場熱銷產品,已成為賓館和餐館的必備食品,這類甘薯的市場價格要高于大薯塊。隨著甘薯栽培技術、貯藏技術以及運輸業的發展,鮮食甘薯在全國各地都已實現了周年供應。
隨著時代的發展,鮮食甘薯的銷售模式變得多種多樣,甘薯傳統的銷售方式是收獲后直接在市場上銷售,由于秋天收獲后集中銷售,根據供求關系的原則,此時的鮮薯供大于求,市場價格不高,采用錯開正常收獲期提前收獲銷售,或通過貯藏后銷售,可獲得更高效益。為了提高鮮食甘薯銷售價格,將薯塊通過分級后進行銷售,可以滿足不同人群和不同用途的消費需求,通過分級可明顯提高薯塊的附加值,使原來不能銷售的小薯塊作為小香薯銷售,次等薯作為加工原料進行利用。目前的銷售模式主要可分為線上銷售和線下銷售,隨著互聯網發展以及社區團購的興起,線上銷售已成為重要營銷渠道,目前甘薯的線上和線下銷售已成為齊頭并進的兩種主要銷售方式[52-53]。線上電商銷售平臺有拼多多、阿里巴巴、美團優選、天貓等,銷售做得較好的甘薯企業有山東壹畝地瓜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薯立方集團有限公司、河南小農丫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和廣東1 593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等。
品牌是指消費者對產品的認知程度,是產品銷售的保證,有品牌的農產品才能吸引顧客。鮮食甘薯銷售時需要樹立品牌意識,增強品牌觀念,充分發揮品牌優勢,形成以品牌優勢帶動鮮食甘薯銷量增加的格局[54-55]。在互聯網時代,品牌對產品銷售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一些打得響的甘薯品牌正成為銷售風向標。由于食品安全問題,消費者往往不愿選購無品牌的農產品,因此,在確保品質的前提下實行甘薯銷售品牌戰略,對提高甘薯銷售業績、促進農民增收就顯得更為重要[54-57]。品牌要做到質量優先,打造品牌,維護品牌。為了打造品牌,一些甘薯銷售企業一改過去收獲后薯塊帶土直接進行銷售的方式,采用收獲后進行清洗、分級、高溫愈合糖化處理,提高了鮮食甘薯的商品性。目前打得響的甘薯區域品牌有浙江天目山小香薯、福建六鰲蜜薯、海南橋頭地瓜、貴州紫云紅薯和廣西紅姑娘紅薯等,企業品牌有薯立方、一畝地瓜和小農丫等。
隨著甘薯產業的發展,在甘薯種薯貯藏過程中由于條件不到位,造成貯藏損失大,自行留種育苗成本高,多數種植戶不再自行進行育苗,而是采用購苗栽種。近年來,健康種苗市場需求量逐年增加,而一些種苗企業生產的種苗質量還不能完全滿足市場需求,特別是一些中小型種苗公司缺乏技術支撐及配套條件,生產出的甘薯種苗安全性得不到保證,常會出現銷售帶病毒薯苗的現象,給甘薯生產造成一定風險。目前甘薯種苗市場上具有脫毒技術支撐的大型種苗公司還不多,現有的中小型種苗公司在技術上還不能滿足健康種苗生產要求,造成健康種苗的生產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從而嚴重制約了鮮食甘薯產業發展。
輕簡標準化栽培技術對于提高鮮食甘薯產量和品質、降低生產成本具有重要作用,現有的栽培技術缺乏標準化操作規程,生產出的鮮食甘薯商品性不能完全符合市場需求。目前,鮮食甘薯生產的機械化程度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特別是在四川、重慶和貴州等西南地區,甘薯主要種植在山坡地上,由于地塊小,一般機械難以操作,生產上特別需要小型機械,以滿足當地自然環境條件的需求。因此根據不同品種、不同地區制訂相應的輕簡化標準栽培技術對鮮食甘薯產業健康發展具有積極作用。
甘薯病蟲害是影響鮮食甘薯產量和品質的主要限制因子,由于健康種薯種苗繁育體系建設不到位,生產上健康脫毒種薯種苗供給量小,鮮食甘薯生產上經常出現發生不同程度病毒病的現象,嚴重影響了鮮食甘薯生產,需規范甘薯種薯種苗市場,統一采用脫毒技術生產脫毒苗供生產上應用。地下害蟲危害后鮮食甘薯商品性受到一定影響,單一的防控技術較難奏效,需采用綜合的綠色防控技術,包括采用誘蟲燈誘殺結合藥劑防治、減少地下害蟲的危害,嚴禁采用高毒農藥,確保食品安全。
由于甘薯營養豐富,保健功能強而深受消費者的歡迎,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型優質鮮食甘薯需求量越來越大,種植規模也有逐年增加的趨勢。鮮食甘薯種植效益高于淀粉型甘薯,一般單位面積(1 hm2)效益可達6×104元以上,是其他作物所不能比擬的,鮮食甘薯產業發展前景廣闊。為了確保鮮食甘薯產業健康發展,需要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種業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先導產業,是保障糧食安全的根本,國家已提出推進現代種業發展的思路。甘薯種業是甘薯產業的關鍵,首先應加強種質資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加強對各類種質資源的深度鑒定評價,創制優良新種質,為培育優良品種提供種質支撐。甘薯作為無性繁殖作物,需要利用科教單位的技術優勢和企業的資金優勢,加強科教單位與企業合作,聯合開展脫毒種薯種苗生產,壯大種苗企業規模,培育有競爭力的種業企業。加強種薯種苗公司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種苗產業的現代化水平,實現甘薯種薯種苗規模化生產,進行集中供種供苗,提高種薯種苗質量。
鮮食甘薯品質要求較高,包括外觀品質和食用品質,市場要求鮮食甘薯外觀光滑,無蟲口,商品性好。其次是要求鮮食甘薯食用品質優良,食用品質主要包括熟食黏甜、粗纖維含量少、水分含量適中、適口性好等,為此給育種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保證產量的前提下,需要選育出外觀品質和食用品質好、抗病蟲、耐貯藏的優質鮮食甘薯品種,以滿足市場需求。目前生產上符合市場需求的優質高產鮮食甘薯品種偏少,還不能完全滿足市場的需求,育種上需培育出商品性好、食用品質優良、能滿足不同群體需求的各類優質鮮食甘薯品種,如蒸煮型、烘烤型及食品加工型等品種。
為了滿足市場對優質鮮食甘薯的需求,優良鮮食甘薯品種需要配套的優質高產栽培技術,如配方施肥技術、地膜覆蓋和水肥一體化栽培技術、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等,以提高鮮食甘薯產量和商品薯率。研制適合不同土壤條件及地塊大小作業的各類甘薯生產機械,可以減輕甘薯生產勞動強度,提高鮮食甘薯生產效率。研發降低農藥殘留的甘薯病蟲害的綜合防控技術,可以確保甘薯產品的食品安全。通過優良品種、配套輕簡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和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集成,形成鮮食甘薯綠色輕簡高效標準化栽培技術體系,使鮮食甘薯實行標準化生產,可以提高鮮食甘薯的產量和品質,促進鮮食甘薯產業發展。
甘薯貯藏是鮮食甘薯產業上的重要一環,安全貯藏可延長鮮食甘薯的市場供應期,確保鮮食甘薯做到周年供應,促使鮮食甘薯增值。在大屋窖、井窖等傳統甘薯貯藏方式基礎上優化節能高效的甘薯貯藏方法對提高貯藏效率具有積極作用。目前一些鮮食甘薯生產企業對原有的高溫愈合貯藏法進行了改進優化,采用高溫愈合與貯藏進行分段實施法,高溫愈合處理不僅能使甘薯傷口得到愈合,并對黑斑病病菌、軟腐病病菌等多種病菌也有很好的殺死作用,同時還能促進薯塊糖化,提高鮮食甘薯品質,這種方法不僅提高了高溫庫的使用效率,而且還能降低建設成本。
鮮食甘薯的種植規模應根據市場確定,甘薯種植戶應積極尋找鮮食甘薯銷售市場,拓展銷售渠道,如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社區團購和線上銷售等,實現產品增值。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線上銷售已成為鮮食甘薯的重要銷售渠道,應積極與知名電商合作,通過建立鮮食甘薯網絡銷售平臺或微信銷售平臺,樹立品牌意識,充分發揮品牌優勢,以品牌帶動銷售。同時還應積極與銷售企業合作,在有品質保證的基礎上,通過清洗分級等措施提高產品檔次,并注重品牌名稱、包裝設計等外在形象的塑造,提升品牌的競爭力,增加產品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