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芝,李 華,龔 全,周 劍,林 玨,劉光迅,周 波,杜 軍,劉 亞
(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水產研究所,成都 611731)
大水面生態漁業是四川省淡水漁業生產的重要組成,在鄉村振興戰略建設、水生生態保護、綠色水產品供給、漁民增收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大水面漁業概念最早于1979年提出[1],廣義上指利用內陸湖泊、水庫、河溝水域發展的增養殖,狹義上指在此基礎上限定了333.4hm2及以上的水域范圍[2]。全國大水面漁業先后經歷了70年代的施肥養魚,80年代“三網”養殖(網箱、網圍、網欄),為解決吃魚難作出了重要貢獻,但是也間接造成了水環境污染、藻華爆發等不利影響。21世紀以來,大水面漁業開展從集約化養殖向生態養殖轉型,“養魚”發展為“養水”,如何協調處理好大水面漁業和資源環境保護是今后的一項重要課題。
四川水域廣闊,類型眾多,有湖泊1000多個,山塘40余萬口,水庫8148座,冰川約200余條,是全國內陸淡水養魚的重點地區。全省共有大小河流1400多條,號稱“千河之省”。除北境若爾蓋北流的黑、白河屬黃河水系外,絕大部分均屬長江水系。長江上源金沙江、川江及其支流雅礱江、岷江、沱江、嘉陵江、與次一級支流大渡河、青衣江、涪江、渠江等,流域面積均在2.5×104km2以上,河長均超過600 km。四川天然湖泊多在西部,其中以川滇界湖的瀘沽湖為最大,其次為邛海、馬湖、小南海、新路海等。全省平均降水量約為4889.75×108m3,水資源量總計約3489.7×108m3,其中,多年平均天然河川徑流量為2547.5×108m3,占水資源總量的73%。
四川是西部水產大省,2021年四川省漁業經濟總產值達655.27億元,漁業產值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重為3.50%。其中養殖產值327.81億元,位列全國第7。休閑漁業產值52.25億元,位列全國第5。2021年四川省水產品產量共計1.67×106t(全為養殖產量)、居全國第7位。全省水產養殖面積1.91×105hm2,居全國第10位。2021年,全省稻田養魚產量4.66×105t、稻田養魚面積3.21×105hm2,均居全國第4位。在統計的39個淡水養殖品種中,四川省有12個品種(鰱、鯉、鯽、泥鰍、鯰魚、鮰魚、黃顙魚、、長吻鮠、鮭魚、黃鱔、鱸魚、蛙)養殖產量居全國前5位,其中,鮰魚9.15×104t、鯰魚7.24×104t、長吻鮠1.12×104t,均居全國第1位,分別占全國總量的25.18%、22.44%和50.16%。
1981年全省水庫已養水面5.35×104hm2,利用率83.65%,總產成魚6.79×106kg,全省水庫漁業產值1068.89萬元。養殖方式上開始推廣網箱養魚,多以人工投草和施肥為主,全省水產工作劃歸水電廳領導,設置水產局管理全省水產行政業務[3]。90年代初期,全省水庫9095座,可養魚水面達7.7×104hm2,全省水庫約有近百種淡水魚品種,其中經濟魚類20多種,全省小型水庫以化肥養魚為主,全省水庫養魚水面已達6.13×104hm2,水面利用率為89%,水庫成魚產量達到1.92×104t[4]。到2015年,全省水庫漁業養殖面積8.1×104hm2,產量2.36×105t,水產健康養殖大力推行,網箱逐步拆除,到2021年,全省大水面養殖面積已達8.83×104hm2,產量2.5×105t,占全省總產量的15%。

表1 四川省近年大水面漁業面積及產量
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吉林省松原市查干湖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指示精神為大水面生態漁業指明了發展方向。2019年底,國家農業農村部、生態環境部、林草局三部門聯合發文《關于推進大水面生態漁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其后各省市也相繼出臺了地方大水面漁業發展實施意見,吉林、廣西、山東、貴州等地已出臺省級大水面漁業規劃,四川內江發布了首個《大水面凈水漁業技術規程》,四川省委省政府也對川魚產業振興作出了基本要求。各級政府的政策支持,給大水面漁業的長遠發展起到了引領作用。
2016年12月,農業部關于《養殖水域灘涂規劃編制工作規范》的相關文件下發,各縣市州省相繼頒布了地方養殖水域灘涂規劃,劃定了禁止養殖區、限制養殖區和養殖區,并設定了相關要求,進一步保障了不同類型水體的主要功能和漁業發展。2020年12月,《四川省養殖水域灘涂規劃(2019~2030年)》公布,其中養殖區中明確劃定了湖泊、水庫養殖區,對大水面漁業的生產方式進行了優化管理。
草食性或濾食性魚類、藻類、貝類具有凈水、抑藻、固碳等功能[5]。實驗發現,1kg濾食性魚類可轉化氮25g、磷2g,有效抑制水體出現富營養化[6]。2003年,劉其根[7]基于千島湖利用鰱、鳙來控制藍藻水華的漁業實踐,提出了“保水漁業”的概念。徐跑[8]等自2007年起在無錫市蠡湖實施了“凈水漁業”技術后,到2010年總氮下降了80%、總磷下降了88%,水質由Ⅴ類上升為Ⅲ類,生態修復的同時,新增漁業產值179.72萬元。大水面生態漁業可以通過合理放養濾食性水生生物,達到“以魚控草、以魚抑藻、以魚凈水”的目的,是新時代滿足居民對優美水域、生活休閑需求的有效途徑。
廣元兩湖亭子湖和白龍湖水面面積186.6km2,可利用面達160km2。2016年8月,廣元市成立了生態漁業發展有限公司,在“兩湖”探索發展大水面生態漁業,實現了“統一投放、統一捕撈、統一標準、統一品牌、統一銷售”,目前白龍湖水質保持在Ⅰ類標準,亭子湖水質保持在Ⅱ類標準,兩湖“有機魚”榮獲“四川省優質品牌農產品”,累計實現銷售收入近1000×104元。綿陽三臺縣魯班水庫以及成都的三岔湖、眉山仁壽縣黑龍灘,近年主要以增殖漁業方式實施大水面生態漁業,年產各類優質生態品牌魚超200萬kg,年銷售額6000余萬元,三產收入達600余萬元,注冊的品牌包括:“魯班湖郪海魚”“三岔湖野生魚”“黑龍灘天然魚”,實現了漁旅結合的有機融合,三岔水庫每年都會舉辦“中國簡陽三岔湖釣魚節”“國際釣魚賽事運動會”,通過各類大型活動傳播影響力。
受環保督查等專項檢查影響,部分地區存在“一刀切”等過度反應,將合理范圍內的“三網”和“防逃”“截污網”設施一并拆除,未經合理評估的盲目禁止影響了經營主體的漁業生產,導致了大水面漁業規模大幅縮減,同時未經科學論證的全面拆除也易導致公眾認知的偏差。另一方面,禁漁禁捕范圍擴大,也導致大水面漁業衰退嚴重。此外,隨著建設用地的擴張,水產養殖空間也受到進一步擠壓,漁民失去工作,養殖水域面積減少,加劇了水產品價格波動風險,影響了居民正常消費,連鎖反應增加了水產行業的不確定性。
湖泊、水庫等大水面水域,通常涉及多個縣市級行政區,部分水域的管理權限在省級部門,行政管理上受農漁業、水利、環保、自然資源等多個部門管轄,同時還有河長制、湖長制等多重管理,缺少跨地區和跨部門的共同管理共識,未形成合力,水域間漁業生產經營糾紛易發,經營主體的生產積極性受打擊,導致部分大水面資源未合力開發利用,“一水多用,多方共贏”的格局尚未形成。
大水面生態漁業的技術核心是鰱、鳙等濾食性魚類以及貝類、螺類等攝食天然餌料,把水體中過多的氮磷等營養物質轉化為優質水產品,需要對水生生物資源進行定期監測以合理開展魚種增殖投放,但部分地區缺乏相關技術指導,導致投放的品種、密度等不合理,水面未合理充分利用,同時影響了水域生態平衡,造成土著珍稀品種的生境受損,以及外來物種的侵害。另一方面,漁業基礎設施不夠完善,休閑漁業發展滯后。大水面涉及范圍廣,管理難度大,個別地方還有電魚、毒魚、炸魚等違法活動發生,進一步影響了產業發展。
目前省內大水面漁業生產仍以第一產業為主,加工流通、休閑垂釣、漁旅結合等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不足,仍然有不少地區大水面產業鏈條較短,在具有高附加值的餐飲、體驗、休閑、觀光、游憩與文化等業態方面挖掘不足[9]。品牌建設工作依舊任重道遠,現有品牌“兩湖”生態有機魚、“三岔湖野生魚”“黑龍灘天然魚”等雖然在地方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離全國知名品牌還有很大的距離。
嚴格保障養殖水域灘涂規劃中劃定的漁業水域空間,加強灘涂養殖證的發放和管理工作,做到應發盡發,對于集體承包經營的,加強統一登記,建立完善登記信息共享機制,穩定長期租賃關系,保障漁業生產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對于明確劃定為養殖區的大水面,禁止占用或擅自改變用途,確保大水面漁業的發展空間[10]。
農業、環保、資源、林草、水利、公安等部門要形成合力,明確分工、加強執法監督力度,加強大水面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維護良好的水域生態環境,嚴防外來種、種質退化和疫病傳播。協調大水面承包經營關系,建立健全退出補償機制,鼓勵企業、合作社等機構開展大水面漁業規模化經營,引導成立大水面生態漁業產業化聯合體、行業協會、商會和研究中心。
加強對大水面生態漁業技術研發的支持力度,結合四川省淡水魚創新團隊項目,整合省內重點院所和企業,開展產學研聯合研究,建立大水面生態漁業專家大院或研究中心,建立四川省大水面生態漁業和凈水漁業復合技術及模式,加快形成相關標準和技術規范和著作,在加工、品牌、文化等方面形成技術支撐體系。加強生態監測,根據水環境情況及水生生物監測結果合理評估養殖容量和水域承載力,在政策允許范圍內科學布設網箱網圍,合理控制養殖規模和密度,加快推進環保型網箱設施設備升級改造。
借鑒省內外大水面漁業典型模式。千島湖作為踐行“兩山”理論的行業標桿,目前湖區內魚類資源達114種,水質長期保持在I類水體,“鰱鳙治水”成為了全國生態典范,營造了“以魚護水、以魚名湖、以漁富民”的產業生態,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千島湖設立的“中國大水面生態凈水研究中心”,合力打造“產業+技術”的大水面生態凈水漁業發展示范,為全國大水面漁業發展起到很好的借鑒作用。查干湖堅持“計劃捕撈、永續利用”的原則,做到漁而不絕,形成了“育、投、管、捕、加、銷”的完整產業鏈條,建設苗種培育基地,高標準、定向訂單培育,實行線上線下多渠道銷售。
政府及科研、公益等機構要加強對水面生態漁業的科學宣傳,普及相關的基礎知識、產業發展及技術核心,厘清少部分群體對于“三網”、投餌等的“偏見”,宣傳濾食性以及草食性魚類的凈水、抑藻、固碳等效應,提升大眾甚至環保部門對大水面生態漁業的客觀認識。另一方面,要積極推動漁、文、旅的多方面融合,打造全產業鏈,利用物聯網、大數據等實現“大水面+”的綜合發展,集成水產品電子商務、展覽貿易、品質檢測、大型拍賣、科普宣傳等于一體的綜合旅游體驗中心。通過漁業體驗、民俗文化、特色餐飲、休閑住宿等形成三產融合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