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雨澄,閉嘉欣,韋秋澳,胡燦輝
(廣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廣西桂林,541000)
入學語言準備水平是預測幼兒未來學業成就及學校適應的有力指標,語言的發展關乎幼兒入學后的適應程度與效果。《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大班幼兒應會說發音清晰、正確的普通話,民族地區幼兒要會說本民族的語言。[1]2018年,《關于開展“學前學會普通話”行動的通知》提出學前兒童要普及普通話的要求。[2]2021年,《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提出,對即將進入小學一年級的幼兒要做好傾聽與表達、閱讀與理解等方面的準備,促進幼兒語言等多方面的發展。[3]2021年,《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實施學前兒童普通話教育“童語同音”計劃的通知》指出,自2021年秋季學期起,未依法依規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組織開展幼兒園教育的民族地區幼兒園需全部改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來開展活動,以保證為幼兒營造良好的普通話教育氛圍。[4]
廣西是我國五個民族自治區之一,是壯族人口的聚居地區,具有與其他非民族自治地區不同的特殊性。[5]因此,深入廣西地區研究學前兒童語言入學準備尤為重要。本研究通過“測量—調查—分析—對比”的模式,探尋廣西地區城鄉學前兒童語言入學準備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行動建議。
本研究采取目的性隨機抽樣方式,從桂林市選取城市、鄉鎮公辦幼兒園各兩所作為研究樣本。抽取每所幼兒園30名5—6歲的大班幼兒作為研究對象,最終獲得有效樣本120份。
為了解廣西地區學前兒童語言入學準備的現狀,采用劉焱等人編制的“兒童入學準備評價(語言)”量表作為研究工具,該量表包括7個維度,分別是“聽動轉換”“細微差異識別”“聽覺記憶與小肌肉控制”“聽動轉換與小肌肉控制”“視動轉換與視覺再現”“閱讀理解與口語表達”“閱讀技能”,量表測試總分共計25分。[6]
本研究使用SPSS 20.0進行數據錄入、處理和分析。

表1 城鄉學前兒童語言入學準備的總體差異比較
如表1所示,城市地區和鄉鎮地區學前兒童的語言入學準備總分分別為21.26分和16.73分。城鄉學前兒童語言入學準備總分的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城鄉學前兒童語言入學準備差異極其顯著(p<0.001)。
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在城鄉學前兒童語言入學準備的各維度差異比較中,“視動轉換與視覺再現”與“閱讀理解與口語表達”這兩個維度存在極其顯著差異(p<0.001),“細微差異識別”“聽覺記憶與聽力理解”“閱讀技能”這三個維度則存在著顯著差異(p<0.05),而“聽動轉換”和“聽動轉換與小肌肉控制”這兩個維度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如表2所示。

表2 城鄉學前兒童語言入學準備的各維度差異比較
劉焱等人[6]關于學前兒童語言入學準備的研究設計較為科學與合理,測查工具與本研究相同,調查結果涉及全國多個典型省份,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受到國內較多學者的認可,因此本研究以該課題組的研究結果為常模。
對城鄉學前兒童語言入學準備的總分、各維度得分與常模進行單樣本t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城市學前兒童在“視動轉換與視覺再現”“閱讀技能”維度得分和總分上與常模差異極其顯著(p<0.001);在“聽動轉換”“聽覺記憶與聽力理解”“聽動轉換與小肌肉控制”“閱讀理解與口語表達”維度得分與常模差異顯著(p<0.05);在“細微差異識別”維度上的得分與常模無顯著差異(p>0.05)。鄉鎮學前兒童在“聽動轉換”“聽覺記憶與聽力理解”“閱讀技能”維度得分和總分上與常模差異極其顯著(p<0.001);在“細微差異識別”維度得分與常模差異顯著(p<0.05);在“聽動轉換與小肌肉控制”“視動轉換與視覺再現”“閱讀理解與口語表達”維度得分與常模無顯著差異(p>0.05)。其中,在“聽動轉換與小肌肉控制”維度上,廣西地區城鄉學前兒童得分均低于常模(t<0),在“視動轉換與視覺再現”維度上,鄉鎮地區學前兒童得分低于常模(t<0)。

表3 本研究與常模數據的比較
本研究對廣西地區城鄉學前兒童語言入學準備的7個維度進行測查,其中“視動轉換與視覺再現”主要考查學前兒童在觀察指定圖形后是否可以憑借記憶畫出指定圖形,而“閱讀理解與口語表達”主要考查學前兒童能否根據圖片清楚地說出故事的主要情節和內容。根據研究結果可知,廣西地區城鄉學前兒童的語言入學準備存在顯著的差異。在分析廣西地區城鄉學前兒童語言入學準備水平的具體維度得分時,“視動轉換與視覺再現”和“閱讀理解與口語表達”兩個維度得分有極其顯著差異。
在“視動轉換與視覺再現”維度上,廣西地區城市學前兒童的平均得分為2.07,鄉鎮學前兒童平均得分為1.13,根據研究結果進行深入剖析,廣西地區學城鄉前兒童語言入學準備發展存在差異的原因有如下兩點。第一,城市經濟發展水平遠高于鄉鎮,教育投入更多,導致在教育資源分配上出現城鄉差異。相較于鄉鎮幼兒園,城市幼兒園在辦園資金方面較為充足,在幼兒園設施建設、環境創設、課程設置和師資配置等方面都較為完善且成熟,能積極做好幼小銜接工作,從各方面入手促進學前兒童的語言入學準備。第二,廣西地區城鄉學前兒童的家長在文化水平、思想觀念和家庭教育方面存在顯著不同。城市幼兒園的家長更注重科學育兒,能夠理解幼兒園、教師的教育觀念,積極配合幼兒園、教師的工作內容,形成家園共同合作,做好大班幼兒的語言入學準備工作;而鄉鎮幼兒園的家長可能在教育觀念上相對于城市幼兒園的家長較為落后,他們在幼小銜接及入學準備方面會將重點放在拼音學習、認字寫字和識數認數等方面,教師無法與家庭形成合力,學前兒童在入學準備方面存在較大的不足,從而影響學前兒童的語言入學準備。
同時調查發現,在“閱讀理解與口語表達”的測試中,廣西地區城市學前兒童在講述故事時音量更大、會使用一些形容詞、句子的連貫性更好、會添加一些想象情節而不局限于圖片。部分鄉鎮地區的學前兒童則羞于表達,音量較小,只使用一些簡單句且大多根據圖片來描述。廣西地區城市學前兒童在“閱讀理解與口語表達”維度上的平均得分為5.47,而鄉鎮學前兒童在此維度上的平均得分為3.55,說明廣西地區鄉鎮學前兒童在口語表達的入學準備上仍有較大進步的空間,而城市學前兒童在觀察、記憶、閱讀理解和語言表達等方面相對鄉鎮學前兒童發展得較好,這可能與幼兒園和家庭對入學準備的重視程度、幼兒園語言資源使用情況、教師理念和學前兒童本身發展有較大關聯。一些研究發現,少數鄉鎮教師在日常語言活動中方法單一、形式單調,多通過問答形式進行教學,沒有借助角色游戲扮演、小組合作、師幼互動等多樣形式,難以調動學前兒童在活動中的積極性,學前兒童在活動中進行語言表達的機會也相對較少。此外,在一日生活的其他環節中,教師也很少為學前兒童提供聽故事、講故事等機會,忽視了對學前兒童語言閱讀能力、語言想象力、推理能力和表達能力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鄉鎮學前兒童的語言發展水平較低。
本研究發現,廣西地區城鄉學前兒童語言入學準備發展總分顯著高于常模地區,但廣西地區城鄉學前兒童在“聽動轉換與小肌肉控制”維度得分低于常模,且廣西地區城鄉間差異顯著。這種差異具有兩個方面的特點。
1.總體得分高,入學準備科學適切
隨著我國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學前兒童語言入學準備水平顯著提升,廣西地區城鄉學前兒童的語言入學準備發展總分顯著高于常模地區。《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明確將幼小銜接提上了重要日程。[3]近些年來,關于幼小銜接的方法更加科學化,對學前兒童語言能力的培養更加系統化,這有利于促進學前兒童語言入學準備水平的提升。學前教育在政策導向和方法運用上,要堅持基于學前兒童的身心發展水平,緊抓幼小銜接工作,努力使學前兒童的語言入學準備水平獲得更大的提升。
2.個別得分低,空間語言發展欠缺
廣西地區城鄉學前兒童的“聽動轉換與小肌肉控制”發展不及常模地區,且城鄉間差異顯著。“聽動轉換與小肌肉控制”維度調查主要是讓學前兒童按照口令在相應位置上畫出指定形狀[6],在本研究中,80%的學前兒童能夠畫出正確的形狀,說明學前兒童基本掌握了畫畫的技能,但僅有20%的學前兒童能夠在正確的位置畫出指定形狀,說明學前兒童對空間語言的理解能力較弱,導致他們有時聽不懂測試者的語言要求。空間語言能力是學前兒童確定物體位置、物體形狀以及學前兒童自身與物體之間關系的能力。教師要創造一個適宜的游戲情境促進幼兒空間語言的產生和發展,盡量多利用空間語言和幼兒進行溝通,在日常生活中重視手勢語言的功能,積極促進幼兒的空間語言發展。[7]因此,對廣西地區學前兒童語言入學準備的干預要重點提升學前兒童對空間語言的理解,多用游戲法幫助學前兒童提升學習記憶。
語言入學準備是幼小銜接中重要、必要的一環。幼兒園與小學之間建立持久的、穩固的、有效的雙向聯結能夠使幼小銜接走向科學化,這既需要幼兒園做到“去小學化”,也需要小學在教育過程中實行“減負”。要做好幼小銜接,幼兒園應將游戲作為幼兒園的基本活動,使“去小學化”落到實處。
鄉鎮學前兒童語言入學準備是相對薄弱的環節。基于此,要做到優先發展鄉鎮學前兒童幼小銜接,盡早對他們的語言入學準備進行干預。一是要摸清學前兒童語言入學準備的水平和教師在語言入學準備方面所做的準備,并形成學前兒童語言能力發展大數據定期督導和推進;二是要提高幼小銜接質量,尤其是要加強語言入學準備質量的督查和指導,從質量源頭上保障鄉鎮學前兒童身心得以可持續發展,順利完成幼小銜接。
有研究表明,家庭社會經濟地位與學前兒童語言入學準備發展水平、家庭讀寫環境兩者之間都存在顯著正相關,低社會經濟地位家庭中的幼兒能夠獲得的家庭讀寫支持十分有限。[8]經濟水平高的家庭為學前兒童提供的繪本等讀物數量更多,帶學前兒童參觀博物館、科技館的次數也較多,學前兒童接受的語言刺激也更多,從而促進了學前兒童的表達欲望。對于低社會經濟地位家庭的學前兒童,教師要及時給予他們充分有效的持續關注,幫助他們強化自主閱讀的能力并鼓勵其大膽表達。與此同時,幼兒園也應該以不同的培訓方式盡可能為家長提供一些閱讀指導策略,幫助家長提高閱讀指導能力。此外,社區作為學前兒童重要的活動場所,也可以主動承擔學前兒童語言入學準備的“補短”任務,為學前兒童營造一個豐富的語言閱讀環境。因此,為幫助學前兒童提升語言入學準備發展水平,急需構建幼兒園—家庭—社區聯動的語言支持和培育體系。
空間語言作為學前兒童語言交流的組成部分,對學前兒童空間技能的發展有促進作用。[8]理解空間關系的核心點是空間語言,通過對事件和物體的空間屬性進行描述,學前兒童可以再現相關的空間信息。基于此,要提高廣西地區學前兒童的語言入學準備水平,應有意識地培養學前兒童的空間語言能力,注重提高學前兒童的學習記憶及保持信息能力。首先,非正式的游戲環境能夠促進學前兒童空間語言的產生。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或組織其他活動時,應當為學前兒童創造一個舒適的游戲環境,利用游戲鍛煉學前兒童的學習記憶,促進學前兒童語言空間能力的發展。其次,成人有意識地用空間語言與學前兒童進行互動也是促進空間語言發展的必要因素。教師及家長應當積極地借助日常情境使用空間語言與學前兒童進行交流互動,以培養學前兒童的空間語言發展能力,促進保持信息能力。最后,空間語言表達包括口頭語言和手勢語言兩種,手勢語言通常在補充和替代口頭語言方面發揮著重要的價值。教師以及家長可以鼓勵學前兒童通過手勢和口頭語言兩種方式表達空間語言,提升學前兒童語言理解能力,鍛煉其學習記憶及保持信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