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振清
摘 要: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實現了從民族危難到民族獨立的轉變,并朝著民族復興的目標闊步向前。在此階段,我黨始終堅守政治性這一根本屬性,重視政治建設,于摸索中前進,于前進中總結。在推進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并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守正創新,領導中國人民逐步建立完善的政治制度體系;解放思想,正確看待社會主義矛盾問題;以人為本,鞏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實事求是,堅持確立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政治建設;政治制度;民主法制
中圖分類號:D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5381(2022)01 - 0041 - 08
恩格斯指出,“絕對放棄政治是不可能的”,“問題只在于怎樣從事政治和從事什么樣的政治”[1]。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領導人民經過二十八年艱苦卓絕的偉大斗爭,最終奪取政權,于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徹底結束了極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徹底結束了舊中國一盤散沙的局面,徹底廢除了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特權,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2]。站在這一嶄新的歷史起點上,選擇什么樣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如何構建民主政治,怎樣確保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經久不衰等問題亟待解決。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堅定政治立場,把握政治方向,始終以人民為中心,銳意進取,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理論和思想,并依據我國基本國情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治制度、社會主義民主制度、法治體系等,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一、逐步建立完善的政治制度體系
新中國成立初期,政治制度的逐步完善是政治建設的一大成就,為經濟、文化領域的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的制定實現了從封建專制到人民民主的轉變,為各項具體政治制度的確立奠定了基礎。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確立科學地解決了我國的政黨制度問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國家政治文明發展史上的一大跨越,是我國的一項根本政治制度;極具中國特色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妥善解決了中央集權與各少數民族之間的復雜關系,是一項史無前例的創舉。
(一)偉大的人民民主建國綱領:《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在紀念“五一”國際勞動節的同時,提出召開新的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主張,并呼吁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和全國人民團結協作,進一步鞏固和擴大統一戰線。這一主張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大勢,表達出中國人民在長期的獨裁統治中渴望自由和爭取民主的強烈愿望。1949年6月,李濟深代表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在新政協籌備會上致辭,擁護中國共產黨的主張,并認為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 “是建設一個符合人民愿望的新中國的開始,制定‘共同建國綱領’和建立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政府的方案,是關系全國人民生活的國家大計”[3]251。中國民主同盟代表沈鈞儒也表示,希望籌備會“一定要制定出一個能反映全國人民要求的施政綱領草案,擬定出一套完全合于革命的新民主主義政治原則的聯合政府組織大綱的草案來”,并“迅速實現獨立、民主、和平與富強的中華人民統一民主共和國”。[3]257經過多方反復討論和修改,最終在1949年9月29日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正式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實現了我國由封建專制向人民民主的歷史性跨越。
《共同綱領》是一個偉大的人民民主建國綱領,也是一部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綱領性文獻,明確了新中國的國體、政體,為社會主義政治制度體系的建立奠定了堅實基礎。它立足于國情和民意,宣告著一個舊時代的結束,代表著新民主主義在中國的展開。《共同綱領》明確規定,新中國的國體是人民民主專政。毛澤東在1949年發表的《論人民民主專政》中提及:“對人民內部的民主方面和對反動派的專政方面,互相結合起來,就是人民民主專政。”[4]1475人民民主專政是民主與專政的辯證統一,是對大多數人民的民主,對少數敵人的專政,民主是專政的前提和基礎,專政是民主的保障。“有了人民的國家,人民才有可能在全國范圍內和全體規模上,用民主的方法,教育自己和改造自己,使自己脫離內外反動派的影響”[4]1476。這里的“民主的方法”是指說服的方法,而不是強迫的方法。在毛澤東的領導下,全國上下開始在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探索有效的民主措施,提出要發展生產力首先要提高工人階級的生活水平,還強調要向工農開放學校,使教育更好地為國家建設服務。要維護國家安全,維護人民革命勝利的成果,就要解決國內的敵我矛盾問題,對敵人實行專政,否則就“不能鎮壓反革命,不能抵抗帝國主義,不能建設社會主義,建設起來也不能鞏固”[5]35-36。人民民主專政理論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民主和新型專政的有機結合。
(二)中國新型政黨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從清末新政改革到新中國成立以后的現代國家建構,各階段的領導者都在探索適合中國發展的政黨制度。歷史實踐表明,在中國建立多黨制不行,一黨專政也不行,“這是因為一個黨同一個人一樣,耳邊很需要聽到不同的聲音”[5]235。于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應運而生。1949年初,李濟深、沈鈞儒等五十五人聯合發表《對時局的意見》,明確表示愿意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為人民民主革命的勝利貢獻力量。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京隆重舉行,參加會議的中共領導人與各民主黨派人士、各民族代表以及各民主人士共商國是。這一舉動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成功實施。此后將近10年的時間,各民主黨派在毛澤東的積極倡導下發展迅速,并在參政議政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成為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政黨政治制度的成功范例。
毛澤東認為,“中國無產階級應該懂得:他們自己雖然是一個最有覺悟性和最有組織性的階級,但是如果單憑自己一個階級的力量,是不能勝利的。而要勝利,他們就必須在各種不同的情形下團結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階級和階層,組織革命的統一戰線。”[6]因此,實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中國共產黨根據中國實際國情,汲取國內外經驗教訓探索出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政黨制度。在這一制度下,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始終秉承“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原則,積極參與到社會主義建設當中,實行共產黨領導、多黨派合作,共產黨執政、多黨派參政,體現了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的協商民主,保證了各黨派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廣泛、持續、深入參與的權力。
(三)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1949年9月29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正式通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這個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共同綱領》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政治制度進行了明確規定,即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建立并非一步到位,而是循序漸進,經歷了一個過程。早在1948年,毛澤東就指出,要通過各界代表會議的形式加強領導機關與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還提出人民代表會議在條件成熟的時候可以直接行使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成為全國的最高權力機關,從而進一步提高新型民主國家的建設程度,實現政體與國體的統一。同時,毛澤東強調,代表會議的召開要有充分準備,要有核心內容,還要將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當作一件大事,切切實實地去辦。出席代表會議的代表們要“有充分的發言權”,決不可發生“任何壓制人民代表發言的行動”。到1952年9月,人民代表會議在黨中央的領導下逐步建立起來,代行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奠定了基礎。
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新中國成立后實施的第一部《憲法》,其明文規定:“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7]自此,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完全意義上得以確立。這個制度的建立不僅是全國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共產黨人的初心,更是把人民民主用根本政治制度的形式確立下來。“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只有堅持人民民主為了人民、依靠人民、保護人民的民主優勢,充分發揮民主集中制的政治優勢,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才能始終擁有深厚堅實的制度根基,才能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優勢效能。
(四)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個多民族國家,在民主革命時期,各少數民族在自愿擁護中國共產黨政治綱領的前提下與中國共產黨結成同盟,成為革命勝利的后盾力量之一。新中國的成立實現了國家領土的統一與政權的獨立,如何處理好中央與各民族之間的關系,事關整個社會的團結和穩定。此前,受民族自決思潮以及蘇聯實行的民族政策的影響,中國共產黨曾提出“建立中華聯邦共和國”的口號。最終,在借鑒他國模式和經驗的基礎上,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地提出要讓各少數民族實行自治,建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新中國成立前夕,周恩來在《關于人民政協的幾個問題》的報告中解釋了最終決定實行民族自治而非自決的原因:“我們主張民族自治,但一定要防止帝國主義利用民族問題來挑撥離間中國的統一”[8]139,“為了這一點,我們國家的名稱,叫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不叫聯邦”[8]140,“我們雖然不是聯邦,但卻主張民族區域自治,行使民族自治的權力”[8]140。
1949年10月以后,陸續成立的民族自治地方標志著民族區域自治的政治構架基本形成。從1952年到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陸續制定并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實施綱要》《關于地方民族民主聯合政府實施辦法的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并在《憲法》中把民族區域自治作為一項政治制度確立下來,使民族區域自治走上法制化的道路。民族區域自治是合乎國情、順應民意的基本政治制度,也是中國共產黨經過反復考量、長期探索而做出的正確選擇。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創造性地解決了各民族之間的復雜關系問題,保證了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權利的實現,為建設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系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保障,也為國家的和平、統一、穩定奠定了基礎。
二、正確看待社會主義矛盾問題
“社會主義基本矛盾”這一概念的提出,明確了社會主義也存在矛盾,后經發展形成了科學完整的社會主義社會矛盾學說,在社會主義矛盾學說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為指導社會主義國家正確看待矛盾問題提供了理論資源,對新中國成立后社會主義矛盾在實踐中變化發展的正確把握、為后續政治建設提供了正確的方向。
(一)創造性提出“社會主義基本矛盾”的概念
19世紀上半葉,歐洲完成了工業革命,世界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資本主義世界充滿了矛盾與變革。在此種情況下,馬克思繼承黑格爾的辯證法思想,又結合大衛·李嘉圖和亞當·斯密的階級分析理論,重點研究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在馬克思看來,正是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之間、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推動人類社會不斷發展,也推動了社會主義的發展。列寧領導廣大人民群眾,通過運用馬克思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的理論,使社會主義在俄國由理想變為現實。面對新的歷史環境,列寧對馬克思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的理論有了新的發展。列寧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過程中,對社會主義社會矛盾問題進行了研究。他堅持馬克思的觀點,認為一切社會都存在矛盾,社會主義社會也有矛盾,但是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與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矛盾不同,社會主義社會不存在階級壓迫,因此,社會矛盾的主體不再是階級矛盾。列寧還針對當時俄國的具體情況,詳細地分析了俄國的社會矛盾,指出人民內部也存在一些分歧和矛盾,形成了“人民內部不一致”的重要論斷,豐富和發展了社會主義矛盾學說。
毛澤東繼承并發展了馬克思和列寧關于社會矛盾的思想,指出:“許多人不敢公開承認我國人民內部還存在著矛盾,正是這些矛盾推動著我們的社會向前發展。許多人不承認社會主義社會還有矛盾,因而使得他們在社會矛盾面前縮手縮腳,處于被動地位;不懂得在不斷地正確處理和解決矛盾的過程中,將會使社會主義社會內部的統一和團結日益鞏固。”[5]213毛澤東將《矛盾論》的觀點全面運用于社會主義社會,深入研究了社會主義社會矛盾問題,肯定了社會主義社會具有矛盾。
(二)系統闡釋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理論
二十世紀中期,受蘇共二十大和波匈事件的影響,社會主義陣營出現波動,加之國內社會主義制度剛剛確立,社會結構發生根本性變化,出現了一些不穩定現象。針對這些現實狀況,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強調社會主義的矛盾是有的,如何處理這些矛盾,如何搞好社會主義是應當認真考慮的問題。1957年,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指出,“有些人說社會主義社會可以‘找到’矛盾,我看這個提法不對。不是什么找到或者找不到矛盾,而是充滿著矛盾”[5]332,并說明在當前階段,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
毛澤東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關于社會主義矛盾的理論學說。毛澤東從矛盾的普遍性出發,指出社會主義社會也存在矛盾,但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基本上是相適應的,因而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非對抗性矛盾,是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的矛盾。而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是對抗性的,是劇烈的階級斗爭,不能依靠社會制度自身來解決,只能通過社會主義革命來解決。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上,毛澤東指出他們之間既有相適應的一面,又有矛盾的一面,而矛盾是絕對的。毛澤東對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理論的系統闡釋,為解決當時國內面臨的各種矛盾提供了理論指導。
(三)深刻把握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馬克思認為,“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于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9]。中國共產黨針對國內外的復雜情況,不斷加深對社會主義矛盾的認識、理解,深刻把握了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1950年4月,毛澤東在全國統戰工作會議上做出指示:“今天的斗爭對象主要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殘余,而不是民族資產階級。對于民族資產階級是有斗爭的,但必須團結它,是采用既團結又斗爭的政策,以達團結它共同發展國民經濟之目的。”[10]49這樣的指示表明了毛澤東的態度,也表明了黨內領導人重新確定了斗爭對象,主張保護和團結民族資產階級。這樣的思想認識,也明確指出土地改革完成以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眾與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殘余的矛盾。
到 1956 年下半年,我國基本完成了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消除了剝削階級和剝削制度,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正式建立。這意味著一個新時期的開始。于是,在黨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關于政治報告的決議中首次明確闡釋了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現在這種社會主義改造已經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這就表明,我國的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已經基本上解決,幾千年來的階級剝削制度的歷史已經基本上結束,社會主義的社會制度在我國已經基本上建立起來了。”[11]“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的實質,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建立的情況下,也就是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12]341
三、鞏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
新中國成立后,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政治建設過程中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探索社會主義條件下的民主與法制建設之路,并在此進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的思想,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
(一)人民當家作主的具體路徑:民主立法
法律作為一種上層建筑,它受經濟基礎所決定并能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社會主義的法制不同于其他類型的法制,它不是少數人的庇護傘,而是為維護廣大人民群眾利益而創制和實施的。因此,加強民主立法是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具體路徑之一。
在《共同綱領》的起草過程中,周恩來利用多種形式,廣泛聽取民主人士意見,反復討論,不厭其詳。正是廣泛的民主協商換來了《共同綱領》在政協全體會議上的一致通過。《共同綱領》的修改與定稿是中國歷史上民主協商的典范,也是周恩來民主立法理念的一次重要實踐。這一理念也體現在1952年1月26日周恩來為中共中央起草的《懲治貪污條例(草案)》征求意見中,這個“征求意見”以電文的形式發到全國各地。電文說“這個草案”經政協常委會邀請黨內外高級干部討論。不僅邀請有關人員討論,還在各地征求意見,把領導機關的意見和群眾的意見相結合,有效實現了民主立法的目的。
在領導和參與“五四憲法”制定的過程中,毛澤東反復強調民主立法,起草憲法采取了領導機關的意見和廣大群眾的意見相結合的方法,“這個憲法草案,結合了少數領導者的意見和八千多人的意見,公布以后,還要由全國人民討論”[10]325,“過去我們采用了這個方法,今后也要如此。一切重要的立法都要采用這個方法”[10]325。“五四憲法”的制定是民主制憲的典范,有學者稱之為“一場偉大的人民制憲運動”[13]。“五四憲法”草案的初稿經過各方面的代表人物近八千人的充分討論,草案公布后又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兩個多月的討論,這次全國性討論共有一億五千多萬人參加。可以說,民主立法是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新中國成立后的法制建設中所創制的極其重要且影響深遠的重要的立法原則。民主立法思想,對今天我國的立法工作仍然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現實價值。
(二)治國理政的總章程:憲法
新中國成立以后,在推動國民經濟恢復、進行大規模經濟建設的同時,政治建設的任務亦十分緊迫,其中主要的任務有兩項:一是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二是制定憲法。“辦選舉、搞憲法”是當時政治工作的核心。1931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陜甘寧邊區抗戰時期施政綱領》,以及1946年《陜甘寧邊區憲法原則》、1949年《中國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等憲法或憲法性文件的擬定及實施,為新中國憲法的制定打下了重要的歷史和思想基礎。在法制實踐中逐步形成了較為清晰的社會主義憲法思想,對社會主義憲法維護新生政權的意義有了深刻的認識。毛澤東強調要“用憲法這樣一個根本大法的形式,把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原則固定下來,使全國人民有一條清楚的軌道,使全國人民感到有一條清楚的明確的和正確的道路可走”[10]328。要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就要團結全國人民,團結一切可以團結和應當團結的力量。憲法的制定和實施就是為實現此目的而服務的。
1954年9月20日,我國的國體與政體在憲法上進行了確認,確立了單一制的國家結構形式與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明確了過渡時期的總任務以及過渡的基本方向必須是社會主義。最核心的內容是確定了權力來源和歸屬,即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用憲法形式將在黨領導下的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價值旨歸固定下來。正如毛澤東所言:“一個團體要有一個章程,一個國家也要有一個章程,憲法就是一個總章程,是根本大法。”[10]328憲法是治國理政的根本遵循,它不僅以法律形式規定了國家的性質和方向,同時也制約著每一個組織和個人的社會行為。“五四憲法”是從中國人民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得來的,在黨的領導下廣泛吸納人民群眾意見,由人民制定并認可的國家根本大法,奠定了新中國憲法發展的基石。
(三)夯實社會秩序的法制基礎:健全的法律體系
逐步建立起符合我國實際的社會主義性質的法律體系是新中國成立初期極其重要的任務,事關人民民主政權鞏固以及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從1949年新中國誕生到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為當代中國的社會主義發展建設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這一時期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奠基性階段。
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所開展的土地改革運動、鎮壓反革命運動、貫徹婚姻法運動、“三反”“五反”運動、司法改革運動及“一化三改”等以群眾運動方式推進的一系列重大社會變革運動,對于在國家制度根本性變革的基礎上逐步實現重建社會與法律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需要大規模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時期,單純依靠群眾動員推進社會發展的方式已經略顯滯后,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必須依靠完備的法制體系來夯實社會秩序,維護社會穩定。為此,黨的八大強調,“我們必須進一步加強人民民主的法制,鞏固社會主義建設的秩序。國家必須根據需要,逐步地系統地制定完備的法律。”[12]351在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基礎上先后制定了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工會法、婚姻法、土地改革法、懲治反革命條例、懲治貪污條例等一系列法律法令,隨后又在“五四憲法”指引下,重新制定了一些有關國家機關和國家制度的各項重要法律法令,形成了一套初步的法律體系。
四、堅持確立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
我國的政治體制經歷了革命戰爭年代的各種嘗試,在社會主義改造時期初步確立。緊密結合新中國成立初期存在的各種問題,分析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確立,對完善和豐富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理論,推動政治建設的接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革新一元化領導體制
1942年9月,黨在《中共中央關于統一抗日根據地黨的領導及調整各組織間關系的決定》中提出“一元化領導”這一概念,明確指出:“黨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和無產階級組織的最高形式,他應該領導一切其他組織,如軍隊、政府與民眾團體。”[14]新中國成立初期,黨面臨自身角色的轉換,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去調整自身,沿用一元化領導體制,對黨和國家領導制度提出了一些積極的改革設想。
新中國成立以后,黨內沿用一元化領導制度,未能靈活調整舊的方法,加之在對政府機關的改革中照搬蘇聯模式,不能適應新的歷史環境,產生了對政府機關改革的錯誤理解,黨和國家機關及群眾組織之間的關系需要做出一個新的梳理與規定。鄧小平明確指出:“黨是階級組織的最高形式,指出這一點,在今天黨已經在國家工作中居于領導地位的時候,特別重要。這當然不是說,黨可以直接去指揮國家機關的工作,或者是把各種純粹行政性質的問題提到黨內來討論,混淆黨的工作和國家機關工作所應有的界限。”[15]這就科學地論述了黨政之間的關系,政府機關必須堅持黨的領導,接受黨的監督。同時,中國共產黨也要明確黨與政府機關的本質區別,不能代替政府機關履行職責,避免以黨代政的錯誤。
1950年11月,政務院成立了人事部,建立黨委和政府共同管理干部的雙重機制,實行分級分部管理干部的制度。隨后,為適應國家發展變化及各方面建設需要,各級黨委設立了與政府機構相對應的工作部門,正式確立了分部分級的干部管理模式和黨委與政府人事部門共同管理干部的雙重管理體制。之后,個別地方出現的問題又讓中國共產黨意識到給地方適當放權的必要性。1956年4月,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強調:“目前要注意的是,應當在鞏固中央統一領導的前提下,擴大一點地方的權力,給地方更多的獨立性,讓地方辦更多的事情。這對我們建設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比較有利。”[5]31同時,黨中央認為地方和地方的關系問題主要是地方的上下級關系問題,毛澤東強調:“中央要注意發揮省市的積極性,省市也要注意發揮地、縣、區、鄉的積極性,都不能夠框得太死。”[16]這些論斷都顯示了黨中央意識到了要給地方更多的獨立性。
(二)重視政治協商和民主黨派
早在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在《紀念“五一”勞動節口號》中就提議:“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并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17]這一提議得到了各民主黨派的有力支持。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堅持與民主黨派及黨外人士合作的做法,采取多種措施吸引其參與到新中國成立后的各項建設改革中來。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會議確定把黨的工作重點轉向社會主義建設,并提出了富有創造性的方針和設想。一屆人大和中共八大的召開,對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產生了深遠影響,黨中央開始重視法制建設,注重改善中央與地方權力的關系,也開始認真思考如何與政協及民主黨派進行合作、實現共贏。
(三)健全司法、監察體系及制度
從1949年到1953年,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的規定,全國普遍建立了司法機關,在中央設立最高人民法院,行使國家的審判權,設立最高人民檢察署,行使國家檢察權。1949年2月,中共中央發布《關于廢除國民黨的六法全書與確立解放區的司法原則的指示》,宣布國民黨政府的一切法律無效,中國共產黨開始逐步創建新的司法制度。
1949年10月22日,包括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署和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員會在內的司法機構建立起來。隨后,最高人民法院又在各大行政區建立起分院。根據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規定,行使立法權的人民代表大會和行使行政管理權的政府以及行使司法監督權的法院與檢察院,都是具有相對獨立性的工作系統,并對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開展工作的基本原則和相關制度進行了詳細說明。同時,黨中央高度重視監察制度的建設,監察體系及制度得到完善,將原設置在中央和地方各級財經部門及其所屬企業、事業單位的國家監察機關,改為各部門監察機關、地方各級監察機關,各部門各級監察機關受各級人民委員會領導,并接受上級國家監察機關的指導,而各企業、事業單位設置的監察機構則接受所在單位和所屬上級部門監察機關的雙重領導。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49.
[2]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8.
[3]楊建新,石光樹,袁廷華.五星紅旗從這里升起[M].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4.
[4]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45.
[7]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五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522.
[8]中共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周恩來統一戰線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39-140.
[9]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33.
[10]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1]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中央文件選集(一九四九年十月~一九六六年五月):第二十四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48.
[1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九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
[13]郭大方.“民主之路”是毛澤東思想的光輝亮點——兼論毛澤東執政建設思想[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3(6):11-15.
[1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十九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423.
[15]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6.
[1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八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253.
[17]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二十五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283-284.
The Brilliant Achievements Made in the Political Construction Le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Ma Zhenqing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
Abstract: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led the Chinese people to achiev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national crisis to national independence,and made great strides towards the goal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At this stage,our Party always adheres to the fundamental attribute of politics,attaches importance to political construction,advances in exploration and summarizes in progress.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the transition from new democracy to socialism and building socialism,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been upright and innovative,gradually establishing a sound political system,emancipating the mind and correctly viewing socialist contradictions,and people-oriented. consolidate and develop socialist democracy and the legal system;seek truth from facts and persist in establishing the leadership system of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Key words: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political construction;political system;democracy and legal system
責任編輯:王廷國 邱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