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梅

摘? 要:文章以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下)“小數的初步認識”幾個片段為例,探討在“星動課堂下”如何用“三個轉化”去落實目標、發展學生數學學科素養。
關鍵詞:三個轉化;抽象思想;數形結合思想;推理思想;數學學科素養
一、將目標轉化為挑戰性問題或者任務——問題引學
根據目標“會讀寫一位小數”提出主問題一:“小數應該怎樣讀和寫呢?”根據目標“理解小數的意義”提出了主問題二:“一位小數的意義是什么?”為推動學生的活動,在主問題二下設置6個階段關鍵性問題:階段關鍵問題一——你怎樣在下面的正方形中表示出0.1元呢?階段關鍵問題二——0.2、0.6、0.9這些小數在表示時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階段關鍵問題三——零點幾米還可以用哪些數來表示呢?階段關鍵問題四——一位小數表示什么呢?階段關鍵問題五——在數軸上找一找卷筆刀的價格,你又發現了什么?幾個階段關鍵問題整體設計體現了驅動式教學,彼此關聯、層層深入,步步攀升,達到教學目標問題化。
二、挑戰性問題轉化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活動探學
根據主問題一“小數應該怎樣讀和寫呢?”設計“自主讀寫小數的和活動”。這類比較簡單的問題,就采用自學和群學的方式,借助學生經驗和知識的積累,在師生交流的過程中相互評價、相互糾正,教師適度給予指導,讓學生明確讀寫的方法。對于學生容易犯錯的地方,如:小數部分0的讀法、小數點的寫法,教師要重點點撥和示范。
根據主問題二“小數的意義是什么”以及5個階段關鍵性問題激發了孩子主動參與對應活動,針對階段關鍵問題一:你怎樣在下面的正方形中表示出0.1元呢?
(一)活動一:動手操作在正方形中表示0.1元
學生先獨立完成,再組內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師:老師選擇了幾位同學的作業,現在就請這幾位同學說一說自己的想法。
生1:在正方形的左邊畫出一部分,就是0.1元了。
生2:這樣畫不對,你怎么知道隨便畫的這一部分是0.1呢?應該把這個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取1份才是0.1元。
生1:的確,不平均分成10份,1份就不是1角。
師:的確,數學要講究準確,隨便估摸著畫是不準確的,看看這幾個同學的作品(見圖1)。
師:為什么表示0.1元一定要平均分成10份呢?
生:因為1元等于10角,平均分成10份,1份就是1角,也就是0.1元。
師:剛才大家都是把一個圖形看作1元,平均分成10份,表示出其中的1份。根據這種分法,你想到了我們學過的哪個數呢?
生:1/10。
師:根據生活經驗,我們知道了1角就是0.1元,在剛才畫圖的過程中,我們又發現了1角實際上就是1/10元。因此,0.1元等于1/10元。
針對階段關鍵問題二:0.2、0.6、0.9這些小數在表示時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二)活動二:這些圖形中表示2角、6角、9角并寫出其他表示2角、6角、9角的數
生動手操作,組內交流質疑,全班匯報。
生1:正方體表示1元,把一元平均分成10份,2份是2/10元,是2角,小數表示為0.2元。
生2:長方形表示1元,把一元平均分成10份,6份是6/10元,是6角,小數表示為0.6元。
生3:線段表示1元,把一元平均分成10份,9份是9/10元,是9角,小數表示為0.9元。
師:0.2、0.6、0.9……這些小數在表示時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是把1平均分成10份,取了其中的幾份,都可以用十分之幾來表示。
師:看來正方形,長方形,正方體、線段都可以表示1元,而且只要我們用一個圖形表示1元,把它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幾份是十分之幾元,也是零點幾元……
師板書:十分之幾元等于零點幾元。
針對階段關鍵問題三:零點幾米還可以用哪些數來表示呢?
(三)活動三:借助米尺找一位小數及分數
師:同學們,現在我們知道用小數可以表示價格,小數還能不能表示其他的數量呢?你還想用小數來表示什么呢?
生:我的體重是39.8千克,這也是一個小數。
生:我最喜歡喝牛奶,牛奶盒上寫著1.5升。
生:我想用小數來表示我的身高是1.4米。
師:嬰兒出生的高度大約0.5米,如果這條線段表示的不是1元,是1米,你能在上面表示出來嗎?
師:可以怎樣表示?(個別上臺匯報+師課件驗證)
生:1米平均分成10份,一份是0.1米,5份就是0.5米。
師:同意嗎?你是怎么想到要平均分成10份的?
生:因為1米=10分米,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份就是1分米,5份是5分米,也是1/10米,寫成小數就是0.5米。
板書:5分米=5/10米=0.5米。
師:拿出米尺比劃+看,這就是0.5米。
師:那如果再往后數一格,是多少?
生:0.6米。
師:那看到0.6米,你還想到哪些數?
生:6分米和6/10米。
板書:6分米=6/10米=0.6米。
師:0.7米又表示什么意思?在米尺上找一找。
生:0.7米就是7分米,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7份用分數表示就是7/10米,大約就是課桌的高度。
板書:7分米=7/10米=0.7米。
師:看來十分之幾米就是……同一個長度,既可以用分數表示,也可以用小數表示。
板書:十分之幾米等于零點幾米。
師:再數三個格是多少?
生:1米,因為 10個0.1就是1.0,占整個直尺,也就是1米。
師:10個0.1就是1,看來, 小數和我們以前學過的整數一樣,也是滿十進一。
師:妞妞說她的身高1.4米又是多高呢?
生:先是1米,再往上加一把米尺取0.4米就可以了。
圍繞主問題二“小數的意義是什么?”學生展開了一系列遞進式的活動,初步對接小數的意義——人民幣中的小數;類比遷移小數的意義——“長度單位中的小數”;拓展升華小數的意義——“數軸中的小數”有了認知。
活動設計前筆者進行了前測,全班47人中有35人能列舉價格中的小數,只有12人提及測量或其他方面的小數。因此抓住學生的起點利用畫圖來理解價格中的小數。圍繞“怎樣在下面的正方形中表示出0.1元呢?”這一問題,借助正方形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通過分一分、找一找等操作活動自學,接著展開互學和群學,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充分交流,學生主動闡述自己的觀點和見解,相互質疑、討論講解,共同經歷從整數到小數再到分數的整個過程,體會到小數和分數表示的意義是一樣的,0.1元即是1/10元的另一種寫法,零點幾元就是十分之幾元。感悟到分數與小數之間的密切聯系,形成對小數意義的初步抽象。
接著圍繞“零點幾米還可以用哪些數來表示呢?”學生們又通過紙條、米尺課件等的演示,從1元的1/10到1米的1/10,溝通了0.1元和0.1米的內在聯系,都是把一個“量”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1份,從而再次建構了十進分數與一位小數的聯系。活動中0.5米到1米的變化,讓學生在數數中感受小數計數單位的疊加,滲透小數與整數的內在聯系,也是十進制計數法。此活動中還體現了我們為什么要學習小數,除了表示計算時遇到的非整數結果,還有實際測量的需要。
在活動中學生真正擁有了學習的主動權,利用已有的人民幣和長度的認知經驗,借助正方形、長方形、圓、線段、米尺、數軸等直觀圖的不斷變化來引發認知沖突,不斷激活自身的知識經驗,學生將直觀圖示、十進分數、小數意義三者緊密結合,在圖示的表達中理解了數的概念,在圖示的變化中感受數的變化,小數意義的認識不再浮于表面,而是直觀可感,進一步體會數形結合思想。正方形、長度、數軸等是在學生頭腦中建立并支撐著小數意義的模型,這促使學生對小數意義的理解趨近深入、直達本質、實現了數概念的生長。
三、在活動參與過程中落實目標,提升學科素養——任務評學
(一)直觀模型,發展抽象思想
抽象是指舍棄事物個別的、非本質的屬性,抽取出本質屬性的過程和方法。學生建構數學概念的過程,不是教師簡單“告知”,而是需要教師“適時后退”,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基于經驗,自主探索數學概念的本質意義。首先用一個正方形表示1元,讓學生在圖中表示出0.1元;除了用一個正方形表示1元,學生還想到了可以用長方形、圓、線段等圖形表示1元,圖形的放大或者縮小不影響所表示的小數。一個圖形除了可以表示1元,還可以表示1米、1千克、1升等。如果1個正方形不表示具體的量,只表示“1”,那么為了在這個正方形里表示出零點幾的小數,學生可以聯系分數的意義,觀察、比較小數和分數的關系,水到渠成地抽象出一位小數的意義。接著借助十進制米尺模型進一步抽象小數產生的意義,在探究課桌的高度、嬰兒的身高、妞妞的身高等過程中,學生領悟到測量得不出整數結果時就需要用小數,學生經歷了小數的形成過程,深刻感悟到小數的本質和價值。抓住學生原有的認知起點,借助直觀模型,在具體的“量”中理解小數的現實意義,溝通“整數、分數、小數”都能表示同一個量,這樣抽象出小數的意義。
(二)多元表征,發展數形結合思想
數和形是數學研究的兩個基本對象,“數”構成了數學的抽象化符號語言,“形”構成了數學的直觀化圖形語言。數缺形時少直覺,形少數時難入微。用數形結合的方式,可以將小數具體化、形象化,便于學生理解。一句“你還會用與其他圖形來表示零點幾元嗎”的追問,為學生打開了思維之門,不同層次的學生利用不同的素材(線段、長方形、圓等)再次進行豐富的表征。數軸上表示整數和小數有利于學生發現整數與小數、小數與小數之間的關系并滲透區間概念,為后續學習“小數的大小比較”做好鋪墊。
(三)系統勾連,發展推理思想
“整數——十分之幾的分數——小數”是小數知識的發展脈絡,建立小數與整數、小數與分母是10的分數的對應是理解小數意義的核心。學生通過0.1表示1/10、0.2表示2/10……這樣的歸納推理,抽象出一位小數的意義,認識到小數概念的體系不僅指某個具體單獨的數,也包括數與數之間的聯系。在小結階段學生談收獲:我知道了生活中有很多小數;計算和測量不能得到整數時就要用到小數;零點幾的小數與十分之幾有關系,那零點零幾的小數就與百分之幾有關系……整數有無數個小數也有無數個……這里已經開始運用演繹推理了。教師利用數軸呈現一系列的整數,再在兩個整數之間推想相關的小數,最后在小數之間推想更小的小數,以引導學生在一個系統性較強的層面上認識小數,理解小數,建構整數、分數與小數的聯系,進一步培養數感。
具體內容總是隱藏著一些獨特突破口來承載我們的教學目標,因此教師要找準這個突破口,把必要性、可能性落實到具體的教學中,感受課堂真正的魅力。
(責任編輯:淳? 潔)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S].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蘇明強. 核心素養視野下的小學數學教學[J]. 教育視界,2016(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