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桂林 李 孟
(廣州華立學院,廣東 廣州 511325)
從古至今,自第一次農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到第三次基于互聯網的信息革命,人類一直在技術編織的網中生活。在這張技術網中,我們的思維、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文化等等被界定、塑形。如今,互聯網為人類塑造了顯著的合作共贏、共建共享的互聯網精神。2015 年7 月4 日,經李克強總理簽批,國務院印發了《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簡稱《意見》)。《意見》中指出,堅持改革創新和市場需求導向,突出企業的主體作用,大力拓展互聯網與經濟社會各領域融合的廣度和深度。到2025年,網絡化、智能化、服務化、協同化的“互聯網+”產業生態體系基本完善,“互聯網+”新經濟形態初步形成,“互聯網+”成為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如今,在信息技術2.0 時代,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已普遍應用,如今正朝向與教育的深度融合發展,實現教育體系變革與創新發展。《意見》中還提出要鼓勵學校利用數字教育資源及教育服務平臺,逐步探索網絡化教育新模式,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促進教育公平。在“互聯網+”帶動下探索新型教育服務供給方式,推動開展學歷教育在線課程資源共享,推廣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等網絡學習模式,探索建立網絡學習學分認定與學分轉換等制度,加快推動高等教育服務模式變革。在這樣的背景下,高校教育科研生態正迎來巨大的變化。
高等教育生態系統為了適應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環境的變化,在每個階段都伴隨著主動或被動的教學方式的變化、教學內容的變化和對教學效果的反思和應對措施。我國現代高等教育生態體系在改革開放之后穩定的政治經濟環境下日趨穩定成熟,直到1999 年高校擴招政策的實施,這種外部生態環境對呈現相對平衡狀態的現代高等教育生態系統帶來了較大的沖擊力,主要體現在教育質量、教育人口、教育資源等方面。教學過程中重專業教育,輕人文教育;教學評價方式單一,重結果,輕過程,輕視對學生創新能力和應用能力的培養。
這無疑會影響學生對課程和教師滿意度的提升,影響教學質量和教師科研素養的提升。教育科研是一體,脫離了科研,教育缺少了反思的動力,將變得機械;脫離了一線教育實踐的科研,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高等教育生態系統有其作為一個成熟體系的內在的自然調控規律,也有其需要政府調控和市場調控的方方面面,以實現生態系統內學校、教師、學生、教學和科研質量良性的協調發展。當下,高校教育科研生態系統亟須外在環境提供可內生的因子,以實現可持續發展。“互聯網+”時代,移動互聯、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技術是否可以解決高校教育科研質量生態危機,包括生師比過高導致的教學質量下降、教育科研脫節以及畢業生就業難的現狀問題?
國務院在《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通知》(簡稱《通知》)指出,利用智能技術加快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方法改革,構建包含智能學習、交互式學習的新型教育體系。開展智能校園建設,推動人工智能在教學、管理、資源建設等全流程應用。開發立體綜合教學場、基于大數據智能的在線學習教育平臺。開發智能教育助理,建立智能、快速、全面的教育分析系統。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環境,提供精準推送的教育服務,實現日常教育和終身教育定制化。
智能學習、智能校園和智慧教室都是理想中的概念,因為人作為主體的智慧必須在前人的基礎上迭代、發展、升華。信息化設施配備完善的教與學環境,對智慧的獲得和積淀具有相當大的輔助支撐作用,但并不能保證主體一定能獲得智慧。教與學的主體是否能夠將自身恰當的角色和作用發揮至合理的程度是保證智慧獲得的必要條件。這是一個很微妙的生態情狀。在這一生態鏈中,學校受到教育管理部門的政策指引,教師受到學校方針政策的引領,學生受到教師教學理念的指引。每一因子都會產生反向作用力,從而對國家的政策制定產生一定的影響力。
信息技術驅動教育產品實現教育目標和課程標準的無縫對接,譬如可開放共享的學習管理系統(LMS)和慕課資源等,簡化了教學流程,優化了教學內容,實現了人對人工智能的智慧應用,最終實現“減壓增效”。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擅長海量數據記錄與分析,所以在教學過程中積淀的大量數據和重復性工作,可以由信息技術取代。通過對在線教學平臺中產生的教與學數據及時分析和評估,如學生教學活動參與度的高低、學生發帖討論的內容,教師可從中發現學生對知識點理解的深淺和存在的誤區,然后及時調整教學流程中的細節。教師在章節總結回顧環節可對這些疑難點進行重點闡述,有的放矢,進而有效改善教與學的效果,提高學生的滿意度。而學生對教學活動的認知參與和情感參與,在教學平臺有跡可循,這些數據和信息也可為科研提供連續、實時動態變化的準確數據。教育管理部門和學校從中發現教與學的對應規律,讓教育政策制定更為快速和精準,讓市場上的教育產品更符合教師和學生的需求。
隨著互聯網與教育的深度融合,教學方法和教育評測技術如今也相應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終結性評價用單一的考試成績來衡量教學效果,明顯不合適“互聯網+”時代的教學過程所體現出來的價值和意義,單一性和片面化的缺點越發凸顯。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形成性評價方法從可能變成現實,也賦予了教學過程更多的動力和活力。在新時代背景下,教與學流程重組,教與學方式、教學評價方式發生了深刻的改變,教與學時空呈現了無限延伸的可能性。但對于具體的課程來說,教與學質量能否獲得顯著的提升,取決于細節。微觀方面,有教師的教學理念,對教學過程的引導、組織、協作,與教學目標和內容比較吻合的優質在線試題庫和習題庫。宏觀方面,需要國家和各級教育管理部門的行之有效的教育科研政策導向。
教育部《2020 年教育信息化和網絡安全工作要點》(簡稱《要點》)提出深入落實《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與管理的意見》《教育部關于一流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等文件要求。舉辦世界慕課大會;推進高等學校人工智能等領域的教學資源建設,探索區塊鏈技術在學生在線學習、教師在線授課行為記錄和認定等方面的應用,建立可擴展、具有公信力的在線教學評價新模式。
“互聯網+”時代的移動互聯、大數據、云計算技術傳遞的能量流可提高教師的技術應用能力,激發教師的科研意識。信息技術驅動教師對教學數據產生足夠的重視和反思,幫助教師及時發現學生是否積極參加課堂活動(認知、態度、情感的參與度)、參與質量(從主題討論看學生對教學重難點的掌握和拓展程度),進而實施個性化的教學,個別化的指導,將能量流傳遞給學生。信息技術幫助教師觀察到在一個連續體里教與學發展的動態變化趨勢,包括教師自身的在線授課行為記錄,為教學反思、教育科研提供強有力的數據支撐。信息技術傳達的信息流也讓學生的學習方式(包括慕課、微課、翻轉課堂、LMS 等)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學習過程中積淀的學習軌跡、數據能量流可及時傳遞給教師。在這個宏觀的物質環境大背景和信息技術支撐下,教師和學生的自主探索空間越來越廣闊,特別是虛擬現實(VR)技術讓在線學習體驗更加真實、深刻,無疑將促進高校教育科研向一個內容更豐富的魅力空間發展。
在“互聯網+教育”的環境下,高校教學與科研的資源競爭矛盾會趨向緩解和彌合。在技術的加持下,能真正實現教學和科研有機融合,教學共長,教研共長。這個時代更強調主體透視數據背后的情感、動機和人性,而教師對學情數據的鉆研無疑是提升教學質量和進行科研的絕佳路徑。

圖1 “互聯網+”時代高校教育科研生態系統①
2022 屆高校畢業生人數將超過1000 萬人,同比增加約100 萬人。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面臨的壓力從另一方面凸顯了高等教育人才資源生態危機。在應屆生求職市場,企業希望找到專業技能扎實、實操技能和實踐經驗比較豐富的人才;畢業生面對海量的招聘信息,覺得茫然,不知如何選擇。供求雙方的落差,亟需同步。而“互聯網+”時代帶來的技術福利可幫助企業把用人需求有效傳達給學校和學生,針對大學生就業難這一高校人才輸出困境和社會現象作出有效的改進:

圖2 產學研一體化融合模式②
1.學校可通過有效利用高校聯盟開放共享的慕課資源,通過引進社會資源,通過開展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通過將課程服務外包給專業服務公司,優化課程專業設置,豐富校本的教育資源,優化教育資源配置。
2.將VR 技術應用于實踐課程,彌補學校實踐課程課時設置不足的問題。VR 可以生成沉浸式學習環境、交互式學習環境和交互式學習環境,這三種學習環境相互包含,可以“廣泛應用在工科、醫科、服務等學科的教育教學中”。工科類的實驗實訓課程,醫科類的手術實踐課程,文科類的歷史學習、文學欣賞等課程,都可以應用VR 技術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和學習動機,解決各類課程無法獲得足夠實訓課時的現實遭遇。
3.面對大量的招聘信息,畢業生在求職時迫切需要精準推送的就業信息。學校可以與專業的招聘平臺合作,授權其使用學校的學業平臺數據。招聘平臺通過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可以結合學生的學業情況、社會實踐經歷、特長、獲獎情況、求職意愿等信息,與企業的人才招聘需求進行模糊匹配或精準匹配,從海量的招聘信息量選出一部分推送給畢業生,這種舉措可有效減少畢業生求職時的信息壓力和心理壓力。
顯然,“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有助于建設“入學—求學—驗學”各階段全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環境。從就業層面實現對學校教與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檢驗,補充完善高校教育科研生態系統,促進其良性協調發展,推進產學研一體化的深度融合。
“互聯網+教育”讓教育具有了多樣性、協同性、分享性,也創造了一個不同于傳統的教育科研生態空間。在高校教育科研生態群中,只有各方都具備了積極主動性,才有可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因此在制度的保障和激勵之下,基于“互聯網+”的移動互聯、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技術可在很大程度上實現對高等教育資源的優化整合,促進高校教育科研生態的良性互動。對發展目標的追求,確立各方關系的平衡,是宏觀和微觀層面高校教育科研生態系統存在的動因。基于互聯網的信息化教育管理平臺,幫助學校、教師和學生實現智慧管理;教學過程中積累的優質數據通過云計算和人工智能得到迅捷的處理和精準的分析,為學校提供管理決策依據,為教師提供教學活動設計依據以及對教學活動進行策略調整的依據;優質學習資源庫可以讓學生按照興趣愛好深入探索主題內容。實現了對教師、學校、學生自主性和情感方面的賦權,對營造積極、自主、創新和動態的高校教育科研內部和外部生態環境有積極的推進作用。
“互聯網+”時代為高校教育科研帶來了開放的生態,而高校教育科研生態系統在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現代化進程的推動下,由20 世紀末的高校擴招引發的教育科研生態矛盾正在逐漸消解中,而新的矛盾開始顯現出來。
對教育技術產品的選擇,如何使用產品,以及如何保證使用的效果,這些都會導致技術焦慮。教師會擔憂用不好技術,擔心職業被技術取代;學生擔心和教師之間的關系在技術和數據的包圍下越來越疏遠。學校管理、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都需要技術工具。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和價值觀有助于緩解焦慮,真正讓技術幫助學生從應試素質轉向綜合素質的發展。
在信息化技術構建的成熟環境里,習慣于技術帶來的便利之后,教與學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和創新力可能會逐漸減弱。應努力讓技術為教育提供高效的服務,警惕數據至上的傾向,確保“互聯網+”時代教育科研新生態體系良性發展。
用戶數據被技術充分收集,一旦泄露,會引發數據安全危機和公眾信任危機,教育科研生態系統的平衡會面臨崩潰。《要點》提出要研究制定教育系統網站發展指引,規范教育系統網站的管理,治理教育系統網站“小散亂”的問題。要不斷完善教育網絡安全支撐體系,全面提升網絡安全人才培養能力和質量,實現教育系統網絡安全防護水平不斷提高。所以“互聯網+”時代的教育治理是互聯網與教育深度融合后的重中之重。
高校教育科研生態系統關系到學校、教師和學生三方面全面而健康的發展,只有當三方都具備了積極主動性,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形成一個健全的高校教育科研生態系統。“互聯網+”時代的技術推動力能夠切實有效地幫助學校激勵教師參與教育科研的自覺主動性,快速發現教學中的問題、找到規律、解決問題。在改善教與學的質量,提高學生的滿意度的同時,也為高校教育科研帶來了巨大的生機與活力。
優質慕課資源的開放加速了教育公平理想的實現,在線教育科研培訓為教師教學和科研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機會。在信息化背景下,教育科研在整體上趨向公平化,可為高校教育科研生態的活力與創新注入強大的內生因子。各級各類高校應積極搭建信息技術環境,通過制度引導激勵教師參與教育科研的自覺主動性,共同發現教與學中的問題、找到規律、解決問題,改善教與學的質量,提高學生的滿意度;優化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在這個過程中,規范的規章制度和與時俱進的激勵政策必不可少,以保持整個系統生態充滿生機與活力,實現高校教育科研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注釋]
①圖1 改編自寧云中的大學英語教學生態優化模式圖示。寧云中.生態、空間與英語教育教學研究[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8.
② 圖2 引自張治等的產學研一體化融合模式.張治等.“互聯網+”時代的教育治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大學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