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寧
甲亢是指因機體甲狀腺激素異常分泌導致誘發臨床綜合征,包括集體代謝活動加速、提升系統興奮度及代謝亢進等。發病后患者多表現為食量增加、身體消瘦、心悸多汗等情況[1]。目前甲亢的發病率顯著提升,發病患者女性遠高于男性,吸煙也是疾病高危影響因素。臨床通常應用藥物(抗甲狀腺藥物)治療,治療期間需要長時間持續服藥,且藥物存在較多不良反應,停藥后復發幾率較高。大量臨床實踐顯示[2],甲亢患者采用131I 效果更加理想,但使用劑量過大,會造成甲狀腺功能退化。為此,本研究將本院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收治的甲亢患者應用小劑量131I 聯合甲巰咪唑治療,并對其臨床療效及藥物對患者骨代謝和骨密度的影響情況進行觀察和研究。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于本院內分泌科室收治的95 例甲亢患者,采用拋硬幣法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47 例)和觀察組(48 例)。對照組女33 例,男14 例,年齡22~68 歲,平均年齡(44.91±7.70)歲;觀察組女35 例,男13 例,年齡22~69 歲,平均年齡(45.11±8.00)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診斷為甲亢,參與研究前未接受過治療,排除甲亢復發患者、近段時間內服用對骨代謝有明顯影響藥物患者、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甲狀腺癌患者、心腦血管疾病較為嚴重患者。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并全程監督本次研究?;颊呒覍僭敿毩私庋芯績热莺椭委煼椒?自愿參與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標準文件。
1.2 方法 對照組應用甲硫咪唑(北京市燕京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1020440,規格:5 mg/片)治療,藥物初始劑量為30 mg/d,分為2~3 次服用,之后可根據病情情況調節服用劑量,但每日劑量不得超過60 mg,病情穩定后根據患者情況,給予5~15 mg/d。
觀察組服用甲硫咪唑(劑量和服用方法同對照組)同時給予小劑量131I 治療。治療前,首先根據甲狀腺靜態顯像測定甲狀腺質量,利用顯像設備(GE Infinia Haw keye)完成;檢測前要求患者服用131 碘化鈉(使用劑量:74 kBq)在服用后2 h 及24 h 時分別測定各項相關計數,從而明確甲狀腺攝碘率,并將2 h 及24 h 攝碘率作為患者131I 的最高攝碘率,計算患者治療時需要使用的131I 量。
兩組均持續治療6 個月。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TSH 水平、骨代謝指標、骨密度以及不良反應發生率。①分別于治療前后收集患者空腹靜脈血。測定(應用全自動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患者治療前后的促甲狀腺激素。②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骨代謝指標,包括血清CT、BGP、βCTX 水平。③采用X 線骨密度儀測定患者骨密度(腰椎L2~4、髖部、橈骨)。④觀察記錄兩組不良反應情況:粒細胞降低、皮疹、甲狀腺功能減退。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促甲狀腺激素比較 治療前,觀察組患者促甲狀腺激素水平(0.38±0.06)mU/L與對照組的(0.41±0.09)mU/L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915,P=0.059>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促甲狀腺激素水平(2.36±0.35)mU/L 優于對照組的(1.30±0.16)mU/L,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8.916,P=0.000<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骨代謝指標水平比較 兩組治療前CT、BGP、β-CTX 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CT(65.50±5.52)μg/L、BGP(3.13±0.53)μg/L、β-CTX(0.33±0.05)μg/L 均 低 于對照組的(76.62±8.26)、(4.27±0.54)、(0.42±0.06)μg/L,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骨代謝指標水平比較(,μg/L)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骨代謝指標水平比較(,μg/L)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骨密度水平比較 治療前,觀察組患者腰椎L2~4骨密度水平(0.92±0.14)g/cm2、髖部骨密度水平(0.71±0.12)g/cm2、橈骨骨密度水平(0.44±0.06)g/cm2與對照組的(0.91±0.12)、(0.72±0.09)、(0.43±0.07)g/cm2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t=0.373、0.459、0.748,P=0.710、0.647、0.456>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腰椎L2~4骨密度水平(1.04±0.11)g/cm2、髖部骨密度(0.89±0.04)g/cm2、橈骨骨密度(0.60±0.04)g/cm2均高于對照組的(0.98±0.12)、(0.85±0.06)、(0.57±0.05)g/cm2,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t=2.541、3.831、3.233,P=0.013、0.000、0.002<0.05)。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發生粒細胞降低1 例,皮疹1 例,甲狀腺功能減退2 例;對照組發生皮疹1 例,甲狀腺功能減退1 例。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8.33%(4/48)與對照組的4.26%(2/47)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667,P=0.414>0.05)。
現階段,我國甲亢發病率階梯式增長,且該疾病治療具有一定難度,復發率相對較高,對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產生了極大負面影響[3]。因此,尋找科學、有效的治療方式具有重要臨床指導意義。目前臨床治療甲亢時通常會選擇抗甲狀腺藥物,通過對離子碘的氧化活動進行有效抑制,從而能夠有效降低體內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水平,確保體內活性碘水平及甲狀腺硌氨酸偶聯得到顯著降低,進而有效糾正下丘腦、垂體和甲狀腺系統病理狀態情況,實現治療目的[4]。但在實際應用中,由于藥物需要長期服用,因此不良反應相對較多,導致用藥具有一定局限性。
相關研究表明[5],碘化物用于治療甲亢效果理想,且展現出明顯自身優勢,如藥物起效迅速,不良反應較少等,得到廣泛認可和應用。其作用機制主要表現為:體內碘化物在衰減時會產生具有輻射的β 射線,能夠針對甲狀腺組織發揮確切的作用,避免合成過多的甲狀腺激素[6]。并且,碘化物的特點決定了其和甲狀腺細胞具有良好的親和性,可對甲狀腺泡上皮產生破壞作用,從而充分抑制甲狀腺激素合成能力,臨床應用效果顯著,但是研究表明[7],大劑量使用131I,會導致甲狀腺組織被過度破壞,致使甲狀腺自身能力完全喪失,引起功能衰退。因此臨床重視研究131I 的治療過程中使用量問題,一方面能確保治療效果,另一方面也能降低誘發甲狀腺功能減退這一不良問題[8]。經過大量研究和實驗發現[9],使用小劑量131I,甲狀腺濾泡細胞能夠逐漸凋亡,同時不會過度破壞甲狀腺組織,從而顯著降低甲狀腺功能減退程度。骨骼的生長和發育和甲狀腺激素有著直接的關系,且甲狀腺正常激素水平可促進骨吸收能力,對于調節骨組織的礦物質代謝具有積極作用。相關研究顯示[10],發生甲亢后在過多的甲狀腺激素影響下,機體礦物質代謝及骨量流失會發生異常。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促甲狀腺激素水平優于對照組,CT、BGP、β-CTX 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腰椎L2~4、髖部、橈骨骨密度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8.33%(4/48)與對照組的4.26%(2/47)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藥物聯合治療不會增加不良反應發生率。表明應用甲巰咪唑聯合小劑量131I 治療甲亢,代謝異常及增強骨密度具有積極作用,藥物安全性理想,值得廣泛應用。
綜上所述,應用小劑量131I 聯合甲巰咪唑治療甲亢臨床效果確切,且不會明顯增加患者不良反應情況,值得臨床廣泛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