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煥光 朱校軍 盧柄棋 張旻恩 石海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屬于一種以膝關節紅腫疼痛及關節功能障礙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疾病,患病后患者的關節功能會逐漸出現退行性病變,若不及時接受治療,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及生活質量具有極大的影響[1]。因目前現代醫學針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治療主要以口服抗炎、止痛藥物以及關節腔內注射藥物為主,但是并不能夠控制病情的發展,而且不良反應較多,中醫對該病的治療采用溫針和隔姜灸的方法,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2]。本文針對本院膝關節骨性關節患者進行針灸治療,對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分析,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6 年4 月~2020 年10 月康復理療科門診和住院治療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共40 例作為研究對象,依據隨機數字法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20 例。實驗組男8 例,女12 例,平均年齡(50.14±6.77)歲;對照組男9 例,女11 例,平均年齡(50.42±6.83)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經院倫理委員會批準;②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③符合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臨床診斷標準。
1.2.2 排除標準 ①精神疾病患者;②意識障礙患者;③傳染性疾病患者;④相關藥物使用禁忌患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采用膝關節腔內注射治療:將膝關節內側的皮膚進行消毒,對關節腔進行位置定位,拇指輕推髕骨,從髕骨內側中間的位置(膝眼穴)將針頭插入,針頭插入的位置在髕骨和股骨髁之間,針頭進入關節腔先將積液抽出,如果患者的關節腔內沒有積液或者積液量<10 ml 的患者,積液抽出后,注射玻璃酸鈉25 mg,如果患者抽出的積液顏色比較清,并且積液量在10~30 ml 之間,先給予患者稀釋的曲安奈德40 mg后再注射玻璃酸鈉,并進行超短波及中藥外敷等綜合治療。
1.3.2 實驗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增加針灸治療,具體方法如下:①溫針治療:選取患者的陽陵泉、陰陵泉、血海、鶴頂、梁丘、膝眼,患者取仰臥位,常規消毒后,用1.5~2.0 寸毫針直刺,用平補平瀉手法進行刺激,得氣后,再把長度約1.5 cm 的艾條固定在針尾處,然后點燃,燃盡后留針20 min,將針取出來。1 次/d,10 d為1 個療程,連續治療3 個療程。②隔姜灸療法:選取血海、委中、梁丘、足三里、陽陵泉及膝眼等穴,把約2 分厚的姜片(中間用針穿刺數孔,方便透熱)放到選好的穴位上,將做好的艾炷放置在姜片上施灸,讓患者感到灼熱但可以耐受即可,每個穴位灸3 次,1 次/d,以艾灸處局部皮膚潮紅為佳。10 d 為1 個療程,連續治療3 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對比兩組治療效果,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患者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有效:患者臨床癥狀部分消失;無效:患者臨床癥狀無改善或更加嚴重。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②對比兩組癥狀緩解時間,包括腫脹、疼痛、僵硬。③對比兩組治療前后AROM 水平,角度越大治療效果越好。④對比兩組治療前后膝關節HSS 評分,分數越高,代表患者治療效果越佳,恢復越好。⑤對比兩組治療前后生活質量,采用健康調查簡表(SF-36)評估患者的生活質量,主要包括生理功能、心理功能、運動功能,滿分100 分,評分越高則患者的生活質量越高。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 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n(%)]
2.2 兩組癥狀緩解時間對比 實驗組腫脹、疼痛、僵硬緩解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癥狀緩解時間對比(,h)

表2 兩組癥狀緩解時間對比(,h)
2.3 兩組治療前后AROM 水平對比 治療前,兩組AROM 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AROM 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AROM 水平對比(,°)

表3 兩組治療前后AROM 水平對比(,°)
2.4 兩組治療前后膝關節HSS 評分對比 治療前,兩組膝關節HSS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膝關節HSS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膝關節HSS 評分對比(,分)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膝關節HSS 評分對比(,分)
2.5 兩組治療前后生活質量對比 治療前,兩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運動功能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運動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治療前后生活質量對比(,分)

表5 兩組治療前后生活質量對比(,分)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一種退行性疾病,是關節衰老的體現,因此患病群體多為中老年人。因膝關節運動量多、負重大,非常容易發生骨性關節炎,在全身骨性關節炎中占31%左右。該病在50 歲后呈現出高發趨勢,50 歲左右的人群患病率約為80%,60 歲左右人群的患病率為90%,到了70 歲進行影像學檢查的時候,幾乎全部都有不同程度的膝骨性關節炎的表現,但是真正出現癥狀的只有20%左右。當膝關節出現局部損傷、炎癥及慢性勞損的時候,都是可以導致關節面軟骨變性以及軟骨下骨板反應性損傷,造成膝關節疼痛、變形以及行走不便等癥狀[3]。對該病進行治療的主要目的是緩解膝關節的疼痛、改善行走能力及關節活動度。隨著人口老齡化的逐漸加劇,老年人對運動鍛煉的時間、強度和方法掌握不好,導致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發病率也大大增加,目前臨床上主要是針對患者的病情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但是治療效果并不理想[4]。中醫對該病采用針灸治療,主要以溫針和隔姜灸為主,二者同時或交替使用,對穴位刺激的過程中,可以幫助患者活血止痛、疏風散寒、溫經通絡,抑制介導炎性反應的細胞因子表達從而減輕局部炎癥、降低與關節軟骨代謝相關的酶類物質含量以減緩軟骨基質損傷,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修復關節軟骨細胞。同時針灸也可以有效緩解患者的疼痛,減輕膝關節的水腫[5,6]。本文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腫脹、疼痛、僵硬緩解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AROM 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膝關節HSS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運動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采用中醫針灸治療,可明顯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患者膝關節活動度,提高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