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嵐 羅勤 胡耀丹 閆學涯
(南昌大學建筑工程學院,江西 南昌 330031)
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以下簡稱“新基建”)主要包括七大領域,即5G基站建設、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大數據中心、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特高壓、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涉及國民經濟的各個產業結構。
近年來,新基建在數字行業的發展引人矚目,人工智能、5G等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在線經濟、智能制造等新產業不斷興起,數字經濟、互聯網經濟等新經濟規模不斷擴大。縱觀國內外產業經濟的發展歷程,智能化、數據化的發展是重中之重。例如,智能聯網汽車的發展經歷了從感知到控制、從部件到整車、從單項到集成、從單向到互動的發展,正進入“全面感知+可靠通信+智能駕駛”的新時代[1-2]。同時,借助于基礎設施投資的新興趨勢,特別是與5G基站建設相關的投資趨勢,虛擬流媒體經濟正在快速發展[3]。為了促進新基建更好地發展,需要分析和總結新基建研究熱點與發展趨勢,針對該領域當前面臨的難題,制定提高數據中心產業發展質量的方法與策略[4-5]。
目前,缺乏從文獻計量角度對新基建的研究動態進行分析與歸納,不利于整體把握新基建發展現狀和未來趨勢。基于此,本文以2010—2021年新基建主題相關文獻為研究樣本,通過分析新基建各個領域內的研究進展,結合新基建目前面臨的挑戰和發展趨勢,提取當前新基建研究熱點,為今后新基建的深入研究提供參考。
本文以CNKI數據庫中的學術期刊與學術論文為研究樣本,將主題設置為“新基建”or“新型基礎建設”進行高級檢索,共檢索到學術期刊論文2738篇、學位論文91篇。通過人工篩選,剔除不相關文獻,最終得到有效的學術論文共1753篇。將這些文獻以Refworks的格式進行下載,再導入文獻可視化分析軟件CiteSpace,從關鍵詞、發文量、作者等方面進行可視化分析。時間設置為2010—2021年,時間切片設置為1年,繪制知識圖譜并進行相關分析。
CiteSpace軟件是通過知識圖譜的形式分析研究主題內部的發展聯系以及演變趨勢,預測某研究主題未來的發展趨勢。通過繪制高頻關鍵詞的可視化圖譜,結合聚類分析,可以厘清某研究領域的發展歷程[6]。
通過對檢索得到的1753篇文獻發文年份進行分析,得到2010—2021年新基建研究發文量分布圖,如圖1所示。
從圖1可以看出,2010—2018年,新基建研究的發文量極少,自2019年開始發文量呈上升趨勢。這是由于2018年新基建的概念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被提起,此后相關研究才開始以新基建為中心展開。2019年,新基建的發文量增長迅速,2020年達到發文量高峰。圖1中顯示,2021年發文量較2020年是減少的,這是由于本文的論文檢索時間截至2021年2月,圖1中的2021年發文量并不能代表2021年全年的發文量。根據目前新基建的發展趨勢可以預測,2021年關于新基建的研究發文數量仍會保持一定的水平或持續升高。

圖1 2010—2021年新基建研究發文量分布圖
信息交流、學科合作是當前提升學術水平的新趨勢,且研究機構的水平能夠反映當前該領域的研究水平。為了解新基建領域學術研究水平,本文將相關文獻數據導入CiteSpace軟件,生成新基建研究發文機構分布知識圖譜,如圖2所示。
圖2中有134個節點和35條連接線,網絡密度為0.003 9。節點大小代表發文量的多少,節點間的連線代表機構之間有學術交流。從圖2可以看出,新基建研究的聚類主要是學院與學院、研究院與學院。其中,聯系最為密切的是華中科技大學、同濟大學、中國工程院。從節點分析可以看出,發文量排名前三的機構是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中國工程院、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其中,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發文量最多,表明新基建對于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性。研究結果表明:研究院集合了各個領域的頂尖人才,且在一定程度上與國家發展戰略結合緊密,相對于其他機構而言更容易掌握前沿研究的趨勢;高校具有完善的學科知識體系與強大的師資資源;參與研究合作的企業大多是行業的領先者,期望利用技術革新保證自身的健康持續發展。因此,高校、學院、企業與研究院之間加強合作,形成高度集中的研究團體十分必要。學術合作不僅可以促進研究機構之間的聯系,而且可以提升研究發文的數量與質量,更好地促進新基建研究的發展。

圖2 新基建研究發文機構分布知識圖譜
文獻的被引頻次是研究文獻質量水平與學術價值的重要依據。通過分析文獻被引頻次,可以反映作者的學術水平與學術貢獻,便于快速查找有價值的論文和學術水平較高的作者。本文基于檢索的文獻數據,統計出2010—2020年新基建研究高被引文獻,見表1。

表1 2010—2020年新基建研究高被引文獻

(續)
由表1可以看出,被引頻次較高的文獻研究內容主要包括經濟增長、推進建設、供給側、智慧城市等。這些內容對新基建的發展方向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從時間上來看,這些論文主要發表于2020年,即新基建的高速發展時期。在此階段,學者們大多在研究各個領域新基建的可行性,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智能化。
分析發文作者之間的合作程度,有助于探索學術研究的凝聚效果與學術交流水平。將CiteSpace軟件的分析年限設置為10年,得到新基建研究發文作者分布圖,如圖3所示。

圖3 新基建研究發文作者分布圖
節點大小代表作者發文數量的多少,且呈正相關關系;節點之間的線條代表作者之間進行了一定的學術交流。由圖3可知,該圖譜共有169個節點和82條連線,網絡密度為0.005 8。通過被引頻次排序可知,論文發表數量最多的是梅雅鑫,其次是任澤平。梅雅鑫的研究方向是AI與5G,即數據中心領域。任澤平的研究方向是經濟領域與供給側改革,即針對經濟結構的改革。
從圖3可以看出,發文作者之間的合作大多是獨立進行或成立研究團隊,且在每個團隊中至少有一人在發文量排序中位居前列。例如,梅雅鑫與劉啟誠、刁興玲、田小夢、甄清嵐之間有一定的學術聯系。他們通過研究軟件定義廣域網 (SD-WAN)的重要性,提出SD-WAN應與5G技術相結合,從而發揮助力新基建的作用[7]。總體而言,作者之間存在各自的交流網,但整體上沒有形成學術交流網;發文作者的研究方向也各有側重,學術交流范圍較窄,對新基建信息的掌握不夠全面。
通過對高頻關鍵詞進行梳理和分析,基于CiteSpace軟件的關鍵詞共現圖譜,分析新基建研究領域的熱點及演變過程。新基建研究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如圖4所示。

圖4 新基建研究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
由圖4可知,該知識圖譜共有60個節點和109條連接,網絡密度為0.061 6。知識圖譜中的節點表示關鍵詞的出現次數,且節點大小與出現次數呈正比關系。中心性用圓圈表示,圓圈越大,說明該詞的出現頻率越高,即該關鍵詞的影響程度越大。值得注意的是,中心性與節點大小并無直接關系。
以關鍵詞詞頻為分類統計標準,得到新基建研究高頻次關鍵詞排名,見表2。

表2 新基建研究高頻次關鍵詞排名
由表2可知,新基建研究高頻次關鍵詞排名前三的為“工業互聯網”“新基建”“人工智能”,出現的頻次分別為338次、316次、209次。此外,還包括基礎設施建設、數據中心、數字化轉型、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中心。關鍵詞中心性排名前三的依次為基礎設施建設(0.14)、新基建(0.13)、工業互聯網(0.08)。通過梳理和分析相關文獻數據可知,目前新基建的研究熱點主要是物聯網與工業互聯網,側重點是經濟結構的改變與制造業結構的改變等[8]。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工智能必將成為新基建研究的熱點與趨勢。
CiteSpace軟件能夠自動對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形成聚類標簽。基于檢索到的文獻數據,利用CiteSpace軟件進行聚類,形成關鍵標簽,以體現新基建研究的前沿[9]。新基建文獻關鍵詞聚類圖譜如圖5所示。

圖5 新基建文獻關鍵詞聚類圖譜
經計算可知,圖5的聚類模塊值為0.480 3>0.3,說明聚類結構顯著相關。網絡同質性指標值(S)越接近1,說明同質性越高。經計算可知,S值大于0.5,說明關鍵詞的聚類明顯且合理。
通過分析新基建研究文獻關鍵詞聚類表(表3)可知,關鍵詞從0~8,包含14~2個節點,S值為1~0.672,說明關鍵詞的聚類主題明確。
由圖5可以看出,“工業互聯網”自成聚類區域且與其他聚類區域重合,表明該區域涵蓋很多不同的主題內容,發布的文獻數量較多并具有深入研究的趨勢。從表3可知,“工業互聯網”存在于各個研究主題之中,說明互聯網已經從以往的信息消費類領域逐步進入生產領域,具有進一步激活、釋放傳統產業和服務業等領域的創新潛力[10]。由此可見,“工業互聯網”是當前新基建的研究熱點。而“數字化轉型”“應用場景”“智慧城市的建設”均以一個方向從中心向外延伸,且連接線條復雜,說明該領域的研究深度發展迅速,很有可能成為新基建研究的新熱點。

表3 新基建研究文獻關鍵詞聚類表
基于CiteSpace軟件和文獻計量學方法,通過對新基建研究文獻進行不同層次的分析與可視化研究,得出如下結論:
(1)從發文量的時間圖譜來看,目前關于新基建研究的發文量總體偏低,關于新基建的研究成果并不豐富,缺乏高質量的研究成果,但整體研究水平呈上升趨勢,預測今后會有更多的高質量論文產生。
(2)從新基建的空間分布來看,參與新基建研究的機構較多,但機構之間缺乏學術交流,未出現集中的研究群體。通過關鍵詞共現圖譜分析可知,目前新基建研究的熱點是“工業互聯網”“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物聯網”等。事實上,這些領域大多互相交集,5G、人工智能、大數據、工業網絡和其他新技術將助力未來智能制造的發展,如智能能源、智能醫療服務、智能交通、智能物流與智能零售業等[11]。
(3)隨著信息化、數據化時代的到來,未來新基建的研究熱點仍會集中于數據中心與人工智能等方面。
基于上述研究結論,提出關于新基建研究未來發展的建議,具體如下:
(1)如何對新基建進行評價從而找到更好的發展方式是未來研究的重點。建議采用邏輯框架法和比較分析法,根據相關原則構建新基礎設施項目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基于項目目標評價、項目可行性評價、項目建設階段評價和項目后期評價4個維度,構建科學、合理、實用的新基礎設施項目績效評價體系和評價指標體系[12]。
(2)為了促進產業結構的快速轉型,建議未來新基建的研究重點可集中于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源于5G、云計算、區塊鏈、數據中心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演化,在此基礎上,對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深度應用能夠衍生出以智能交通基礎設施、智慧能源基礎設施為代表的融合基礎設施,而創新基礎設施又可以支撐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產品研制,進而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研究的深入發展[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