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外事學院工學院,陜西西安市,710077) 侯宏錄 徐 靜
關鍵字 新工科;電子信息;專業集群
2017年2月,教育部召開的高校工程教育發展戰略研討會議形成的“復旦共識”明確指出“地方高校要對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發揮支撐作用”[1],主動對接地方經濟發展需求,把握行業人才培養方向,培養綜合實力強的技能型人才。因此,打造專業集群,提升專業集群建設,成為當前高等教育新的歷史特征[2]。
2017年4月,教育部發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關于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通知》通知中指出,高校工科人才培養應著力培養適合新興產業和新經濟的復合型人才[3]。在“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人工智能2.0”等重大戰略推動下,經濟產業結構發生重大調整,產業人才需求結構隨即改變,迫切需要具有跨學科融合能力、創新創業能力、工程實踐能力,能勝任新形勢下行業新需求的新工科人才。電子信息類專業面臨新的機遇、新的挑戰,專業結構的重構,如何與新興產業接軌來加快傳統電子信息類專業的轉型升級是當前高校電子信息類專業發展之關鍵。
傳統的教育教學思維和模式,以及產教分離的長期慣性因素制約,使得高校專業集群建設存在著校企合作未形成長效、穩定、緊密的合作機制,專業群內各專業發展不均衡,科教分化、協同不足等問題[4]。在應用型高校轉型發展建設的重要時期,專業集群的建設和發展是高校發展的重要突破口,能夠避免高校人才培養的同質化,突出和均衡各專業發展特色,實現高校的高質量發展。
高校是高素質復合人才的重要輸出口,高等教育專業結構性矛盾反映了人才就業問題,社會需求和人才質量的偏差,專業結構與社會經濟,專業結構與人才培養都存在著諸多方面的矛盾,這也成為了制約我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高等教育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在當前背景下,調整人才培養結構和專業結構,才能適應產業結構變化帶來的人才素質、知識、能力的高層次要求。
西安市作為國家中心城市,中國西部的重要樞紐,承擔著國家戰略發展的重要角色,它是“一帶一路”綜合試驗區,是國家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是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作為國家中心城市,西安已擁有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24 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超過5000家,已啟動首個國家級硬科技創新示范區建設,西安正在加速創新驅動發展的步伐[5]。本文立足西安,面向創新發展試驗區,新科技,新產業,明確新一代電子信息類專業人才需求定位。
面向新一代電子信息類專業人才需求定位,從自有專業優勢出發,調整和優化專業設置和結構,明確專業集群中各專業的建設思路和發展方向,形成兩個中心,三個骨干,兩個前沿的專業群結構定位,即機器人工程、智能科學與技術為中心;電子信息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為骨干;物聯網工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為前沿。通過共享教學資源、融合知識邊界、協同教學過程,實現專業間的優勢互補,促進專業間的協同與共享,提升專業建設水平。
面向西安人工智能產業鏈人才結構的需求,明確電子信息技術專業集群的畢業生崗位目標定位,培養產業需求的嵌入式開發工程師、大數據應用開發工程師、軟件開發工程師、硬件開發工程師、機器人開發工程師、物聯網工程師等電子信息產業人才。
高校要走高質量發展之路,辦出專業特色,需要從人才培養著手,充分發揮專業集群的凝聚作用,發揮學校的核心優勢,謀劃合理布局,設計科學的架構,分模塊逐步實施。為實現新一代信息技術專業集群人才培養體系建設的目標,采用“三對接、四匯集”策略構建電子信息技術專業集群體系。
3.1.1 實現專業集群與產業集群相對接
為滿足西安市國家中心城市、國家“雙創”基地、國家級硬科技創新示范區和“國家綠色數據中心”建設對人才和技術的迫切需求,以電子、計算機、自動化三大學科為基礎,對接新興的人工智能產業,構建兩個中心,三個骨干,兩個前沿專業的新一代電子信息類專業集群。
3.1.2 實現人才需求與人才培養全鏈相對接
通過產業鏈需求對人才崗位進行定位,對崗位能力進行定位,重新設計專業集群中各專業培養目標定位,與電子信息技術的人才需求真正對接,培養應用型、綜合性人才,最終實現人才需求與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鏈對接。
3.1.3 實現學校與政府、企業的資源相對接
政府、企業、高校三方打破體制障礙和屬性差別,以產教融合發展模式為指導,通過人才培養畢業要求的指標點與課程結構及教學內容的關聯關系,優化課程體系,豐富課程資源,將人才需求與產業發展相對接,并建立相關制度,使得政府、企業、高校協同發展,完善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通過“匯集專業、匯集課程、匯集資源、匯集特色”等集群建設方式,形成“四匯集”特色專業集群建設思路,實現新一代電子信息技術專業集群人才培養體系建設的目標。
3.2.1 匯集專業
緊密圍繞西安市重點發展的信息產業,以人工智能產業鏈所急需的專業人才為主線,整合計算機、電子、自動化學科各專業,形成兩個中心,三個骨干,兩個前沿專業的新一代電子信息技術專業集群人才培養體系[7]。
3.2.2 匯集課程
圍繞崗位能力需求,重新構建課程體系。一是打造基礎課程群、學科平臺核心課程群、崗位方向課程群;二是創設具有階梯式的有遞進層次的理論和實踐教學體系;三是以項目研發為主線,打造創新創業產學研一體化的課程體系,形成理論和實踐、創新和創業多元共享的課程群資源體系。
3.2.3 匯集資源
對接西安市發展戰略,以及新興產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在政府主管部門的政策引導與支持下,整合龍騰公司、數字圈公司、科豪防務技術公司等企業資源,使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科學研究三者融合一體的創新團隊,以“魚化龍創客空間”國家級創新中心平臺為支撐,打造協同育人平臺。
3.2.4 匯集特色
將學校、政府、企業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匯集起來共同進行專業集群建設,在國際化辦學方向上彰顯特色。
4.1.1 整合多方資源,構建對接產業需求的資源集群體系
以“魚化龍創客空間”為支撐,將現有教師科研創新團隊及研究平臺資源整合,面向行業需求,形成教學服務、科研服務、社會服務為一體的平臺,建設學院、政府、企業三方協同的創新平臺,實現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的協同有機聯合,共同發展。
4.1.2 匯聚多方載體,構建共同發展的協同育人體系
探索建立以學校、相關政府部門以及合作企業協同發展的“專業集群建設委員會”機制,推進多方協同發展,高校作為主導,在專業建設、創業教育等方面與企業的產業發展形成共同的目標,共享多方資源,最終實現惠及多方的育人體系。
4.1.3 構建多方參與,互惠互利的協同創新師資隊伍體系
組建起一支由政府、企業和學校共同參與的師資隊伍,開展對接產業需求的項目化教學體系,將多方需求融合共享,開發多方位多角度的科研項目及應用研究。
4.2.1 重構理論教學課程體系
根據電子信息產業對人才的崗位需求,建設專業集群共享課程體系。一是基礎課程群。主要包括:高等數學、電路技術、計算機網絡等。二是通識課程群。主要包括:職業生涯發展規劃、專業英語、文獻信息檢索等。三是崗位共享課程群。按照專業集群崗位目標定位設置崗位共享課程群。例如:嵌入式開發課程群,包含單片機技術、嵌入式開發技術等課程;物聯網開發課程群,包含物聯網通信技術、傳感器技術等課程。以專業集群內的這種共享課程機制,來實現良好教學資源的共享,達成人才的個性化培養的目標。
4.2.2 重構遞進式實踐課程體系
立足于高校人才培養模式,開發“創新實踐”課程體系,利用模塊化結構的課程體系,以項目組織開展課程實踐,項目團隊在教師指導下定期開展研討、任務分配、完成報告、相互評議等,使學生能夠協同開展創新實踐。結合學科知識體系,設計循序漸進貫穿于不同學期的遞進式實踐課程體系。
4.2.3 重構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
創新創業課程是體現大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載體,是提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重要途徑。利用我校國家級創新創業平臺的師資隊伍,一是以創新類基礎課程為載體,著力打造創新創業課程教學體系;二是拓寬創新創業課程這種教學載體,利用學科競賽基地開展多學科、多專業交叉的創新創業活動及學科類賽事。三是構建特色課程工作室,選拔優秀學生進入工作室,以學科競賽為手段,讓學生真正參與到項目研發中,實現師生共同研發和發展。四是建立創新創業協調機制,實現專創有機融合。將專業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打通,創新協同培養模式,構建協同創新的師資隊伍體系,培養具有良好專業技能,具有創新創業意識的應用型人才。
新工科背景下,專業集群建設要緊跟國家創新驅動戰略,緊密對接新興產業需求,同時對接學校發展需求和學生發展需求。因此,專業集群建設在完成機制和制度的體系化建設后,應抓住人才培養的頂層設計,推進專業、課程、學科、產業一體化建設,共建教學、科研條件及平臺等資源,突出專業特色和學生應用能力培養要求,推動電子信息類專業集群的高質量發展,為區域經濟發展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