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天宇 冷東波 張帥民
(中國人民銀行長春中心支行,吉林長春 130051)
近年來,數字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央行數字貨幣發展形勢良好,推行力度逐步加大,金融科技活動數量爆發式增長。金融科技浪潮帶來的潛在風險發生改變,使得金融科技監管面臨更嚴峻的困難和挑戰,需要監管部門應時而變,加強對央行數字貨幣相關金融科技監管。
央行數字貨幣是貨幣體系持續改進的必然產物,也是科技與經濟共同發展推動的結果。為了適應經濟數字化的需要,數字貨幣受到世界各國央行的高度重視,全球大部分央行均開始考慮準備或已經發行數字貨幣。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實體經濟發展受到巨大沖擊,各國對央行數字貨幣展示出了更明顯的興趣,原本對發行央行數字貨幣持謹慎態度的國家想法上也產生轉變,開始逐步放開限制,提高對央行數字貨幣的研究力度。
我國央行數字貨幣也在近些年穩步推進,保持在世界前列。在我國經濟科技不斷發展的向好局面下,全國金融機構也在不斷推行電子化數字化的支付模式,公眾也在移動支付的不斷普及過程中,逐漸減少現金使用,傾向于使用電子手機支付。新冠疫情對生產生活的巨大沖擊可能在較長時間內影響實體經濟,同時數字經濟高速發展,產業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提升,對我國消費結構升級和供給體系質量效率提升的推動作用日益顯現,央行數字貨幣的發展也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隨著央行數字貨幣研發進程的不斷推進,金融行業的科技水平不斷提升,科技發展進一步將金融系統的潛在風險擴大暴露在外。
金融為科技注入了新的活力,科技為金融發展提供了更強大的驅動力。雖然二者的深度融合推動著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的水平不斷提升,但仍無法完全規避長期存在的流動性風險、實施風險、信用風險等金融體系的傳統風險。諸如螞蟻金服上市被叫停,正是因為數字貨幣與金融科技的發展,監管機構對金融風險識別、防范、處置難度大幅提升。當前技術發展歷時不長,業務邊界不清晰,成熟程度仍有待提高。在這種環境下,金融風險變得更加不可控、不易察覺,金融系統存在風險迅速累積和擴散的隱患。
當前信息技術網絡覆蓋面逐漸加大,個人信息數據通過互聯網實時共享,信息泄露風險不斷提升。信息科技帶來的技術風險、運維風險,監管風險對現有金融體系帶來了沖擊。近年來數據平臺崩潰情況頻發,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民群眾對金融服務及金融產品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信任感。金融機構企業過度依賴新型的信息科技,也無形中增加了風險甄別、防范、管理難度,更增大了金融體系的風險等級。
我國的金融科技建設標準仍處于制定階段,很多金融機構和金融科技公司等都在自行探索,金融科技加深了金融體系的復雜性。部分企業將自己掌握的信息進行資源共享,造成了目前網絡信息泄露問題嚴重的局面。金融科技公司的核心技術具有不透明性,其使用的算法數據、風險指標和交易策略都屬于內部機密,這種信息不對稱使得監管難度變得越來越高,違規操作更加不易發現,近年P2P的頻頻暴雷使得金融風險從單一缺口擴散至整個市場,造成了大范圍的金融市場波動。
金融科技監管有助于提高監管部門、金融機構和各個金融科技企業之間的協調關系。但針對金融科技可能引發的額外風險,相應監管部門面臨進一步的監管困難和挑戰。
當前金融科技創新發展速度過快,金融科技監管的法規制度發展存在滯后性,法律法規標準缺乏明確的規范和體系,尚未制定針對性的監管規范及法規條令,各項可依據的法規及文件過于零散復雜,金融監管體系仍未統一。金融監管數據的采集共享缺少相應法律約束,不同監管機構數據往往涉及涉密問題,合理界定金融數據信息的使用權和使用范圍存在一定難度。
傳統金融監管模式下監管對象需遵照執行事先的相關規范制度,難以匹配新形勢下金融科技的發展。金融科技使得金融業傳統的運作模式發生了轉變,模糊了金融與科技的邊界。現行的金融科技監管模式不同監管部門間難以同時介入機構,存在著溝通不足、方式割裂的問題,容易造成資金動向不明,累積金融風險,對于復雜的信息資金流向進行穿透監管執行難度上升,容易出現監管盲區。
在央行數字貨幣不斷推行的背景下,金融科技高度融合催化了監管科技的產生,同時也催生了相應的風險隱患。一是監管科技的知識結構更多處于理論上的認知,識別潛在風險,匹配專業資源還是基于假定條件的程序自動分析,相應金融風險預警會對監管的有效性產生一定影響。二是被監管機構科技創新動力強,容易與監管者產生信息不對稱,金融監管所需技術支撐無法滿足,無疑對監管者提出了更大的挑戰。
在全球金融科技快速發展形勢下,完善金融科技監管法規和建設相應的法制監管體系成為了各國的首要目標。我國應汲取此前金融法制體系的經驗教訓,革新傳統的監管理念,建立統一標準的法律規范,規范金融科技產業,明確相應金融科技監管原則及執行架構,加快健全完善金融科技監管法規法制體系。
借鑒各國對不同金融科技領域的監管經驗和防范風險手段,將穿透式監管作為實現功能監管的重要方式,從現行監管重疊和監管空白的領域作為切入點,判斷其金融業務的內置屬性,對金融科技進行混業管理,鼓勵金融相關行業混業監管進行試點先行,穩步適度推進分業和混業監管相協調的監管模式,以期打破部門壁壘,實現穿透式監管,建立起更成熟有效的監管協調機制。
一方面我國需從破解金融科技監管技術短板出發,夯實科技技術基礎水平,逐步提高系統性化解金融科技風險能力,通過前沿科技手段提高金融科技監管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基于實際監管情況,落實相應理論模型的可行性,構建成熟的信息交互系統模式,提高金融科技監管效率。
借鑒國際上監管沙盒的成功經驗,并結合我國金融科技創新實際情況,逐步建立監管沙盒體制,采取包容式科技監管舉措,幫助企業了解金融科技監管政策,使監管機構與被監管機構形成良性互動。中國監管沙盒應符合智能化、自動化需求,有效提高不同領域的金融科技創新,實現動態監管,推動金融創新的同時防范化解金融風險。
我國金融監管機構應通過積極和國際組織、各國監管部門和金融機構共享先進經驗,推進金融項目資源交互,提高金融科技監管工作的國際化水平。一方面加強監管機構與國際組織及有關機構探討金融科技發展規劃,拓展與金融科技發達地區國家交流溝通;另一方面加強與國際組織、世界各國政府和監管部門的雙邊及多邊合作,加大在國際金融科技監管標準制定權重,共同推進金融科技監管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