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延邊州中心支行課題組
(中國人民銀行延邊州中心支行,吉林延邊 133000)
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的推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型科技與傳統金融業融合并快速發展,使得“金融+科技”在全球范圍應用普及,為傳統金融業帶來了創新與活力,使得傳統金融業在升級轉型的同時,發展出了更加多樣的金融形態。如今,金融業正大步邁進科技時代。
由于新型業務的飛速擴張和監管的不完善,各個領域的風險也逐漸暴露。科技的發展使金融領域中的風險更加復雜隱秘,互聯網技術在提供便捷的跨行業、跨市場金融服務的同時,也使金融風險波及面更廣、傳染性更強、傳播速度更快。即使是單一金融行業或單個金融機構,都有可能將產生的風險擴散到整個金融網絡,進而影響了金融生態體系的安全與穩健。
1.促進金融產業多樣化發展
科技的進步推動了金融變革,加速了金融創新。金融科技的發展,不僅能夠拓展交易模式、豐富金融產品、還能夠為客戶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務,實現客戶的個性化需求。如今,傳統金融業正加快數字化轉型步伐,金融科技以互聯網為基礎,以智能化優勢,已逐步填補傳統金融領域的空白,有效提高了金融服務供給效率。銀行系金融科技公司也相繼成立,現銀行業金融機構已能夠智能評估客戶類型,以客戶資金償付能力為基礎,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實現了較強的金融普惠作用。
2.提升金融資源配置效率
金融體系的穩定發展離不開金融資源配置的高效、合理,若金融資源配置不當,成本高于收益,則造成金融機構損失,影響其穩健運行。從理論上講,當金融市場中參與者可以節約交易成本,金融產品定價能夠讓雙方滿足時,會促進金融市場穩定發展。金融科技能夠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促進金融穩定。
3.提升金融交易透明度
目前,許多發達國家及地區已將增強市場透明度作為維護金融穩定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在現實過程中,金融交易往往存在信息不對稱現象,增加了交易風險,甚至引發銀行擠兌及系統性金融危機。隨著區塊鏈、大數據等技術的應用,實現了現金領域的資金清算和資金歸集,由于其不可篡改、智能合約等技術特點,能夠減少信息不對稱,削減金融摩擦,有效提高交易信息透明度,有助于金融交易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4.提高金融決策的科學性
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已得到廣泛的應用和普及,無論是螞蟻金服等互聯網科技公司,還是銀行業金融機構,均已實現通過數據研發模型對客戶進行綜合分析,通過對地理位置、行為偏好、信用評級等基本信息的采集與評價,對用戶進行系統性風險評估,并據此作出科學決策,能夠有效避免風險事件的發生,提升防范金融風險能力。
1.金融市場過度波動
金融科技能夠通過以互聯網、大數據及人工智能為依托,降低金融交易的時間成本及價格成本,提升交易速度,使整個金融系統聯系更加密切,由于跨機構、跨行業的滲透性和關聯性增強,加之互聯網的普及加強了信息傳播的廣度與深度,使投資者對金融系統的負面信息更加敏感。在投資者非理性決策或羊群效應的影響下,行為易于趨同化,即使是個體風險或局部風險,也有可能會擴展為系統性及全面性風險,加速風險外溢,引發市場過度波動。
2.合規風險和操作風險可控性降低
金融科技的發展改變了傳統金融業務的運作方式,拓展了交易渠道,容易引發合規風險。首先,銀行和金融科技公司的信息安全隱患加大,數據造假、信息泄露等潛在信息危機需進一步關注,由此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導致系統性金融風險。其次,金融科技賦能促進了金融新型業態的發展,但是也使傳統業務的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等更加隱秘,導致合規風險和操作風險的可控性降低。
3.金融監管難度加大
金融科技的應用與發展,使監管層的業務能力及專業能力壓力增大,對監督機構的職能有效性帶來挑戰。一方面,金融科技改變了金融交易模式和市場運作機制,監管機構需要掌握更加全面的專業技術知識,及時更新補充知識儲備,對新型業態的潛在風險及時識別管理并有效處置。另一方面,金融科技公司的資本水平和技術水平良莠不齊,目前我國金融科技公司的監管體系還未正式確立,一些金融科技公司可能會利用監管空白套利,極大增加了監管難度。
4.風險防控帶來挑戰
對金融機構而言,金融科技加強了金融機構對科技公司的依賴,而金融科技公司的業務穩定性無法保障,易產生信息科技風險,加之那些提供金融服務的科技公司沒有外部的監管和審查,增加了風險防控難度。對金融科技公司而言,目前存在大量中小型或初創型金融科技公司,公司的管理理念和治理體系尚不健全,風險防控意識有待培養,可能會對高收益過度追求,忽視對風險的預警與防范。
目前,金融科技行業尚未形成統一的執業標準,在法律法規方面對其約束也未規范,由于較強的專業性和行業特殊性,科學技術與金融業務融合提供金融服務,風險管控尤為重要。首先,應加強金融科技公司的自律行為,激勵行業主體主動自我約束和自我監督,優化行業標準化建設,加強對金融消費者的教育與保護,建立金融科技公司管理及信息保護機制,防范金融風險和科技風險的交叉滲透。其次,應加強金融科技公司的風險管理水平,建立風險防控機制,完善金融風險應急處置預案,利用科技基礎優化風險管理模式,提升風險防控能力,強化風險防控水平,降低系統性風險。
一是完善金融科技相關法律制度。近年來,雖然出臺了金融科技領域整頓治理的相關政策及規則制度,但是隨著行業不斷發展,新問題不斷涌現,仍有許多領域存在制度空白,應盡快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在法律制度層面上對行業進行有效約束。二是加強安全防護建設。一方面,加強技術安全防護,建立信息系統安全管理機制,推進常規風險處置化解機制,探索金融科技技術風險應急管理預案;另一方面,建立數據保護制度,推動數據采集分級授權機制,抵制數據竊取和數據篡改,完善大數據安全體系的構建。三是推進科技人才建設。加強金融科技從業人員的專業水平和專業素質培養,在行業發展的同時,強化風險防控責任和意識,探索專業技術與風險防控復合型人才隊伍建設。
由于我國對金融科技的監管還未形成規范的監管框架,對于監管規則、政策以及標準未建成完善機制,政府和監管部門無法發揮其監管職能,加大了行業潛在風險,使金融科技公司容易利用監管空白套利。目前,英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家已建立“監管沙箱”機制,我國也已經開始嘗試開展,但是實施經驗有限,相關機制尚不完善。建議在風險可控的基礎上,嘗試擴大試驗規模,增強其包容性,結合我國的金融市場環境,探索最優監管模式。此外,金融科技的發展必然會促進監管科技的發展和應用,因此還應加大監管科技創新力度,提高監管的智能化程度,更加準確高效地識別潛在風險,增強金融監管的科學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