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倩,錢建亞
(揚州大學 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江蘇 揚州 225127)
2020年以來,面對國內外嚴峻的新冠肺炎疫情,教育部提出了“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應對政策。在此背景下,全國多所高校及廣大教師積極響應國家要求,積極探索切實有效的線上混合教學模式。為替代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發揮網絡平臺的最大潛力,在線上教學期間,要時刻注意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努力打造網絡平臺、教師與學生間的緊密聯系,力求培養出能夠從事食品研發、監測、管理與設計的“復合應用型”食品專業人才。
功能性食品是食品科學與預防醫學相關內容相互融合而成的一門綜合性科學,涉及食品化學、食品營養學、食品加工工藝學等內容,既具有一定的理論性,又具有較強的實踐性,涉及面廣,屬于專業拓展課程[1]。傳統的課堂教學主要關注于理論知識的講解,難以體現課程的實踐價值,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此外,學生對于知識點的掌握多呈碎片化,難以達到課程的教學目標和具體要求。本文旨在通過精選教學內容,運用MOOC(慕課)混合式教學、網絡直播、案例分析、網絡自學等多元化教學方法,對課程規劃和教學效果進行總結歸納,為后疫情時代的功能性食品教學改革提供有益思路。
圍繞功能性食品,授課教師提前2 h 通過線上平臺上傳預習資料,包括課件PPT、相關案例、微視頻等,還可以上傳一些名師金課和慕課課程。根據預習效果設置少量小測驗,便于掌握學生的預習效果以及重難點,同時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個性化,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育理念。為保證教學過程順利進行,提高課程教學效果,選擇一個教師和學生都較為熟悉的平臺至關重要。根據揚州大學功能性食品課程教學大綱要求,結合課程教學目標與要求,通過直播課堂開展線上教學,選擇THEOL 在線教育綜合平臺——揚州大學為主要學習平臺,結合MOOC 教學網絡平臺、QQ 學習群、案例教學等進行課堂互動,課程線上教學規劃如圖1 所示。

圖1 功能性食品線上教學設計規劃圖
基于揚州大學THEOL 在線教育綜合平臺,創建功能性食品教學資源。該平臺首頁具有“教師個人信息”“通知公告”“課程列表”“教學播客”和“調查問卷”等功能模塊,方便學生掌握線上課程和教師信息,在功能性食品課程下,有“課程管理”“教學資源”“教學活動”和“課程建設”等功能模塊,幾大功能模塊不僅涵蓋了課程介紹、教學大綱與教學日歷等課程基本信息,各種學習資料、答疑討論、課程問卷測驗、教學筆記、課程作業和留言建議等也一應俱全,能夠較好地完成線上教學互動,避免了傳統教學中課堂以外學生無人交流輔導的情況。此外,學生還可以上傳自己整理的學習資料和心得,讓學生參與到線上平臺的建設,激發了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實現了“教師與學生互動,學生與學生互動”的新型模式[2]。授課教師在開課前,通過QQ 學習群等發布課程預習任務,完成上課打卡,能夠隨時隨地為學生答疑解惑,保證線上課程的教學效果。
1.2.1 直播授課
課堂授課是教學過程的重要部分,要求授課教師能夠熟練掌握直播軟件,保證授課的網絡環境。依托線上平臺,授課教師可以及時掌握學生的預習情況,分析本課堂的重難點和疑點,方便教師在直播講解過程中更有側重點,針對重點難點詳細講解。在直播過程中,教師通過查看彈幕和評論,篩選高頻詞匯,了解學生對該知識點的掌握情況,還可以通過隨機點名闡述關鍵詞、隨機搶答等環節,增加師生互動,活躍課堂氣氛,有效拉近師生間的距離。通過課堂小測驗與搶答,能夠反饋學生的學習動態,提示教師及時調整授課方式,根據回答情況給予學生平時成績加分,激勵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互動中來。下一節課開課前10 min,設置答疑解惑的時間,學生通過彈幕、語音或評論提出問題,教師及時在線解答,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
1.2.2 案例教學
功能性食品課程學習綜合性強,更是一門應用型學科,涉及內容廣泛,非常適合引入案例教學[3]。為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功能性食品課程通過經典案例的引入,培養了學生分析實際問題,設計解決方案的能力。選擇學習小組的方式展開案例分析,設置3 次案例分析課堂,2019 級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選課人數共83 人,具體模式如下:按照抽簽方式隨機分組,10 ~11 人/組,共8 組,提前2 周教師通過學習群發布討論主題,8 組學生自主分工,通過制作視頻或課件等展示答辯,其中闡述時間約5 min,交流互動10 min,教師點評5 min,最后根據分工與完成度進行打分,計入平時成績加分。課堂討論主題為疫情隔離餐的營養搭配、減肥性功能食品的設計、地方特色食品資源的開發。通過案例教學,鍛煉了學生對功能性食品研發、審批與申報的綜合分析能力,激發了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積極性。
授課教師依托THEOL 在線教育綜合平臺,發布拓展任務并設置完成提交時間,提交后學生可以自行通過平臺查看答案與解析。教師在線批改作業并上傳,學生通過課余時間查看批改情況,如有疑問,可以在答疑討論板塊反饋或者在直播課堂中提出,教師在線答疑解惑,增強了教學的靈活性。鼓勵學生開展課后自主學習,課后自行查看網絡平臺上的學習資料,利用碎片時間查閱答疑或留言板塊,鞏固好課程知識點,拓寬學生的專業視野。
通過直播授課、案例教學和自主學習等多元教學模式,綜合評價學生的學習成績。根據課程教學大綱,傳統教學綜合成績計算公式為綜合成績=課堂考勤(10%)+課堂表現(20%)+課后作業(20%)+期末成績(50%)。由于線上混合教學模式的引入,新增了案例分析和自主學習兩個板塊,線上教學綜合成績計算公式為綜合成績=課堂考勤(5%)+課堂表現(20%)+案例分析(10%)+自主學習(15%)+期末成績(50%)。期末考試通過線上直播的形式進行,并錄屏拍照,打印答卷紙質版存檔。
從學習群的課前簽到情況看,簽到率達100%,說明學生上課積極,有較強的自律性。按照學生各階段的學習成績,進行了人數統計,如表1 所示。課程總成績優良,無不及格學生。其中,≥90 分和80~89分值區間人數最多,60~69分值區間僅有1人,說明該線上混合教學模式能夠滿足絕大部分學生的學習需求,能夠達到課程的教學目標與要求,其中案例分析版塊的分數均在70 分以上,課堂表現和自主學習版塊的分數也大部分達到了70 分以上,說明該教學模式能夠適應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步伐,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與積極主動性。

表1 各階段課程成績的人數統計表
為了清晰地掌握線上混合教學模式下的教學效果,明確學生對課程目標以及畢業要求指標點的完成度,按照課程滿意情況(優秀、良好、一般)進行匿名投票后匯總,繪制了教學內容評價圖和課程目標達成情況評價表,為以后課程的改革奠定了基礎。圖2表明,大部分學生對于直播授課與案例分析的認可度較高,其中案例教學獲得了所有學生的認可,其中網絡自學的認可度相對不高,建議通過改進網絡資源、引入同伴教學[4]、加強師生溝通等方法改善該版塊的教學效果。

圖2 教學內容評價圖
從表2 中看出,本課程設有3 個課程目標考察點和3 個畢業要求指標點,針對課程目標1、2 和3,學生的課程目標達成度分別為93%、93%和91%。學生在課程目標和畢業要求指標點的完成度上基本平衡,其中課程目標達成度超過90%,表現優秀。但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學生對于理論知識掌握不全面,尤其是功能性食品的申報和審批,未能將課堂理論知識靈活運用到社會生產的實際問題當中。建議通過相關評審機構的設置與流程介紹、邀請評審專家直播授課、模擬申報等環節,使學生掌握各種功能性食品組分的評審細節。

表2 課程目標達成情況評價表
經過改革與創新,功能性食品課程的線上混合教學已基本達到了教學目標,完成了教學基本要求,培養了學生在功能性食品的研發、生產以及銷售方面的扎實基礎與技術支撐。如今,線上線下混合的教學模式已經成為常態,該模式雖然具有上課時間靈活、使學生學習自主性最大化、課程內容錄屏、方便學生復習等優勢[5],但目前仍處于發展階段,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線上平臺操作不熟練、信息化手段掌握不全、教學案例選擇的局限性、教師與學生間缺少直接眼神互動及線上教學家長認可度不高等,還需要不斷改進,努力提高,更加適應現階段的課程需要。
此外,還可以通過探索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PBL)[6]、翻轉課堂[7]、同伴教學[8]等多元教學模式,優化課程學習板塊,培養學生以問題為導向,以項目為驅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獨立思考與團隊協作的積極性,力求全面提升課程的教學成效,進一步推動信息化教學。通過建立高質量的“雙師型”教師線上教學團隊,豐富線上混合教學的實踐性和趣味性,激發學生積極性與創新活力,探索產教融合新模式,構建協同育人新機制,推進校企融合教育,鼓勵學生積極申報大學生“挑戰杯”“互聯網+”等創新創業項目,培養具有實際先進理念與豐富實踐經驗的綜合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