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琛,余 奧,劉麗萍,杜杰慧
(1.哈爾濱理工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2.哈爾濱學院 經濟管理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6)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要“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高層次推進對外開放。《國際貿易》課程建設以“開放”為主題,以“讀懂中國”為目標,實施“指明中國道路、聚焦中國經驗、講好中國故事”三位一體的育人理念,通過精心設計思政教學內容、思政教學方法與手段,積極組織教學,發揮課堂的專業性及德育育人功能,培養誠實守信的外貿職業人才。以此為目標的《國際貿易》課程建設不僅符合高校專業課程培養的素質目標,而且有助于培養職業特色鮮明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伴隨著我國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自貿區等貿易試點的逐步擴大、增多,以及“一帶一路”倡議的穩步實施,我國對國際貿易領域的人才需求不斷增長。作為一名合格的國際貿易專業人才,不僅需要扎實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更需要具備健全的人格、正確的價值觀與良好的職業素養。新文科與課程思政皆以人才培養為研究核心,“讀懂中國”和《國際貿易》課程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融通,是強調人文精神時代性的教學定位。
1.重新定位課程的專業屬性
《國際貿易》課程具有涉外的特點,對外貿易的問題已經從經濟的范疇延伸到政治、社會、文化、生態以及黨的建設各個領域,因此,《國際貿易》課程需要具有多維度的視角,打破傳統教學側重于從經濟學角度理解國際貿易專業內容的局限性,在人才培養中融入多元化的思政元素,強調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實現《國際貿易》課程與經濟學、公共管理學、政治學、社會學、法學等多個學科內容的交融。教師應將國際貿易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治理功能講全、講深、講透,并訓練學生運用融通、交叉、綜合性思維看待國際貿易問題維,培養學生站在學科融通、交叉創新、知識結構優化的角度認識和分析國際貿易問題。教師應該在此過程中不斷強化科學精神、鉆研精神和創新精神。
2.重新定位課程的培養目標
育人首先是人格的塑造和道德的養成,所以《國際貿易》課程的培養目標應該更加重視學生價值層面的培養,而不是知識層面的灌輸。我們可以認為《國際貿易》是在黨的理論全方位指導下的對外貿易實踐課程。課程應該緊扣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將“教書”與“育人”有機結合,寓道于教與寓德于教,培養學生在黨的領導下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學生成為具有社會責任感、公共意識和創新精神,掌握國際貿易的基本理論與方法,熟悉各國對外貿易政策法規,了解我國對外貿易運行狀況,具備綜合運用專業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專業人才。
我們將以“讀懂中國”的思政元素為切入點,與《國際貿易》課程的教學內容融合,培養知中國、愛中國、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打造有情有義、有愛的新文科課堂。《國際貿易》課程以“中國對外開放”為主題設計教學內容,圍繞中國對外開放與文化傳播、中國對外開放與“一帶一路”、中國對外開放與國際貿易、中國對外開放與中國化“走出去”五個教學模塊展開。就課程的授課內容而言,我們在每個教學模塊中都設置與“讀懂中國”密切相關的時事政治、經濟案例,以案例專題討論的形式挖掘思政元素。除了知識技能點之外,我們還需融入先進人物事跡、國際國內時事政策、黨史校史、社會熱點、法律法規、世情國情、民生民情等內容。

表1 “讀懂中國”和思政元素的融合點
1.指明中國道路
課程包括“What is China:Look from the Epidemic 疫情看中國”“What is China:Look from the Olympics 奧運看中國”“Retail industry in China 中國零售業”“This is China-The Night Market 中國夜市經濟”“This is China-5G 中國5G科技”等思政知識點。課程以中外比較為視角,對各國貿易政策、措施進行剖析,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當代中國、正確看待外部世界。課程借助案例教學實現學生社會責任擔當再教育。教師以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為原則,將學生普遍關心的典型、熱點問題充實到教學案例中,悉心分析社會熱點問題,讓學生在對社會現象有正確認知的基礎上,形成社會責任意識和社會情感,借此增強課程思政教學的現實性和針對性。課程通過案例教學幫助學生切實理解各類危機事件治理的難點所在,提高學生應對公共危機的能力。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具有重大意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前途是光明的,對此我們應該自信。中國道路的成功關鍵在于形成了一整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其理論底色來自于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對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的歷史性巨變進行闡述,證明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取得我國外貿事業成功的關鍵。
2.聚焦中國經驗
課程以“Beautiful China大美中國”“Red China紅色中國”“Multi-ethnic China多民族國家”作為融入點,幫助大學生提升個人修養,培養大學生客觀、理性的社會心態。課程引導學生認識事物發展由表及里的漸進規律,理解國際貿易活動從醞釀到發展的演化過程,進而引導學生用科學的頭腦和科學的知識對國際貿易活動事件進行真偽判斷和歸因分析,還原事物本貌和真實性。課程以學生關心的問題為切入點引發學生的關注,同時廣泛運用團體輔導、話劇表演等情景模擬形式引導學生動腦思考、主動參與。課程思政以全新的打開方式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讓課程思政接地氣、入人心,不僅有意義而且有意思才能提升其親和力與針對性,落實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3.講好中國故事
課程以中國傳統文化中的“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e中國古建筑”“Chinese Tea Culture中國茶文化”“Chinese Wine Culture中國酒文化”“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國學文化”“Chinese Opera中國戲曲”“Chinese Embroidery中國刺繡”“Chinese Paper Cutting中國剪紙”“Chinese Ceramics中國陶瓷”“Chinese Shadow Play中國皮影”“Chinese Festival中國節日”“The 24 Solar Terms 24節氣”“The Chinese Civilization中華文明”“Dietary changes in China in the past 70 years中國70年餐飲變化”“Chinese Poetry中華詩詞”“The Chinese Dress中華服飾”作為融入點,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師配合課程教學目標設計,匯編體現國際貿易活動中的中華優秀文化節選以此引導學生在課內外進行經典文化回顧,幫助學生掌握國際貿易活動的思想精髓,奠定“文化自信”的堅實基礎。課程將中華優秀文化做為專業課的補充閱讀材料,教師引導學生認真思考和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使學生能夠用辯證思維看待中國社會發展的得與失,增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信。
思政教學部分,教師讓每一個學生以“This is China”為題目進行演講。課程通過這種翻轉課堂與思政教學融合的教學實踐方式,不僅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達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目的。同時,課程通過要求學生查找資料制作PPT,使學生可以感受到在和平時期祖國強大帶來的安全感,也明確了時代賦予他們的民族使命,以此激發學生的責任感、擔當意識及愛國情懷,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教學相長”的效果。
1.課前準備
課前準備包括知識目標的設定、課程內容的安排、教學案例的擇取等。比如,演講題目“The Chinese Dress中華服飾”“你知道中山裝是如何設計的嗎”是中國近現代史專題教學“從百姓衣食住行體會辛亥革命的深遠影響”的系列內容之一。課程擇取由孫中山先生本人設計并倡導的“中山裝”作為本節課程思政的主題,通過“為何要創制中山裝”“中山裝的設計理念是什么”“它的象征意義何以體現”三個問題層層遞進,使學生對辛亥革命的歷史價值有感性的認知,對辛亥革命政治主張有具體的把握,課程設計讓學生從對百姓衣食住行的感悟過渡到對辛亥革命深遠影響的思考,進而上升到對人類社會發展歷史必然性的認識。
2.課中研討
課程建設以問題為導向,研究如何更好地開展教學、寓教于研,更有針對性地實施分層次、差異化的教學模式,以促進學生知識的吸收內化。例如:演講題目“This is China:the Belt and Road復興絲綢之路,開啟筑夢空間”是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專題教學“中國提升國際地位的挑戰與機遇”的系列內容之一,學生通過課前整合資料學習,對“一帶一路”的戰略內涵和歷史沿革有了初步認知。課堂教學則從導入習近平總書記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開始,安排學生分組討論“一帶一路”建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3.課后拓展
課程整合并創新線上討論與線下交流,針對有興趣、有能力或課堂活動得分低的學生采取區域實踐調研等手段來總結和升華課堂所學,進而完善和拓展課程思政的教材體系和教學內容,使生澀的、理論化的教材體系向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側重價值引領的教學內容轉變。例如,“What is China:Look from the Olympics奧運看中國”思政映射點,它反映出賽場上,中國體育健兒們以精湛的技術、強大的意志力、團結的行動力向全世界展示了千年古國的民族精神和中華兒女的時代風采。奧運會是體育運動的競技,更是奧運精神的碰撞。比賽最重要的不是勝利,而是參與,正如在工作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成功,而是奮斗。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要準確定位自己的人生目標和奮斗方向,以不懈的努力、團結的意志、永不言敗的堅持,勇攀事業“最高峰”,在人生道路上創造屬于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