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越山
穩字當頭,首在糧穩。
糧穩,則天下安。
只要糧食充足,天下便會太平,人民便會安居樂業,農業農村便會景美如畫。2700多年前,齊國政治家、軍事家管仲就提出了“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可見,糧食對于治理國家的重要性。
對糧食安全,提出黨政同責,這在有著多年農村報道工作經歷的《經濟》雜志、經濟網記者印象中,似乎還是首次。以往,關于糧食生產“米袋子”的責任多數是由省長扛起,“菜籃子”工程基本為市長主抓。如1995年2月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中央明確要求省一級政府要把當地糧食供求平衡的責任擔負起來,落實“米袋子”省長責任制。而此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黨政同責”,顯示出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及受世界疫情形勢等各種風險因素的影響下,糧食生產安全已經成為全黨高度重視的一個重大問題。而放眼世界,糧食安全也更是同能源安全、金融安全,并稱為“全球三大經濟安全”,為各國政府和國際社會所高度關注。因此,強調糧食生產要黨政同責,就是要強化黨政同責的政治擔當,強化糧食生產要心懷“國之大者”,不能將糧食當成一般商品,只算經濟賬、眼前賬,不算政治賬、長遠賬。任何地區,無論耕地多少,都要承擔糧食生產的責任,誰也不是旁觀者,大家都是踐行者,共同端牢我們中華民族的“鐵飯碗”。
建久安之勢、成長治之業,國之大事在農。從安全支撐看,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定海神針。在我們這樣一個擁有14億多人口的大國,吃飯問題始終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頭等大事。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手中無糧,慌里慌張。”我國人多地少矛盾十分突出,戶均耕地規模僅相當于歐盟的四十分之一、美國的四百分之一。資源稟賦決定我們必須精心依托于腳下的這塊土地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守住鄉村田園,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就守住了“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環境容器和生產力平臺。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就能做到“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的供求關系,先后經歷了從“吃不飽”到“吃得飽”再到“吃得好”的歷史性轉變。來自農業農村部的數據顯示,2021年糧食總產量達到13657億斤,比2020年增產267億斤,糧食產量連續7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糧食生產已經喜獲“十八連豐”。雖然糧食連年豐收,但糧食等農產品供需總體上卻處于“總量基本平衡,結構性緊缺”的狀況,目前玉米、稻谷、小麥均平衡有余,大豆等油料對外依存度較高。糧食安全仍存在不可低估的風險。特別是糧食生產,本身就具有波動性,要在高基數上繼續實現糧食總產量的增產,難度將越來越大,糧食安全這根弦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特別是隨著消費結構升級和供給側的結構變化,國家糧食安全被賦予了新的含義,確保國家食物安全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也是實現共同富裕最重要的物質基礎。這就需要在以下方面予以強化:
一是保障糧食安全,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要提升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提高單產水平。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建設,穩定種糧農民補貼,讓種糧有合理收益。要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要優化農產品貿易布局,實施農產品進口多元化戰略,支持企業融入全球農產品供應鏈。要開展糧食節約行動,減少生產、流通、加工、存儲、消費環節的糧食損耗浪費,從而切實把握主動權,做到“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二是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要統籌布局生態、農業、城鎮等功能空間,科學劃定各類空間管控邊界,嚴格實行土地用途管制。要采取“長牙齒”的措施,嚴禁違規占用耕地和違背自然規律綠化造林、挖湖造景,嚴格控制非農建設占用耕地,深入推進農村亂占耕地建房專項整治行動,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要明確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不同的管制目標和管制強度,嚴格控制耕地轉為林地、園地等其他類型農用地,強化土地流轉用途監管,確保耕地數量不減少、質量有提高。
三是依托鄉村特色優勢資源,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產業興旺可以提供鄉村就業機會、增加農民收入,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在這一過程中,要順應產業發展規律,立足當地特色資源,打造農業全產業鏈,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要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要立足縣域布局特色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優勢特色產業集群;要大力發展鄉村旅游、休閑康養等適宜農村發展的現代服務業,豐富鄉村經濟業態,拓展農民增收空間,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
四是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綠色生態是最大財富、最大優勢、最大品牌。要因村制宜、精準施策,增加農業生態產品和服務供給,構建彰顯地域特色、體現鄉土味道、承載綠色價值的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體系,提升鄉村振興的“含綠量”和“含金量”,把農村豐富的生態資源轉化為農民致富的綠色產業,把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等生態經濟的優勢。
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更加復雜嚴峻,需要我們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切實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各項工作,完善政策體系、工作體系、制度體系,以更有力的舉措匯聚更強大的力量,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五是堅持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加快推進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要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提高農業效益和國際競爭力,必須多措并舉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既要面向長遠,加強農業科技基礎研究戰略布局,又要瞄準農業生產的卡脖子技術進行創新研發;既要面向實際需要,深入開展鄉村振興科技支撐行動,加強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等,也要瞄準農業生產未來發展,進行技術集成創新,為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從而源源不斷地為農業發展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提供強大動力。
懂太極拳的人知曉,腰胯之下作為太極拳的基本盤,可謂全身的根基和主宰,不能東搖西晃,否則,拳無成不說,還會傷膝害體。糧穩也是如此,糧穩,就是穩住了農業的基本盤,它事關“三農”全局,關系國計民生。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不變、毫不動搖的課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穩住農業基本盤、守好“三農”基礎是應變局、開新局的“壓艙石”。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應對國內外形勢復雜變化,把握發展主動權,我們必須進一步鞏固農業基礎,守好“三農”這個戰略后院。確保穩產保供,確保農業農村穩定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于產業興旺。在產業興旺中,需要注意的是,傳統的高產低效農業模式已經嚴重破壞了環境與生態,造成面源污染、土壤有機質減少等問題日益嚴重,因此,這種農業模式已經走到盡頭。而功能農業是繼高產農業、綠色農業、有機農業之后的農業新興的領域,是產業興旺的一條極為重要的途徑。為此,需要摒棄已有大量使用農藥化肥、追求高產農業的路徑,逐步樹立生態高值功能農業的發展思路。為了應對“十四五”時期我國糧食生產面臨的新挑戰和新形勢,我國糧食安全戰略亦需進行調整,化危為機,從“溫飽型”糧食生產向“功能型”糧食生產轉變,從“高產”糧食產業定位向“生態高值”糧食產業定位轉變,從“追求糧食產量”轉向“藏糧于技、綠色生產”,從關注“糧食產量連增”到“糧食安全與營養價值”轉變,既滿足百姓不僅要吃得飽、吃得好,更要吃得健康的需求,滿足城鄉居民消費需求的升級,同時也為鄉村振興開拓出新的生態高值盈利產業。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標志性工程,經過8年持續奮斗,中國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近1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在中華大地上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鄉村振興全面推進,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不是另起爐灶,而是要接續推進農業農村發展。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農業基礎穩固,農村和諧穩定,農民安居樂業,整個大局就有保障,各項工作就會贏得主動。做好“三農”工作、穩定“三農”這個基本盤,對于保持平穩健康的經濟環境、國泰民安的社會環境,迎接黨的二十大召開,都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義。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動農業農村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特別是“十三五”時期,我國現代農業建設取得重大進展,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農村改革向縱深推進,農村社會保持和諧穩定,鄉村振興實現良好開局。這些歷史性成就,為黨和國家戰勝各種艱難險阻、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發揮了“壓艙石”作用。黨的十九大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任務。對我們這樣一個有著14億多人口的大國來說,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大頭重頭在“三農”,基礎和潛力也在“三農”,這是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關鍵所在,也是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需要看到的是,在現代化進程中,能否處理好工農關系、城鄉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現代化的成敗。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直接關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的進度和質量成色。“十四五”時期,是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必須看到,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更加復雜嚴峻,需要我們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切實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各項工作,完善政策體系、工作體系、制度體系,以更有力的舉措匯聚更強大的力量,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屆時,一幅幅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畫卷,將鋪展在中國農村——這充滿希望的田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