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佳麗
教育是關系國家前途命運的大事。
《關于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第3379號(教育類343號)提案答復的函》(2020年11月10日公布)和《關于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第4842號(教育類379號)提案答復的函》(2020年11月11日公布)的頒布,一度引起全社會對民辦教育的廣泛關注,而2021年“雙減”政策的公布與落實,再度引起社會各界的熱烈討論。
“雙減”政策的實施意味著什么?為什么我國要在當前開展大規模的教育改革?在奔向2035年遠景目標的新起點,我國經濟社會建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教育改革又與這一切有著怎樣的聯系?
“雙減”政策本質上是一套組合拳。從2021年4月25日至2021年11月15日,我國相關組織、部門分別頒布以下通知、意見等文件:
《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
《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雙減”一詞的官方來源);
《關于進一步明確義務教育階段校外培訓學科類和非學科類范圍的通知》;
《關于堅決查處變相違規開展學科類校外培訓問題的通知》;
《關于做好校外培訓廣告管控的通知》;
《義務教育階段校外培訓項目分類鑒別指南》;
《關于加強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校外培訓收費監管的通知》。
《經濟》雜志、經濟網記者梳理發現,一系列文件的重點可歸納為以下內容:
——涉及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地理、數學、外語(英語、日語、俄語)、物理、化學、生物的培訓屬于學科類培訓;
——不得開展面向學齡前兒童的線上培訓(無論學科類還是非學科類),而且嚴禁向學齡前兒童開展線下學科類(含外語)培訓;
——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老師要對布置的學生作業全批全改,不能要求學生自己批改作業,禁止要求家長批改作業,校外培訓機構禁止給中小學生留作業;
——針對學科類培訓機構,已有的要全部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面向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不再開展新審批;線上學科類培訓機構全面按照審批制重新辦理手續;學科類培訓機構不得上市融資,嚴禁資本化運作,外資不得對學科類培訓機構控股或參股;從事學科類培訓的人員必須具備相應教師資格且須公示,但禁止培訓機構從學校挖搶教師;
——校外培訓機構不得占用國家法定節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組織學科類培訓;
——證件不全的機構或個人,不得以咨詢、文化傳播、家政服務、住家教師等名義違規開展學科類培訓;禁止不具備教師資格的人員違規開展學科類培訓;對隱形變異違規培訓行為加大執法力度;
——嚴格落實有關政策文件要求,不區分學科類、非學科類,要確保做到主流媒體及其新媒體、網絡平臺以及公共場所、居民區等線上線下空間不刊登、不播發面向中小學(含幼兒園)的校外培訓廣告;
——培訓機構應落實自主管理責任,自覺按照“學科類”或者“非學科類”的相關管理要求,規范開展培訓活動;
——實行政府指導價管理。義務教育階段線上和線下學科類校外培訓收費屬于非營利性機構收費,依法實行政府指導價管理,由政府制定基準收費標準和浮動幅度;各地制定的浮動標準,上浮不得超過10%,下浮可不限;對面向普通高中學生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收費的管理,參照執行;
——校外培訓機構要加強自身黨建工作。
以上述文件為基礎,如果有一家校外培訓機構要對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開展學科類培訓,它至少需要滿足以下條件:
培訓人員具備教師資格但不是從學校挖來的老師;
必須是非營利性機構;
培訓時間不能占用寒暑假和國家法定節假日、休息日;
不得公開做廣告;
不能上市、進行資本操作且不允許外資參股或控股;
加強自身黨建工作。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里面其實還有一個隱形條件,即校外培訓機構的老師們不能是外國人,因為教師資格考試明確要求“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
一系列條件加起來,即便教培企業還擁有繼續深耕教育領域的勇氣,中小學生們似乎也沒有時間校外補課了。那么,給高中生補課行不行呢?《關于加強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校外培訓收費監管的通知》指出:“對面向普通高中學生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收費的管理,參照執行”。也就是說,面向高中生的學科類校外培訓也要按照非營利性機構收費并且要受政府指導價格的限制、管理。
“雙減”政策公開后,我們很快看到了教育板塊發生的變化。那么,投身教育的企業沒前途了嗎?要弄懂這些問題,先要看清楚為什么中國要在當前開展力度強、規模大的教育改革。
追求教育公平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從國家發展與壯大的角度看,最理想的模式是每一位人才都身處自己應得的崗位,從事自己擅長的工作。但我們知道,所謂“投胎”與“出生”,并不固定,也并不世襲。換句話說,父母都是學霸或高級知識分子的,孩子不必然擅長學習,更不必然學業有成;父母學生時代都沒有取得好成績的,孩子也可以在學業上有所成就。教育公平要確保的就是,擅長科研的人可以經過良好教育走到科研崗位,無所謂父母從事何種工作、收入如何;擅長手工、制造的人走到制造業崗位,也無所謂父母的社會地位與財富。
如果沒有教育公平,即便一個人天資聰穎、天賦凜然,最終他也可能無法走向最適合自己的崗位,于己、于社會、于國家發展而言,都是不利的。
對個人而言,教育公平是一項基本人權,是我國憲法賦予人民的權利,它關系個人前途命運,對個體的上升和發展十分重要。義務教育要確保每個孩子都有學上、上得起學,要保障他們平等接受教育、平等發展的權利。可是,在過去很長時間里,富有家庭能為孩子爭取更多學習資源而貧困家庭的孩子可能會面臨無學可上的現象早已不再新鮮。與此同時,“天價學區房”“學校、老師調查學生家底”等現象不一而足。
越是如此,教育公平就越顯得重要,“雙減”政策也就越要得到貫徹執行。
教育改革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為家庭減負,不僅為學生們減輕負擔,也要為家長們減輕負擔。
《經濟》雜志、經濟網記者在走訪中發現,有些小朋友還在讀幼兒園,卻也需要在晚上10點以后背英文單詞;有些小學生還是低年級卻被父母要求學習編程;有些家長辛苦一年掙到的錢也不夠支付一名子女的全年校外培訓費用。
教育的本質是什么?是促進人類生命個體健康成長,實現個體由自然人向社會人的高度轉化,是幫助一個人成為對社會有利而非有害的“資源”。無論如何,它都與“攀比”無關。因此,當“攀比”風氣盛行的時候,就需要國家出手加以制止和改變。
不僅如此,教育減負也與我國社會的人口結構緊密相關。
國家統計局披露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結婚登記人數共計814.33萬對,較2019年減少113萬對,連續7年下降;2020年,我國人口出生率為8.52‰,首次跌破10‰,自然增長率為1.45‰,創下1978年以來歷史新低。適齡人群生育意愿普遍降低,不得不說與經濟壓力有關系:撫養孩子的重頭戲之一是教育投資,但對一部分人來說,現有工資應對個人生活開銷尚且捉襟見肘,更不必說其他。因此,“雙減”政策的公布與實施,也有助于緩解家長以及將要成為家長的人們的壓力,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適齡人群的生育意愿。
“雙減”政策以及此輪教育改革的啟動還有另外一個并不十分明顯但仍然十分重要的原因,即中國當前以及今后一段時期的經濟發展所需的勞動力市場結構正在發生變化,為此,我們需要從教育端去調整勞動力市場與人才構成。
實際上,前述邏輯一直貫穿我國教育改革整個過程。
1986年,新中國以立法形式確立普及義務教育制度,教育公平第一次上升為國家意志;2000年底,全國“普九”地區人口覆蓋率達到85%,青壯年文盲率下降至5%以下,中國如期實現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戰略目標(兩基);2007年,我國西部地區“兩基”攻堅如期完成,西部教育實現歷史性巨變;2011年,我國全面完成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的戰略任務。
這20多年,是中國基礎教育的規模擴張之路,也是我國享受人口紅利、經濟社會發展的騰飛之路。1987年-2011年,中國GDP(國內生產總值)平均增速幾乎達到10%,2007年甚至超過14%。這期間,教育成為把沉重人口負擔轉化為人力資源的根本途徑。
1999年至2012年的大學擴招,其目標是“拉動內需、刺激消費、促進經濟增長、緩解就業壓力”。當時,國企改革帶來大量下崗工人,若這些人進入就業市場與年輕人競爭,會出現惡性局面;而大學擴招會使更多人留在學校,減少當時的就業人數,降低就業壓力,同時提升勞動者整體素質。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有言:“教育是培養、訓練勞動力和各種專門人才的勞動,它的基本職能是把人的勞動能力本身生產、訓練、發展、維持、再生產出來。”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原有的低成本競爭優勢在逐漸衰減,必須向追求高質量和高效益增長的模式轉變;必須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破除妨礙勞動力、人才社會性流動的體制機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過辛勤勞動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
以此為基礎,國家發展所需的勞動力市場也要發生改變,即為了適應國內農業、制造業、服務業的現代化發展,勞動者的整體素質和技術能力需要得到明顯提升。
有人可能會問,減輕學習負擔和提升個人技能,兩者不沖突嗎?這就不得不說我國正在推進的職業教育改革。
2019年1月份,教育部指出,要對準教育事業發展中的“深”“難”問題進行改革攻堅,要深化高考改革攻堅行動,要培養產業生力軍攻堅行動;針對后一點,主要任務是職業教育體系改革。
2020年2月13日,《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公布;2021年10月份,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記者梳理發現,《通知》與《意見》中的以下內容尤其值得關注:
——為促進就業和適應產業發展需求,我國鼓勵和支持社會各界特別是企業積極支持職業教育;鼓勵上市公司、行業龍頭企業舉辦職業教育,鼓勵各類企業依法參與舉辦職業教育;鼓勵職業學校與社會資本合作共建職業教育基礎設施、實訓基地,共建共享公共實訓基地;
——職業教育要與產業升級和技術變革緊密對接,優先發展與先進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現代農業、現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人工智能等產業相關的職業教育專業;
——保持高中階段職業高中與普通高中大致1:1的招生比例,使絕大多數城鄉新增勞動力接受高中階段教育,著力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逐步提高技術技能人才特別是技術工人的收入水平與地位;
——加快建立“職教高考”,完善“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考試招生辦法;
——提高技術技能人才的社會地位,禁止就業歧視,積極推動職業院校畢業生在落戶、就業、參加機關事業單位招聘、職稱評審、職級晉升等方面與普通高校畢業生享受同等待遇。
這意味著,未來,接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中學生,在中考的時候會面對第一次“分流”,即大概一半的學生會進入普通高中,另一半進入職業高中。而隨著“職教高考”的建立與完善,以后,我們很可能會迎來“雙高考”時代。也就是說,接受過高中教育的學生(職高和普高)將再一次面對“分流”:你可以選擇參加職業高考,從而進入職業高?;蚱胀ǜ咝?你也可以選擇參加普通高考,從而進入普通高?;蚵殬I高校。各種路徑將沒有主次之分。
《意見》同時明確指出,到2025年,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基本建成;到2035年,我國技能型社會基本建成。因此,從此時此刻起一直到2035年,中國職業教育體系將會迎來規模擴張與質量飛躍的雙豐收。
比體系建立更難的是觀念改變。
目前,公眾對職業教育存在嚴重偏見,認為去了職業學校不僅學不到知識還很容易沾染不良風氣,讀職業院校還不如直接進入社會。為了改變公眾認知,讓大家正確認識職業教育,未來我國可以從兩端著手。
一端是將特定行業、崗位與職業教育掛鉤,比如現代農業、人工智能等領域的某些課程與學習更多地在職業院校開展,或者將部分就業崗位與職業高考掛鉤;另一端是鼓勵、引導學校、家長、社會對中小學生開展職業啟蒙教育,將“長大了你想做什么”以及與此有關的討論、活動具體化、細節化。
可以發現,義務教育階段的減負與中考改革、職業教育改革相輔相成。學歷教育不必然會讓人們掌握更多就業技能,職業教育也可以幫助從業者迎來更加美好的生活。而伴隨此輪教育改革的深入與推進,高中階段教育將日益普及甚至很有可能成為義務教育的一部分,越來越多的孩子會有書可讀,越來越多的勞動者將會接受更專業的教育與培訓。
“雙減”政策抬高了教培行業的門檻,但對于那些仍然希望投身于教育的社會資本、私營企業來說,教育領域的大門其實一直敞開著。
職業教育會是一個很好的參與路徑。
我國政府官方態度已經非常明確:“鼓勵上市公司、行業龍頭企業舉辦職業教育,鼓勵各類企業依法參與舉辦職業教育;鼓勵職業學校與社會資本合作共建職業教育基礎設施、實訓基地,共建共享公共實訓基地?!?/p>
國內企業參與教育發展的具體途徑與方法,有待后續文件指導。至此,德國模式或許能為我們提供一些經驗。
德國教育全程存在三次分流。第一次分流是在小學教育后,學生們選擇進入職業預校、實科中學或者文理中學。三類中學分別有兩個階段,即職業預校的初階與高階、實科中學的初階與高階、文理中學的初階與高階。第二次分流是在中學的初階教育結束后,學生們可以選擇高等教育方向或職業培訓方向,也就是說,三類中學的學生在完成初階教育后可以自由轉換。第三次分流是在中學教育的高階完成后,學生們進入大學階段,可以針對就業選擇學歷學習或者職業技術學習。
其中,職業預校、實科中學都更加注重對技能、技術與實際操作的學習,區別在于后者注重培養中上層從業者;文理中學是大學的預備學校,通常是學習成績好又愿意繼續深造的學生的選擇方向。值得注意的是,無論從哪類中學畢業,德國人只要愿意就可以在下一個階段接受雙元制職業教育。
雙元制的特征在于,學生要接受來自兩方面的教育與培訓,一方是學校,一方是企業。其中,學校經費由政府支出,企業培訓經費則由企業投入。這種制度最大限度地保障了職業教育和企業需求的緊密結合,幫助青年人群順利實現從學校到勞動市場的過渡。在德國,大概有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企業具備上述資格,他們被稱為“教育企業”,享受與學校一樣的社會待遇,為學校提供新技術、實訓基地、實訓教師,從學校獲得所需職業人才。
未來,我國社會資本若希望參與職業教育,也可能會有不同方式,一個是直接投資建校,成為學校股東之一;另一個是與職業學校合作,為學生教育、培訓提供技術、設備與場地。
素質教育也會是一個很好的參與路徑。
國內研究機構發布的《2021年中國素質教育行業趨勢洞察報告》顯示,2021年,我國素質教育行業市場規模達7922.6億元。其中,體育、戶外教育占比最高,超5000億元;藝術教育次之,約2000億元。
2019年年底至今,新冠肺炎疫情對素質教育在短期內造成了一定影響,但市場需求持續存在。此外,我們可以看到,此輪教育改革整體上的態度是對學科教育更嚴格、對素質教育更鼓勵??梢哉f,國內素質教育市場有望在未來迎來新增長。
從小朋友們的角度看,校外學科培訓路徑受到嚴格監管以后,與從前比較,中小學生以及學前兒童的時間確實會比從前多一些,但是家長們的時間并沒有更寬裕。一定程度上,這種“時間差”對家長來說是一種壓力——家長隨時要為工作做好準備,而孩子的成長隨時需要陪伴與關愛。
未來,我們應該會看到更多“陪伴型”素質教育培訓機構的設立與完善。所謂“陪伴型”,就是指小朋友們一起玩耍、一起從中獲得樂趣,同時,培訓機構的老師們從旁引導、幫助。這也算素質教育嗎?當然算。從政策角度說,學科教育之外的所有教育都可歸類為素質教育;從孩子們的角度看,素質教育要有助于個體身心健康發展,不一定與特長教育或技能教育掛鉤。與此同時,將來的素質教育對老師們要求會更高,因此,為素質教育機構培訓工作人員的培訓機構也有望在未來迎來一個窗口期。
教培企業轉型還有另外一個機會,即開拓海外市場。與前兩個路徑比較,這種選擇門檻相對較高。
早在2016年,就有企業發現了海外在線中文教育的潛力,并早早開始布局。不過,這些企業大多數由旅居海外的華人創辦,因地制宜,開發了針對海外華裔青少年的在線中文課程,例如哈兔中文、考拉知道、eChineselearing、Super?Chinese。
截至2020年年底,全球共有18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中文教育,70多個國家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中國以外正在學習中文的人數超過2000萬,累計學習和使用中文的人數接近2億?!笆濉逼陂g,全球范圍內有約4000萬人次參加中文水平考試(HSK)、中小學中文考試(YCT)等。
有業內人士指出,海外中文教育市場目前仍在穩定擴張,未來3年-5年內,市場教育規模能到1000億元以上。據此,以對海外市場進行充分調研為前提,中國教培企業選擇此時轉型入場,為時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