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
2021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共同富裕作為核心議題,指出實現共同富裕是新發展階段需要正確認識和把握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之一。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也指出,“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兩次重要會議連續強調共同富裕,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牢記政治使命、兌現莊嚴承諾的歷史主動、政治自覺與堅定信念,意味著推進共同富裕已經提上重要的議事日程,真正進入了實踐階段。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百年來,在黨的領導下,中華民族告別了戰亂頻仍、列強殖民的戰火與硝煙、黑暗與苦難,建立了新中國;打碎了君權神授、軍閥混戰的專制與迷信、腐朽與墮落,人民當家做主成新人;作別了一窮二白、朝不慮夕的貧窮與落后、野蠻與蒙昧,迎來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豐收與喜悅,光榮與夢想,人民安康幸福成富人。中華民族在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之后,不可逆轉地踏上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偉大征程。新征程上,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階段性任務、標志性事件和實質性標準。
中國共產黨的使命之一是追求共同富裕。這個百年奮斗的宏偉目標和莊嚴承諾成為黨的獨特之處和最大優勢。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面對的現實是“共同”和“富裕”的二元對立,“少數”和“共同”的合二為一。黨進行土地革命,和土豪劣紳做斗爭,就是為了大多數人,即為了“共同”;分給人民土地,希望人民通過辛勤勞動吃上飯穿上衣,進而實現“富裕”。土地革命在道義上和實踐上彰顯了“共同”和“富裕”的統一。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共同富裕非常重視,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系列新發展理念,其中共享發展理念就是為了解決發展中出現的社會公平正義問題,根本目標是共同富裕。黨的十八大強調共享,十八屆五中全會將其寫進“十三五”規劃建議,2021年的中央財經委員會會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會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都將共同富裕作為核心議題。黨中央指出了共同富裕的政治要求、擘畫了戰略藍圖、劃分了推進階段、規定了具體目標、確定了時間節點,實現共同富裕這個重大的政治使命已成為新征程上黨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已經從理論階段真正進入了實踐階段。
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
共同富裕是人類歷史上許多思想家孜孜以求的美好夢想,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馬克思雖然沒有明確提出共同富裕的概念,但《共產黨宣言》中“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就表達了共同富裕的鮮明政治立場。在《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馬克思使用了“所有人的富裕”的表述,“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將如此迅速”,“生產將以所有的人富裕為目的”,前句是科學推理,后句是基于事實描述基礎上的科學論述,同時包含道德評價,表達了贊賞和認可。馬克思實際上就是在事實性和價值性雙重路徑統一的視角下論述共同富裕問題。列寧指出,“在這個新的、更好的社會里不應該有窮有富”,勞動成果“應該歸全體勞動者享受”。
馬克思和列寧的論斷不但指出了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而且,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使人民富裕的理論走向了生動的實踐。經過共產黨人的接續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使共同富裕正在從理想性走向現實性。
新時期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隨著脫貧攻堅戰的勝利結束,人們解決了“兩不愁三保障”問題。但對公平、正義、共享等方面的美好生活需求也在日益增長,在教育、就業、住房、醫療、收入分配等方面的不平衡使共同富裕受到了制約。當前,我國區域、城鄉、不同群體之間的收入差距仍比較大,中等收入群體只有4億多人,所占人口比重較低。2020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低收入人群和高收入人群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差約10倍,社會存在貧富分化現象,甚至有兩極分化的苗頭和傾向。這不僅影響了人們對精神富裕的追求,影響了社會公平正義,也影響著人們對物質生活的滿足所提升的滿意度。因此,共同富裕成為當代中國人民的熱切期盼,促進共同富裕,成為時代和人民對黨提出的現實要求。
共同富裕是一個長遠目標,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勞永逸,既需要頂層設計,更需要確保“最后一公里”落地,要加強黨的領導,科學謀劃、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穩步推進,同時需要制度保障,社會盡責,人人努力。
一是堅持黨的領導。共同富裕要切好分好“蛋糕”,啃的是“硬骨頭”,趟的是“深水區”,面對的是發展中的突出問題、結構性矛盾,如思想僵化、利益固化、體制機制弊端等難題,階層固化等傾向,需要刮骨療毒的勇氣和壯士斷腕的氣魄,唯有黨的堅強領導才能把準方向、錨定目標、保持定力。堅持黨的領導是共同富裕分階段穩步推進、目標如期實現、取得實質性結果的根本政治保證。
二是人民辛勤勞動。辛勤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基因和傳統美德,中國人民在勞動中激發了無窮的智慧,書寫了輝煌的成就,創造了燦爛的文明。試看今朝,千年華夏,滄海桑田、歷史巨變,山河錦繡、友邦贊揚。今天,共同富裕仍需要全體人民堅持中國道路、凝聚中國力量、弘揚中國精神,永不懈怠、齊心協力,同舟共濟、砥礪奮進,依靠人民汗水做大“蛋糕”,激發人民智慧開拓創新,激勵人民奮斗貢獻價值,倡導人民奉獻實現自我。“搭便車”的投機取巧、坐享其成的懶漢思維都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攔路虎”“中梗阻”。
三是社會承擔責任。上世紀70年代末,黨中央實行改革開放,提出了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創造性建議。經過40年多年的發展,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企業、一部分人民,在黨的領導、政策的傾斜、大膽的創新和辛勤的勞動下率先富裕起來,為國家富強、為黨治國理政作出了巨大貢獻。但同時也出現了分配不公、收入差距等問題。新征程上,到了先富帶后富、先富幫后富的時刻,先富起來的地區、企業、社會群體和人民,要承擔道義責任和社會責任,對后富人群提供資金、智力、技術、產業等方面支持,貢獻先富智慧、先富方案、先富力量。
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共同富裕,人們的需求不是扁平的,是立體的,構成了從低質量需求到高質量需求、從物質需求到精神需求的心理結構和需求結構。解決貧困問題之后,人們開始逐漸追求高質量的物質產品、文化作品,高質量的教育、住房、醫療、收入、就業、養老、服務水平,充分自我表達和實現的機會,以及被平等、公平對待的自尊。低質量發展解決不了人們的高質量需求,需要高質量發展來解決。按照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生產力決定以分配關系為核心的生產關系,高質量發展為促進分配格局調整,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基礎性、前提性條件。
五是推動鄉村振興。從歷史進程來看,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共同富裕構成了實現人民美好生活的緊密銜接的三大戰略,相互聯系、有機統一,從前到后構成了鏈條式的政策體系,從低到高奠定了階梯式的物質基礎,真正彰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立場。脫貧攻堅為人民過上美好生活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鄉村振興鞏固了脫貧攻堅成果,破解了共同富裕路上的“攔路虎”,建設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麗鄉村,有效銜接共同富裕,為共同富裕進一步立柱架梁、夯基壘臺。
六是加強制度設計。共同富裕要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緊盯主要矛盾,聚焦重點問題,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的基礎性制度,健全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調節性制度,制定調節區域、城鄉、不同群體收入差距過大的制度,構建規范隱性收入、取締非法和灰色收入的剛性制度,探索制度對社會慈善、公益事業的規范和保護。系統全面、科學規范的制度,將為促進共同富裕提供長遠性、穩定性、有效性的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