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序平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在蔓延全球的疫情沖擊、風云激蕩的國際經濟科技競爭中,中國經濟怎么走?我突然想起了近期很熱的一個科學家,20世紀80年代首創在漢字輸入中應用聯想功能,主持開發了聯想系列微機,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榮獲中國計算機學會終身成就獎——他的名字叫倪光南,現年80多歲,目前還騎著自行車晃蕩在北京的中關村。讓部分作出重大科技創新貢獻的倪光南們富起來,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高質量發展中第一動力作用,這是當前和“十四五”時期決定中國經濟能否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創新的重要性,提出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創新驅動定義為高質量發展的一個定義性特征,高質量發展就是創新作為第一動力的發展。解決好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應對經濟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問題,必須貫徹好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堅持高水平制度型開放,促進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要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的要求,實現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高質量發展,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要高度聚焦創新這把金鑰匙,抓住創新這個“牛鼻子”,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鍛造產業鏈供應鏈長板,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推動我國經濟從外延式擴張上升為內涵式發展,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動力。
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使發展成果更好惠及全體人民,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2021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為1143670億元,比上年增長8.1%。我國人均GDP1.25萬美元,已經超過了世界人均GDP1.21萬美元平均水平。我國創新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神舟十三號圓滿完成既定任務,量子計算優越性、核聚變研究獲得重大突破,中國在全球創新指數報告排名升至第12位,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20年全國研發經費支出達到近2.44萬億元人民幣,企業研發經費支出約占全國研發經費支出的76.6%,深化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給予科研人員更多自主權,構建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的戰略科技力量。
同時,我們還必須看到,我國科技創新還存在五方面問題和掣肘:
一是創新的體制機制還不完善。我國科技創新治理涉及多個部門,科技創新治理政出多門、目標多元、互相掣肘、相互扯皮,科技創新激勵與評價政策不健全、不配套,部門之間協同性差。國有資產產權登記證辦理流程長,要求準備文件過于繁瑣,影響科創企業作價投資的積極性。部分科技成果轉化的稅收優惠政策難以落地,計算機軟件的轉讓和許可難以得到稅收優惠。
二是創新投入還不夠。國有企業國有資本形成與補充機制長期欠缺,現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管理模式難以支撐企業創新發展。近年來中國研發投入增長較快,但是研發強度(研發投入占GDP比例)依然不高,2019年中國的研發投入21737億元,研發強度為2.19%,美國的研發強度為2.8%,以色列和韓國的研發強度均超過4.5%。在全球研發高度集中的ICT、醫療、汽車等產業,名列前茅的依然是蘋果、三星、高通、臺積電、英特爾、SK海力士等巨頭,我國企業在主要產業研發投入上沒有一項是排第一的,說明我們仍然主要是以產業跟隨型為主。我們不是主導,有被卡脖子的風險。
三是容錯制度還不完善。缺乏可執行的、具體的科技型企業投資容錯糾錯政策,科研單位負責人擔憂國有資產流失而瞻前顧后、顧慮重重、裹足不前。創新成功收益分享激勵與創新失敗責任代價不對等,創新熱情和動力不足,一流人才引不來、留不住問題亟待解決。
四是創新的保護和支持力度還很不夠。倪光南們作出了突出貢獻,最終卻所獲甚少。同時,科研單位由于實力弱、有形抵押物不足、市場前景不明確等,難以獲得商業銀行有效、匹配的資金支持,知識產權價值識別難、質押登記難、處置退出難,導致銀行貸款、科技保險舉步維艱。
五是對創新的激勵還不充分。企業負責人任職期限不定,創新目標與責任不明,缺乏制定和實施中長期戰略的積極性,不利于形成創新的專注與持久力。國企實行工資總額管理制度限制了國企科研人員激勵的空間。國有科研單位在薪酬分配中普遍以崗級或職級分配為主要依據,而不是以科技人員的貢獻為主,“大鍋飯”問題嚴重,關鍵技術骨干的貢獻難以匹配貢獻,高層次科技人才的薪酬福利不具市場競爭力,導致技術骨干和部分關鍵管理人員的流失。
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科技創新空前活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發達國家的再工業化,蔓延全球的疫情嚴重沖擊了全球供應鏈,重構全球產業鏈、價值鏈正在深度進行,國際科技和產業競爭更加激烈,“逆全球化”和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等問題更加凸顯,我國經濟進入了以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
一是要落實六中全會《決議》精神。要積極應對科技創新的新挑戰,實施基礎研究10年規劃,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要大幅提高基礎研究投入。2020年我國基礎研究占研發投入的比重是6%,發達國家普遍在20%左右。急功近利的研發多,基礎研究薄弱,這種狀態決定了我國科技創新原創能力低下,決定了依賴基礎研究、底層技術的關鍵零部件、基礎材料能力弱,這是我們的短板。要加強“從0到1”基礎科學研究,加快實施一批重大項目,集中力量加大新一代信息網絡技術、人工智能、物聯網、量子通信、區塊鏈新技術研發,加強生命科學領域的合成生命學、基因編輯、再生醫學等生物科學技術研發,加強半導體、芯片和清潔能源等領域的研發,攻克重要領域“卡脖子”技術,掌握更多“撒手锏”技術,使我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不斷取得積極進展,逐步在一些前沿科學取得全球性競爭優勢。要充分利用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發展,圍繞自主學習、人機協同、增強智能和基于網絡的群體智能,促進發展更多的無人工廠、黑燈工廠,推動工業生產向分布式、定制化,大規模定制的制造模式轉型,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國家更大力度通過政府采購、研究開發資助、發布產業技術指導目錄、示范推廣等方式支持創新,國有企業要在采購和招投標中制定鼓勵支持創新產品的政策。
二是完善促進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強化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遏制抄襲套利的商業陋習、營造創新驅動的商業環境,保護好倪光南們的知識產權。要發揮好科學家的創新主體作用,落實好“軍令狀”、“揭榜掛帥”、科研經費“包干制”等機制,賦予科學家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經費支配權、資源調度權,形成并實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潛心研究和創新的評價體系。要高度重視發揮企業家在產品創新、技術創新、市場創新、資源配置創新、組織創新、創造新的商業價值中的不可或缺的主體作用。要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堅決反對壟斷,防止大企業壟斷“大魚吃小魚”對中小企業創新的遏制,維護市場秩序,為創新提供良好的環境。要及時更新優化國有企業知識產權管理程序,優化產權登記辦理流程,縮短辦理周期,簡化繁瑣的準備文件。要落實國家對享受科技成果轉化稅收優惠的科技成果種類(如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等)和轉化方式(如轉讓、許可)予以稅收優惠確認。要構建國有資本支持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
三是加大科技創新的市場化激勵。完善科技人才激勵,是科技創新的動力之源。2016年修訂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對科技人員完成、轉化職務科技成果從該項轉讓收入中提取不低于50%獎勵科技人員,對將職務科技成果作價投資的獎勵不低于50%的股份,對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個人所得不低于總額的50%。國內大學和事業單位在執行該法時普遍將職務科研成果轉讓收益的60%-80%獎勵科技人員,并在實踐中實施了更加大膽充分的創新激勵措施。和大專院校和事業單位的科技創新激勵措施相比,國有企業創新激勵嚴重滯后,股權激勵的約束性條件過于嚴格,分紅激勵措施難以落實。國有企業和科研院所企業掌握了巨量的科研資源,要健全職務科技成果產權制度,完善國有資本支持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政策工具箱。要創新國有企業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處置權和收益權“三權”改革,激發知識產權轉化的內生動力。要加大科技創新激勵力度,盡快制定國有企業科技創新跟投制度。要探索建立“科學確權,早起分割,權益共享,風險共擔”制度,探索完成成果人可以和企業成為共同成果所有權人。探索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和長期使用權,建立“先確權、后轉化”的職務科技成果轉化模式,探索符合職務科技成果轉化規律的國有資產管理模式。要堅持各項人才激勵政策統籌協調,建立完善對科技人員的賦權制度、利益分配機制、職務晉升制度等,建立常態化、普惠性的人才激勵機制。要打破大鍋飯,讓作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富起來。這和當前國家的分配政策完全一致。習近平總書記日前指出“中國要實現共同富裕,但不是搞平均主義,而是要先把‘蛋糕’做大,然后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分好”。讓一部分作出重大貢獻的科技人員富起來,是知識經濟時代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新實踐,是打破平均主義“大鍋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福利主義陷阱”,實現高水平共同富裕的必然選擇。
四是建立促進創新的容錯糾錯機制??萍紕撔禄顒泳哂刑烊坏膹碗s性、不確定性和風險性,科技創新本身就是一個不斷試錯、反復探索的過程,因而具有很高的失敗風險,科技創新投資項目成功與失敗之比是2:8??梢哉f,不容忍失敗,就不可能創新??萍夹推髽I尤其需要落實“三個區分開來”,只要目的正當、禁止排除、程序合規、行為合法、結果合理,對創新失敗就予以免責,鼓勵科學家干事創業、建功立業。要高位立法,統轄干部人事管理、巡視、國有資產監管、審計、科技管理、司法等部門相互配合、協同推進,形成各個相關部門尺度統一、步調一致、共同支持科技創新的局面,切實解決科技創新容錯實踐中跨部門政策沖突、協調不暢問題。
只有創新才能激發出經濟發展的內生活力,只有讓部分作出重大科技創新貢獻的倪光南們富起來,才能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勞動生產率、科技貢獻率、人力資本積累等,真正實現中國長期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