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晏瑋
山西省大同市云岡區通過奏響產業融合、科技創新和技能培訓這“三重唱”,唱出了農民對美好明天的熱烈憧憬,也唱出了鄉村振興路上的“云岡聲音”。
時值隆冬,廣袤的晉北農村大地似乎連空氣都凍僵了,不見了往日的生息。但在山西省大同市云岡區西韓嶺鄉北村浩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草莓采摘園里,卻看不到春天的缺席,游客總是熙來攘往、絡繹不絕。
“這里不但有草莓,還有特別甜的小西紅柿,價格也不貴,我已經是第二次帶朋友來了。”游客小劉說道。
作為云岡區近年來各類“農業游”的杰出代表,成立于2020年的浩宇農民合作社,如今平均每天接待游客100人次左右。合作社理事長龐明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80后”大同小伙。
當初不顧家人反對毅然返鄉創業的他直言:“能有現在的成績,離不開省里和區上的政策扶持,現在我已經建了12棟新型的鋼架溫室大棚,一年光采摘的收入就有200萬元左右!”
據了解,該園區計劃總投資900萬元,全部建成后,將成為云岡區最大的多功能生產實踐基地。
觀一斑而窺全豹。近年來,大同市云岡區積極發展農村文旅康養示范項目,以楊家窯村現代農業園區、北村曼園新生態園區、口泉鄉和合園夢園醋療康養園區為重點,加快農業采摘、旅游、康養、住宿等一條龍項目建設,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穩定增加農民收入。
作為山西省“十四五”時期“三農”工作的首要任務,如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
面對這一時代之問,云岡區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為總目標,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任務,以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為底線要求,交出了一份具有云岡特色的漂亮答卷。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農業要高質量發展,鄉村要振興,同樣離不開科技的支撐。
走進口泉鄉永成畜牧有限責任公司與山西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學院合作共建的智庫合作基地,試驗員賈雨夢正在對新到的牛種胚胎進行檢查。


去年畢業于北京中醫藥大學的賈雨夢來到大同,擔任了這家山西省唯一的OPU-IVP奶牛體外胚胎移植生產實驗室的常駐科研人員。
“我們這個實驗室7月1日成立,主要研究OPU-IVP奶牛體外胚胎移植技術,也就是通過這項先進的技術自主培育優良的奶牛種質,促進奶牛的高效擴繁。”賈雨夢介紹道。近年來,云岡區立足自身情況與優勢,以種業創新為突破口,圍繞種子和耕地“兩個要害”,制定種業振興行動方案,先后完成了北村西瓜、仝家灣蔬菜、口泉葡萄、上碗溝小雜糧4個新品種試驗示范基地建設以及大同市惠綠高寒農業有限公司晉黍9號繁育項目、大同市永成畜牧有限責任公司乳肉兼用牛選育現代種業創新項目。
鄉村振興,最終主體還是農民。為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這一底線,云岡區著力提升農民的能力與本領,全面加強“三農”領域隊伍建設,花大力氣加強高素質農民技能提升培訓,并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全程免費,車接車送,午餐也不要錢,這種好事當然積極了!”家住高山鎮東店灣村的陳秀珍每天坐班車前往云岡區金農合作社參加培訓。2021年,云岡區高素質農民年度培訓任務2200人,年底完成全部培訓任務。越來越多的農民搭上了這班順風車,提高了自己的農業素養,也帶動周邊農民增收致富。
不光是農業技能培訓,在云岡區,各種技能培訓近年來也是層出不窮。一方面有效發揮“高山大嫂”帶動作用,加大技能培訓頻次和檔次,提升職業技能,提高工資性收入;另一方面依托同煤集團宏瑞勞務派遣公司、區屬規上企業等企業提供崗位就近就業。
“我們在去年已提供1199個崗位的基礎上,再篩選出適合困難群眾就業的工作崗位500個。截至目前,脫貧戶就業人數達到675人,實現每個有勞動力的家庭都有工資性收入。”該區人社局負責人說。
如今的云岡區,農民的生活早已大變了模樣:各類“農業游”發展如火如荼,科技創新成果捷報頻傳,農民也不閑著,充電、打工、創業的比比皆是。
在鄉村振興的交響樂中,“云岡之音”正裊裊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