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孫麗程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應注重引導幼兒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進行科學學習。”STEM 教育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四個學科相融合的綜合性課程。STEM 教育關注四門學科之間的相互聯系與相互結合,而不是簡單疊加。科學活動是兒童早期STEM 教育強有力地支撐,讓科學活動更加具有生動性、趣味性、綜合性,不斷提升幼兒的參與度、探究欲,是幼兒園科學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
隨著科技進步,教育模式不斷更新,學前教育關注幼兒的思維能力和探索能力。如今,科學活動備受關注,越來越多的幼兒園開始尋找科學探究之路,與STEM 教學相關的比賽和理論研究逐漸變多。
目前,幼兒園在科學活動方面存在著諸多不足。筆者通過調查了解到,幼兒園科學活動單一,幼兒對科學活動不感興趣,班級內的科學區形同虛設;教師不了解STEM 教育理念,缺乏有效的科學探究方法和途徑。
1.調整科學區位置
我園結合《0~8 歲兒童學習環境創設》中關于創設科學區的要求,將班級科學區設置在一個安靜的、靠近水源且光線較好的區域,讓幼兒利用自然條件進行科學探究,便于幼兒試驗、取材。
2.優化科學區種類
材料是科學探究的關鍵。對教育者來說,材料是教育目標的內化與延伸,更是激發幼兒探究事物的重要載體。筆者通過調查了解到,科學區的材料主要分為五類,即半成品材料(手電筒、吸鐵石、鏡像對稱等);成品材料(萬花筒、天秤、放大鏡等);輔助類材料(紙、筆、尺、膠棒、膠帶、橡皮筋、剪刀等);低結構材料(尺和紙屑);觀賞類材料(植物、星空球等)。具體類型占比如圖所示。


從圖表中可以看出,成品材料占比較高,低結構材料占比較少。部分材料由教師整理,教師未能讓幼兒主動探索材料。
于是,教師再次組織幼兒收集各種自然材料,如羽毛、松果、石頭、貝殼和骨頭等。當幼兒在探究中出現新問題時,教師應及時增加材料,以便幼兒找到答案。
3.科學區與其它區域融合
教師要充分利用好科學區,不再讓科學區成為擺設。STEM 教育理念的核心是整合性。教師要將科學區與其他區域相結合,讓科學區“活”起來,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幼兒科學探究不要局限于班級內的物品,還可以延伸至自然區域的動植物,感受生命科學的偉大。
1.審議現有材料
教師要為幼兒科學探究提供適宜的材料,激發幼兒的興趣探究,不斷支持幼兒主動學習與發展的需要。教師要根據各班級幼兒的興趣、經驗、需求,對相關材料進行整理、篩選、分類。同時,根據《0~8 歲兒童學習環境創設》的要求,教師要創設物理區活動、生命科學區活動、地球與空間科學區活動,以便幼兒根據興趣,選擇適宜的材料進行科學探究。
2. 材料投放與主題活動相結合
教師投放科學區材料,除了要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興趣、發展需要外,還要將科學活動與主題活動相結合,收集與主題活動相關的材料。在主題活動中,幼兒與材料展開對話,增強了科學探究的興趣。
以下是筆者觀察到的大班建構活動與STEM 理念相結合的案例,大塊的積木已經無法滿足大班幼兒日益增長的精細動作發展需求,而體積小,種類豐富,顏色漂亮的積塑很快引起了大班幼兒的興趣。大班幼兒去過上海迪士尼樂園和徐州樂園,對游樂場非常感興趣,對里面的游樂項目念念不忘,準備放假時再去玩耍。但有的幼兒表示反對:“疫情期間,大家都沒法出去玩,只能留在本地。
于是,有的幼兒提議在幼兒園內搭建一個“游樂園”。最終,他們一致決定要搭建一個蘊含本地特色的的“青年公園”。
在科學活動中,許多教師對幼兒的科學活動指導不足,“幼兒在前,教師在后”的教育觀念淡薄。在進行科學實驗時,幼兒缺少動手操作的機會。當幼兒遇到疑問,還未來得及思考時,教師便強行介入實驗,不利于幼兒發展動手能力。
高控的指導方式,使幼兒在科學活動中無法體驗自主探究的快樂。在STEM 教育理念引領下,教師轉變了自身角色,由“講師”轉變成“觀察者”“陪伴者”“竊聽者”,將重點放在觀察幼兒的探究狀態、興趣點和需求,為幼兒探究提供支持。
STEM 教育的重要性不僅在于每門學科,還在于四門學科之間的聯系。教師要發現幼兒在真實生活情境中的問題,并鼓勵幼兒在問題的驅動下,進行科學活動的探究、整合、遷移。
1.做靈魂思想者
教師在STEM 領域活動時,能夠從目標定位中重視培養幼兒的科學素養。基于STEM 教育理念,首先,教師應該提升自身對科學教育方面的知識和實驗經驗。其次,教師應注重培養幼兒的綜合性思維,樹立正確的教師觀和兒童觀,鼓勵幼兒通過自己的思考解決問題,做好“最近發展區”的引導。同時,教師應做好幼兒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及時以恰當的方式介入幼兒的探究活動。最后,教師要培養幼兒的探究精神,始終提供合適的環境及材料讓幼兒大膽探究。
2.做平臺搭建者
STEM 教育注重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開展科學教育活動。在科學領域中,幼兒必須有具體的實物進行探索,這點尤其重要。因為學前幼兒處于區分真實與幻想階段,幼兒在真實情境中被喚醒經驗,使科學探究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物理科學方面,幼兒需要與材料相互作用,教師要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科學活動,讓科學活動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同時,教師應具有生成問題的意識,使用具有開放性的提問方式,幫助幼兒整合周圍資源或前期經驗,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問題。例如,一天晨間戶外活動時,阿澤發現了草叢上的蝸牛,他大喊:“蝸牛,蝸牛!”引來同伴一起幼兒觀察蝸牛。幼兒對蝸牛產生極大興趣:有的幼兒觸摸蝸牛的觸角;有的幼兒觸摸蝸牛的外殼;有的幼兒提出把蝸牛帶回班級養殖;有的幼兒疑問不斷,如蝸牛吃什么、它的眼睛在哪里、它在晚上如何睡覺等。于是,幼兒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能用適當的方式方法、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幼兒科學教育是幼兒自發愉快的觀察活動,而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好奇、好問、好觀察是幼兒的主要特點。因此,教師開展科學探究活動要從幼兒身邊的真實情境入手,讓幼兒零距離接觸科學。筆者關注幼兒的偶發事件中的教育價值及關注點,設計了主題活動“蝸牛”。
3.做敏銳觀察者
《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明確指出:“教師必須觀察,分析并記錄幼兒的發展情況。”傾聽、觀察和記錄是一種教學法,當教師開始尊重幼兒的時候,教師理念發生變化,教學工作也會變得更有趣。教師只有學會觀察的藝術,才能對幼兒進行更有效的指導。
基于STEM 教育理念,教師應當做科學活動的“竊聽者”和觀察者,幫助幼兒進行科學遷移。在開展科學活動時,教師要鼓勵幼兒積極參與,并提供充足的時間與空間,鼓勵幼兒先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再與同伴共享探究成果,最終遷移自身知識、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