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何 倩 王曉玲
隨著課程游戲化改革的推進,幼兒園課程建設凸顯“以兒童為本”的理念,強調教師要基于觀察,發現并追隨兒童興趣的需求,判斷活動的價值,生成幼兒需要的課程?!岸墓潥狻笔侵袊鴤鹘y文化之一,反映了自然節律的變化。在幼兒園班本課程建設中,幼兒園要緊扣幼兒的興趣和生活經驗,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利用多種方式表達對節氣特征的認識,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品讀節氣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中國智慧。教師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結合班級幼兒教育的特點、興趣和實際需要,甄選適合各班級幼兒發展的“二十四節氣”教育內容,增進兒童的經驗,形成了更生動有趣、更活潑有效、更適合兒童發展的班級特色主題課程。
教師對節氣文化的開發和利用符合幼兒認知規律和成長需要,“二十四節氣”反映的不僅是自然,還是一種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蘊含著中國人的信仰、人生觀、價值觀,能夠激發幼兒的民族文化自信和自豪感。除此之外,“二十四節氣”教育內容貼近生活,能幫助幼兒回歸自然,發現身邊的美好,主動且連續不斷生成建構自己的獨特經驗。
開發和實踐幼兒園班本課程,能夠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幫助教師樹立正確的教育教學觀和課程資源觀,進而提高教師對課程的設計、組織、實施、創新和評價能力。
教師通過設計“二十四節氣”傳統文化班本課程內容、開發資源、探究實施策略,一方面豐富了班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經驗。
在對課程的融入、開發與實踐里,教師也融合了氣象、農耕等活動,并在此過程中逐漸形成一套“探索式、互動式、體驗式”的“二十四節氣”班本課程;另一方面,對班本課程作一個更加全面靈活的再認知和新視角下的理論延伸,從而更好地指導實踐。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的頒布實施,進一步激發了教師對班本課程的探索、開發、實踐與探究。在“二十四節氣”融入幼兒園班本課程建設進行二次審議過程中,教師發現了課程建設與實施中的一些問題。
一是班本課程內容缺乏整體規劃?!袄淄爆F象頻出,缺乏新意。課程審議忽略了幼兒的主體性、個體差異性以及地域差異性;二是各班班本課程目標空泛籠統,不具備針對性和操作性;三是教師實施課程時,缺乏自主性和靈活性。
適宜性主要體現在,關注幼兒年齡特點和興趣,讓課程內容更具教育價值;關注幼兒的現有水平和發展需要,讓課程實施更具實效性。
游戲是幼兒學習的主要方式。因此,教師要緊扣《指南》中反復提出的有關“體驗”和“游戲”等要求,支持幼兒在生活實境中體驗式學習,在游戲情境中愉快地學習,在操作活動中創造性學習。
班本課程的開發與探究幫助教師樹立正確的課程資源觀,提升對幼兒園班本課程的選擇與開發、設計與組織、評價與創新能力。幼兒園班本課程研究能最大限度地整合、利用園內外各種資源,形成有特色的班級課程。例如,在中班“小蛋殼”活動開展過程中,幼兒對“保護蛋寶寶”的活動內容非常感興趣,非常想當“雞媽媽”,從而保護“蛋寶寶”。正逢春分節氣,民間有“春分豎蛋”的習俗。
于是,班本課程《小蛋殼保衛戰》應運而生,豎雞蛋看似簡單,卻蘊含著很有趣的科學道理,幼兒在學中玩、玩中學,不亦樂乎。幼兒園班本課程的實施策略,如圖所示。

班本課程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幼兒和教師。幼兒發展的生活經驗、興趣與需要是開展課程建設的立足點與出發點。
《指南》對幼兒的發展劃分成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大領域。以“冬至”主題為例,五大領域內容是相互融合的。
一是健康領域。幼兒喜歡冬天,不怕冷,積極參加各種體育活動,能動作協調、靈敏地跑和跳,開展的活動有“趕小豬”“堆雪人”“好玩的冰”“運送食物”等。
二是語言領域。了解關于冬至的民俗故事,嘗試著復述故事。開展的活動有“小兔子找太陽”“冬至的由來”“冬至歌”“雪地里的小畫家”等。
三是社會領域。了解冬至的習俗,例如吃水餃、吃湯圓等,開展的活動有“包餃子”“好吃的湯圓”“動物怎么過冬”等。
四是科學領域。幼兒能從周圍環境的變化中,感知和發現冬至的特征,冬至后,白天會逐漸變短,開展的活動有“瓶子里的暴風雪”“冬至的變化”“白天和夜晚”等。
五是藝術領域。幼兒用多種美術材料創造性地制作水餃、湯圓等冬至主題作品,開展的活動有“冷色和暖色”“好吃的水餃”“雪房子”等。
“二十四節氣”傳統文化融入班本課程建設的過程,凸顯了“兒童本位”的課程觀,切實做到“兒童在前、教師在后”,理解幼兒,尊重幼兒。
例如,立春節氣時,民間會有立春祭、迎春、貼“春”字、送春、拜太歲等風俗習慣,幼兒對這些活動非常感興趣。教師要這些將幼兒看得見、摸得著、感興趣、用得上的資源,融入班本課程的組織建設中。
每個班本課程的探索、形成和發展都注入了教師的大量心血和努力。因此,班本課程的建設要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區實施,做到有始有終,具有可持續性。例如,“芒種”主題班本活動開展時正是麥子成熟的時節,是對幼兒進行生活教育、勞動教育的良好契機。教師從“播種、除草和施肥”開始,讓幼兒親身經歷小麥種植的過程,初步觀察小麥破土而出的變化;在冬季,小麥處于漫長的生長期,幼兒依舊非常關注麥田的變化,經常到麥田里觀察、觸摸小麥。隨著時間的推移,小麥逐漸長高了、變黃了,幼兒陸續拿起工具收割、晾曬和敲打麥子,親身體驗夏收的樂趣,體會糧食的來之不易,深切認識到每粒麥子都是大地給人類的饋贈。
“二十四節氣”融入幼兒園班本課程建設沒有固定的模式,教師需要在不斷探索中,實現動態發展。相信在《指南》引領下,在課程游戲化建設背景下,教師會最大限度地利用本地、本園、本班的現有資源,形成有特色的班本課程,讓幼兒的學習更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