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吳文雅

編花籃、跳皮筋、踩高蹺、放風箏……這些民間體育運動具有濃郁的中國傳統色彩和生活氣息,經歷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成為優秀的民間傳統文化。它帶給幼兒的不僅是體育運動,還是健康和自然的性格力量。
在“童真、童趣、童年”民俗親子運動會中,教師緊密圍繞“民間體育游戲”,通過調查、討論、觀察、比較、實踐等方法,和幼兒一起走進民俗,主動探究,讓幼兒在游戲氛圍中感受民俗,在有趣的活動中體驗民俗。
幼兒通過“民間體育游戲知多少”的前期調查,豐富了民間體育游戲的相關經驗,知道了斗雞、扭秧歌、舞龍燈、踩高蹺、騎竹馬等游戲內容,了解了民間體育游戲是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小時候玩過的游戲。幼兒會對哪些民間體育游戲感興趣?教師可以和他們一起進行哪些方面的探究呢?帶著這些問題教師組織幼兒展開了交流與討論。
“我喜歡斗雞,因為我每次都能贏。”“我最喜歡放風箏,我爸爸的風箏放得可高了。”“我喜歡看爸爸滾鐵環,它滾得可快了!“抬轎子好玩,每天我都要爸爸媽媽和我玩。”……
每個班的幼兒都有他們喜歡的民間體育游戲項目,教師帶領他們一起統計出了自己班最受歡迎的民間體育游戲項目:中(一)班的舞獅、中(二)班的騎竹馬、中(三)班的放風箏和中(四)班的抬轎子。
在前期經驗的收集過程中,幼兒仔細觀察、積極交流,運用調查表,調動全身的感官,通過視、聽、問、記等方式,收集盡可能多的信息,在爸爸媽媽的共同參與下,一起完成前期調查活動。
教師提及民間體育游戲,幼兒非常興奮,一雙雙小眼睛里充滿了對游戲的渴望,從他們的表現中,教師能感受到幼兒對民間體育游戲的喜愛,不禁感嘆傳統文化的魅力。
幼兒統計出在本班最受歡迎的民間體育游戲:舞獅、騎竹馬、放風箏和抬轎子分別在四個班中得票最多。幼兒可以對這些民間體育游戲項目進行怎樣的探究?如何玩這些體育游戲?
這里,以中(一)班的獅子為例。
獅子是什么樣子的?獅子在外形上有哪些特點?如何獅子?師幼著重討論了獅子的外形特征和動作造型。
“頭上有尖角”“嘴巴里有龍珠”“下巴有紅紅的毛”“外面有花紋”“身上有披風”……關于獅子的外形特征,幼兒議論紛紛。
在了解了獅子的外形特征后,幼兒嘗試用各種材料制作獅子:用紙箱、樹葉、白色黏土,分別做獅子的身體、眼睛和牙齒。幼兒的創意無限。
接著,教師針對獅子的動作造型,提出問題:“你們準備如何舞動獅子?”“讓它的脖子一會兒變長,一會兒變短。”“扭頭看后面。”“站著的時候,抖動身體”“從開始到結束一直跳,中間不停。”……幼兒的主意真多!
師幼共同討論了獅子的外形、顏色等特征,探討了舞獅的動作,體驗了舞獅的樂趣。教師大膽地把民間文藝表演引入幼兒的教育活動,通過師幼討論、創意制作、模仿表演等環節,使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對舞獅這一民間文藝有了初步了解,使其對舞獅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獲得了愉快的情緒體驗,激發幼兒對中國民間傳統文化的興趣,培養了幼兒的創造力、想象力,培養了同伴之間、親子之間的合作意識。
教師在前期梳理的基礎上,從幼兒的生活經驗出發,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或問題,以此為依據,選擇活動內容。同時,教師制定了活動目標及方案,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各班圍繞探究內容,豐富班級、幼兒園的環境,幼兒在集體活動、區域活動、游戲活動、親子活動、生活活動等方式中進行欣賞、操作、交流的一系列活動。
四月,是春暖花開的日子。我園邀請爸爸媽媽一起進入幼兒園,和幼兒一起參加“民俗親子運動會”。運動會開幕式豐富多彩。伴隨著好聽的民謠,家長和幼兒一起參加了跳皮筋、斗雞、滾鐵環、跳山羊、抬轎子、踢毽子、推小車等民間體育游戲。“爸爸,你抬轎子快點跑!”“媽媽,我要飛起來了!”“爸爸,加油!”……在“民俗親子運動會”活動開展前期,教師挖掘家長資源,借助家長力量,通過家園合力,使活動順利開展。家長踴躍參與活動:有的參加舞龍,有的參加打腰鼓,有的參與民俗游戲表演。在整個活動中,教師充分發揮教育作用,激發家長和幼兒對民間體育游戲的參與熱情,讓家長和幼兒一起感受傳統民俗文化的魅力。
我園開展的民俗主題活動是以民俗為依托,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借助環境、材料等多方面教育資源,師幼共同建構一系列圍繞主題的預設和生成活動。教師以特定的民俗為主題,開發出一系列主題活動。幼兒透過觀賞,觸碰,操作開啟主動學習的好奇心,積極去發現和探索知識的奧秘,參與到主題不斷生成的過程當中。同時,嘗試讓民俗文化融入幼兒園活動中,通過家合力,讓幼兒更好地感受民俗內容,傳承民俗文化。
教師發現,以“文化傳承”為目標的系列課程活動更好地提升了園本課程的理念,實現了對園本課程的深化、拓展,以及對園本課程的創新和突破,為幼兒園課程資源的探究和發展開辟了新的路徑,實現了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幼兒園課程的新發展。
在以上案例中,教師在深入了解民間體育游戲的基礎上,以實現文化傳承為目標,從幼兒的經驗出發,幼兒透過觀賞、觸碰、操作,積極參與民俗運動會。教師在了解民間體育游戲,關注民間體育游戲文化價值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獲取經驗的需要,讓幼兒獲得并拓展這些鮮活的經驗。
民俗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能豐富幼兒園民俗主題活動內容。然而,我園目前對幼兒園民俗資源的開發、探究主要集中在民間工藝的基礎上,探究內容較單一。因此,我園不斷探索,使民俗主題活動的內容更充實,緯度更多元,豐富了開發幼兒園主題活動的教育理論體系。民間體育游戲在中國歷史悠久,是我國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伴隨著每一代幼兒的童年,具有鮮明的中國民俗傳統體育特色。無需昂貴的資金和器材,對游戲場地沒有過高的要求,它所表現出來的趣味性、普及性、簡便性、健身性和娛樂性等特點,符合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三五成群的幼兒,玩得如此開心。
以上案例把民間體育游戲融入親子運動會中,帶給幼兒的不僅有體育運動,還有健康的性格力量,讓他們在體驗民間體育游戲樂趣的同時,健康成長。
以民俗為主題的大型親子類活動,不僅彌補了班級民俗主題活動的局限,還調動了家長參與幼兒園課程建設的積極性。本次民俗親子運動分成班級探究、親子現場兩個部分。
在活動過程中,教師嘗試充分調動家長資源,讓家長走進幼兒園,參與幼兒園課程建設。《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幼兒與成人之間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戲等,是其學習的重要途徑之一。”親子活動是以親緣關系為主要維系基礎,以幼兒與家長互動游戲為核心內容,全方位開發幼兒的多種能力,幫助幼兒初步完成自然人向社會人的過渡的一種活動。此次民俗運動會充滿童趣。家長和幼兒共同參與活動,在活動中了解了民俗體育游戲的項目及特色,激發了親子參與民俗體育游戲的興趣,感悟了發展與傳承民俗體育游戲的重要性。
教育是民俗傳承的重要途徑,幼兒教育作為教育的基礎部分,承擔了民俗傳承的責任和義務。我園將進一步探尋適合幼兒園的課程內容,在塑造幼兒的過程中,實現民俗文化傳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