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巧巧,王艷紅
(四川輕化工大學經濟學院,四川 自貢 643000)
新店鎮位于自貢市大安區東南部,與自貢市沿灘區仙市鎮高鐵自貢東站相鄰,下轄5 村1 社區。其中,貧困村3 個,土地面積22.9 km2,耕地面積1 450.07 hm2;總人口約2 萬人,農村人口約1.87 萬人,常住人口為10 564 人,外出務工9 436 人。
近年來,新店鎮先后被評為“自貢市三農工作先進鄉鎮”“自貢市維護社會穩定工作先進集體”“國家衛生鄉鎮”“大安區先進黨組織”“市級文明鎮”“自貢市鄉村振興先進鄉鎮”。
新店鎮村黨組織書記、主任、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三職“一肩挑”比例100%,村黨組織書記平均年齡為44 歲,大專以上學歷4 人,占比80%;優秀農民工村黨組織書記4 人,占比80%;村“兩委”實職干部26人,優秀農民工村干部7 人,村級后備力量9 人。
新店鎮為傳統農業鄉鎮,以糧食生產、柑橘種植、生豬和肉雞養殖為主,另有新店鎮獨具特色的手套加工業,形成了“兩紅兩白一肉雞”的主導產業。“兩紅”:種植柑橘200 hm2;種植高粱233.33 hm2。“兩白”:一是生豬養殖,共和村皓禾種豬場年出欄仔豬3 萬頭,高峰村禾稷旭茂公司年出欄育肥豬6 000 頭;二是手套加工業,年加工1 200 萬雙針織勞保手套。“一肉雞”:現有立華養雞棚69 條,年出欄186 萬羽。
新店鎮現有村級集體經濟組織8 個,其中,集體經濟聯合社5 個、集體資產經營管理公司3 個;村黨組織書記兼任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占比100%。2020 年,村集體經濟總收入為316.39 萬元,總凈收入42.95 萬元,主要有村工匠隊伍承攬小微工程收入、種養殖產業發展收入等。總收入5 萬~10 萬元的村兩個,占40%;收入50 萬元以上的村3 個,占60%。2020 年,自貢市大安區新店鎮農村集體經濟收入情況見表1,自貢市大安區新店鎮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產業情況見表2。

表1 2020 年自貢市大安區新店鎮農村集體經濟收入情況一覽表

表2 自貢市大安區新店鎮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產業情況一覽表
調研發現,當前新店鎮整鎮推進集體經濟工作有一定成效,但仍面臨一些問題。2021 年1~3 季度大安區新店鎮農村集體經濟總收入為164.76 萬元,占2021 年1~3 季度大安區農村集體經濟總收入的18.79%,經濟總量較2020 年同期下降38.4%。
一是缺乏專業管理人才,管理水平較低。目前,全鎮各村集體經濟管理主要依靠村兩委干部,但大部分村干部常規工作任務重、壓力大,在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工作中缺乏精力投入和專業的管理經驗。村干部缺乏經營能力和市場競爭意識,過多依賴于政府的指導和支持,導致集體經濟成立容易但后期管理較難。
二是經濟增收后勁不足,可持續性不強。新店鎮農村集體經濟收入大部分依靠財政轉移支付和補助收入以及爭取到的政策扶持資金。收入來源穩定性差、持續性不強,主要集中于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初期,在后期發展中如果失去了財政補貼,缺乏穩定的自身產品銷量收入,將呈現出“收入斷崖”,加之目前市場競爭壓力大,新店鎮的村集體經濟產業層次低,傳統農產品帶來的經濟效益不高。
三是集體經濟發展不平衡,差距逐漸增大。相較于非貧困村,貧困村獲得的政策支持更多、基礎設施更完善、農村集體資源更豐富、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更快。新店鎮3 個貧困村近年來依靠扶貧政策扶持,快速建立起集體經濟產業,實現每年有固定增收;非貧困村既無企業又無資產,獲得的扶貧支持力度小,村集體資源少,增收能力不強,集體經濟實力很弱。
遵循因村制宜、因地制宜原則,采取項目合作、工程建設、農旅融合、電商提質等多元模式,推動新店鎮集體經濟多元化、差異化發展。農村經濟要大發展,必須由“小而全”向專業化、特色化轉變[1]。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應深刻認識到農村經濟的發展情況,結合農村區域的戰略性實施原則,綜合考慮農村區域的地理條件、文化態勢以及交通情況等綜合因素,合理挑選發展項目,以宜工、宜農為主要原則,發展新店鎮集體經濟[2]。
3.1.1 項目合作型
加強與肉雞、生豬等當地龍頭企業的合作,規避傳統種養殖風險,確保集體經濟穩定收益。例如,新店鎮5 個村與江蘇立華3 500 萬羽肉雞養殖項目合作,發展標準化雞棚,實現集體經濟增收;龍晏村與青脆李項目合作,種植青脆李4 hm2,大力發展種植業;新建村與自貢天成畜禽養殖合作社合作,大力發展養殖業,做大跑山雞“初心”土雞蛋項目,打造自主品牌。
3.1.2 工程建設型
通過回引技術人才,發展壯大農村工匠隊伍。利用經濟聯合社承接當地山坪塘、廁所革命等政府小微型工程項目,聯農帶農實現集體經濟和農戶收入雙增長。加大對技術型人才的培養,承接更大范圍工程項目,解決工程項目來源不穩定問題,實現持續創收。
3.1.3 農旅融合型
鼓勵有自然條件的農村開展旅游觀光、采摘、“農家樂”等項目,提高田園綜合體標準,推動第一、第三產業農旅融合。例如,何院村在建設月亮湖的基礎上開發民宿、垂釣、采摘等休閑娛樂項目。村集體采取“固定分紅+利潤提成”模式提高村集體經濟收入。
3.1.4 電商平臺型
一是改變銷售渠道。采取“農戶+聯合社+互聯網”“農戶+聯合社+供銷社+互聯網”模式,拓展農產品銷售渠道,實現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能溯源、快速達”。加強與物流公司的合作,采取村聯合社在前端收集新店綠色生態農產品、城區客戶在網上下單、物流直接配送上門模式,實現助農增收、集體經濟創收。
二是注重品牌培育。積極打造集體經濟扶貧產品品牌,提升農產品價值,為城市客戶提供健康綠色產品。各村聯合社推廣銷售新店鎮綠色生態農產品,在推出“何院紅”柑橘品牌和“初新”生態蛋雞品牌基礎上,帶動生態綠色產品遠銷外地,打造新店鎮農業綠色品牌產業,提高群眾增收。
3.2.1 加強學習,提升集體經濟自身活力
加強對農村集體經濟相關政策、管理能力和先進經驗的學習,提高內在發展能力。注重人才培養,通過人才回引、成功人士返鄉、“帶頭人”“頭雁”等形式,加大對農村集體經濟的正面宣傳力度,為發展集體經濟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3.2.2 加強協調,探索新型發展合作模式
加強對經濟聯合社、村集體經營公司、專合社、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養和扶持。尋求企業和村集體聯合發展模式,探索“公司+合作社”的方式,多渠道選擇投入股份,將村集體資產、資源、資金按入股與非公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抱團發展。建立“公司+企業”“公司+合作社+農戶”等發展模式,建立經濟聯合體,發揮企業和村資源互補優勢,延長產業鏈,發展產業化經營,形成產供銷“一條龍”經營模式,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
3.2.3 加強扶持,促進集體經濟有效發展
政府在部分鄉鎮的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援助是地區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3]。發展集體經濟應注重與財政、農業、招商、商務等部門的溝通聯系,整合各級財政部門支農惠農資金,采取貼息、補助或獎勵的方式,重點支持發展集體經濟項目,為農村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充分利用好“中省集體經濟扶持村發展資金”“高標準農田項目”等,加強指導,因地制宜培育特色產業,實現“一村一品”,加快非貧困村形成有力的集體經濟。依托現有的“兩紅兩白一肉雞”產業,建立全鎮有機聯合的發展機制,推動新店鎮持續發展,確保集體經濟發展工作有序進行。
隨著鄉村振興的不斷深入貫徹,農村集體經濟迎來空前絕后的發展契機。為更好地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提升農民的經濟收入和生活幸福感,應準確把握鄉村振興發展戰略,順應時代發展趨勢,奮發圖強、篤定前行,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奮勇前進,切實推進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高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