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夢琪,陳麗賢
(鄭州財稅金融職業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8)
農業屬于我國經濟基礎,直接影響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水平。相較于其他產業,農業更為特殊,更容易被自然條件、相關政策制約,存在明顯弱質性[1]。農業的弱質性與重要性是雙重特性,突出了農村經濟發展的必要性與重要性。農村經濟發展必然離不開農村金融,這是經濟發展的基礎[2]。結合農村實際情況,構建相應的農村金融機構并讓農村金融機構充分發揮其作用,可以有效解決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也能保證農村經濟始終平穩順利地發展,持續提升農村居民經濟水平。農村金融屬于農村金融交易主體、金融監管、金融市場等組成的有機整體[3]。如何有效發展農村金融,一直都是我國政府、經濟學家的重點研究問題。隨著經濟水平的逐步提升,農村金融也受到了一定影響,農民的農村金融需求逐步多元化、層次化、高標準化。隨著城鎮化步伐的加快,交通便利性逐步提升,農村金融已經成為農村經濟發展中心。如何在現有農村金融狀態,促使其轉變為現代化金融體制,實現農村金融改革,為農民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支持,是目前必須解決的問題。
想要從農村金融需求角度分析農村金融現狀,進行農村金融改革,首先要明確農村金融需求的主體。
從我國落實家庭聯產承包制后,國民恢復了傳統小農生產模式,生產隊被解散,農戶從事農業活動多以家庭為單位,為自己、為家庭農作,所以農戶農作積極性顯著提升[4]。農戶也取代了生產隊成為農村經濟新的經營單位、資金需求主體、資金投入主體。但是受到生產經營內容、實際收入水平、生產經營規模等多方面的影響,農戶產生了不同的農村金融需求。以低收入農戶為例,這一類農戶的實際收入較少,但必要的消費性支出并不少,且農業活動期間需求的物資不能少,所以實際消費并不小[5]。但因為農戶農作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光靠積蓄并不能滿足農業活動與日常消費需求,所以具有較強的信貸需求,但是貸款風險較大。若發生不可控農作物災害或受自然天氣影響,無法保證農作物收成,農戶經濟收入難以保障。既往調查報告顯示,一共調查417 戶農戶,其中258 戶農戶有信貸需求,其中141 戶農戶有生活性貸款需求,但是能夠成功獲得貸款的農戶僅有31 戶,貸款成功率非常低。以中等收入農戶為例,這一類農戶的資金支出主要是種植農作物,所以需要獲取簡單再生產的小額、短期、季節性借款,借款額度多不超過2 萬元,農村信用社小額信用貸款多會滿足農戶的需求。以高收入農戶為例,這一類農戶的農業生產規模較大,以個體工商戶與養殖大戶為主,其生產經營活動直接面對市場,所以投資性借貸數額較大、借貸需求比較強烈,但是其抵押物往往不能滿足借貸需求,從我國正規農村金融機構中獲取的貸款數量較少。有調查指出,一共抽樣調查100 戶農戶,其中40%的高收入農戶借貸額度是2 萬~10 萬元,但是農戶的土地使用權并不能充當銀行有效抵押物品,所以大部分農戶不愿意幫助他人提供相應的聯保貸款擔保,所以這一類農村金融需求的滿足度比較低,具有較大的供需缺口。
為了更好地發展農村經濟,我國政府鼓勵農村開辦自己的企業,為農村企業提供了較多的政策支持,鼓勵農村企業繼續發展,利用農村企業不斷提升農村經濟水平,促使農村金融發展[6]。從實際調查可發現,在農村企業中以資源型中小企業為主,這一類企業多為鄉鎮企業、個體私營企業,所以其金融需求具有顯著差異。正常情況下,農村企業多立足于所處農村的資源,多數是在鄉鎮政府幫扶投資下建設、發展,并結合當地農產品特色,不斷生產可面向經濟市場的資源型產品,比如各種農村特色食品等。
農村企業成立后便一直處于完全競爭狀態,市場競爭十分激烈。但是,市場供需往往具有較大的變化,不確定性較強,信息大多不對稱,農村企業應用的生產技術較少,所以企業具有較大的生產經營風險,缺乏相應的承貸能力,所以正規農村金融機構在發放貸款時十分謹慎,貸款發放率一直不高,且近年來部分農村金融機構的農村企業貸款發放率持續下降,難以和國民經濟發展維持平衡。
有調查指出,廣元市鄉鎮企業增加值每年增長幅度6.2%,但是銀行貸款余額逐步減少。當地龍頭企業多應用“龍頭企業+農戶+基地”的模式起到產業連帶效應,逐步提高農民經濟收益,該模式一度成為我國農業的產業化主要發展模式。但相較于其他小企業,龍頭企業多伴有制度健全、資金實力雄厚與承貸能力強等多種特點,在當地作出的貢獻更多,商業金融機構往往會滿足這一類企業的抵押貸款自基金需求與商業信用貸款需求。
金融機構經營的主要目的在于獲取利益,農村金融需求存在普惠性和金融機構的安全性、持續性、營利性等多種原則沖突,最終導致金融機構雖然按照國家政策,在相應鄉村地區創辦鄉村金融機構,但是鄉村振興扶持金融積極性始終不高[7]。
從實際調查發現,我國滿足農村供給的金融機構以信用合作社、村鎮銀行及非正規金融機構為主。受到國家政策扶持的銀行、部分大型國有銀行以及股份制商業銀行開始成立相應的普惠金融部門,創建相應的“三農”金融服務部門,主要為“三農”和小微企業提供服務。但是隨著我國改革的不斷深化,金融機構的農村覆蓋率日益增加,農村金融的供給不平衡現象越來越嚴重,其主要表現為金融供給總量不足、過剩同時存在、政策協同作用始終無法充分發揮。有調查數據指出,截至2018 年,我國各個農村地區基本均有銀行網點覆蓋,整體覆蓋率達96%,覆蓋規模相對充足,結構層次較廣泛。但是這種銀行網點覆蓋規模在各個地區的實際表現存在明顯差異,尤其是農村金融機構的網點分布情況,其主要特點是空間集聚效應。
在經濟發達地區,農村金融機構數量較多,銀行機構的覆蓋率較豐富。經濟不發達甚至是經濟貧乏的地區農村金融機構數量較少且覆蓋率單一,銀行各網點的相隔距離較大,銀行種類相對較少。當地政府對農村金融的重視程度也決定著農村金融機構的實際數量。部分地區政府十分重視農村經濟的發展,給各個金融機構安排了相應的“三農”金融服務項目,金融機構有了分工后必須按照政府意見執行。若政府安排工作人員監督,主動和金融機構合作,政府和金融機構的協同性較好,可充分發揮相應幫扶政策,讓更多“三農”金融政策落實,有效幫助農村客戶。但是即便在這種情況下,金融機構依然更愿意選擇規模較大、抵押物品較多的農村經營主體作為主要服務對象,個體化或小規模農戶基本已經被擠出了金融服務范圍內,所以農村金融市場主體的資源配置工作并不平衡,還需進一步改進。
受到商業銀行傳統經營模式、交替成本約束等影響,金融機構的服務對象多為高凈值客戶及大中型企業,金融機構的人員配備、風險控制體系、技術支撐及業務流程等均圍繞著各類高凈值客戶[8]。但是從實際調查結果發現,多數“三農”客戶并不滿足高凈值客戶的特點,這些服務體系和客戶屬性不匹配。在農村金融發展過程中,各個商業銀行雖然積極響應政府號召,積極在相應農村設置金融機構,創建“三農”信貸業務,結合該業務活動制訂了相應的管理體系,為農戶提供了一些具有區域特色的信貸產品,但是這些金融產品主要提供給有一定經營規模的農戶。部分農戶的經營規模較小,實際農村金融需求屬于小額信貸供給,所以金融機構對這一業務并不重視。
金融機構的風險控制體系多和小規模農戶存在沖突,很多小規模農戶并不能從金融機構中獲得相應的貸款,也達不到銀行的授信門檻,極易被金融機構拒絕。小規模農戶被金融機構拒絕的原因較多,其中征信信息不完整、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相對落后、征信系統的覆蓋面較窄、農業經營主體的信用狀況屬于盲區等,均會導致小規模農戶無法成為金融機構客戶的主要原因。
金融機構多為商業銀行,需要對小規模農戶的個人貸款授信、信用評級與利率定價,這些權限屬于各個不同部門,對小額信貸客戶的風險管理不利,還會延長貸款的審批時間與發放時間,無法及時滿足小規模農戶的實際需求,甚至會導致小規模農戶無法正常開展工作,農村金融機構的傳統供給模式和“三農”客戶存在明顯的不匹配現象。
單純通過市場無法有效解決鄉村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融資困難問題。所以,國家政府與地方政府必須積極強化政策引導工作,不斷推動農村金融發展,促使農村自上而下變革,最大程度上提高農村金融變革效果。政府實際金融改革調控時,還需充分明確各個地區的農村經濟發展差異性,積極推動地方政府的政策能動性,積極調控農村金融改革。
支農政策執行與金融機構營利性追求中并未存在天然沖突,這是一種后天形成的沖突。在這種情況下,金融機構可提高其風險管理水平,不斷強化其數據應用能力和金融服務技術,從而降低交易成本、改善金融供給的實際配置效率,同時實現支農政策目標和金融機構盈利目標。從現有制度分析,金融機構要想持續支持當地農村經濟建設且避免承擔過高風險很難。但是農村金融機構多存在國資背景,所以必須主動承擔相應的國有企業社會責任,改善其對金融體系、農村經濟發展的認知,充分明確農村金融機構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協同關系,充分認識到農村金融機構可幫扶當地農村經濟發展,提升農村整體經濟水平。
農村經濟發展的好壞直接決定著農村金融機構的實際經營狀態,直接決定著金融機構的業務數量與盈利情況。只有站在宏觀角度上分析,明確金融機構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相關性,真正為農村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支持,才能更好地進行農村金融改革。在農村金融改革期間,短時間內金融機構會有一些金融風險存在,但是在農村經濟均衡發展后,這些短期風險會在長期內獲得有效補償。
與此同時,想要促使農村金融進行有效改革,還需督促農村各個金融機構發揮其優勢與特點,避免同質化競爭,維持市場穩定性。比如國有銀行具有雄厚的資金,可充分發揮引領作用。政策性銀行資金較少,則需國家出臺相關政策,積極扶持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中長期資金這一薄弱環節。
農村經濟具有一定特殊性,所以其實際發展模式和傳統金融有鮮明差異。在農村金融實際發展過程中,必須重視農村金融的供給創新,如利用創新性融資模式不斷開拓農村金融需求。從我國發展戰略與發展現狀看出,農村振興的主色調是綠色,農業是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基礎與關鍵,更是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金融機構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在創新金融產品與金融業務時,將綠色金融有效融入金融產品中,制訂相應的綠色信貸業務,將更多資金資源投入到綠色產業與循環經濟中,形成農村金融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針對農村綠色產業項目,金融機構應適當擴大授信額度,落實優惠利率,主動為綠色產業提供相應的財務咨詢活動,并積極在當地推廣宣傳。金融機構還可結合綠色產業,輔助其發行相應的綠色證券,為“三農”客戶提供相應的綠色金融服務,讓更多“三農”客戶獲得更多低成本融資服務,促使當地農村綠色產業進一步發展。
隨著農村產業的逐步升級,金融服務也需改革。在“三農”全面發展的基礎上,金融機構必須提供相應的綜合性服務,不斷縮短貸款審批時間,逐步優化增值金融體系,合理劃分金融資源。比如明確金融資源中哪些用于支持幫扶當地龍頭企業與大規模企業,哪些金融資源用于幫扶小規模農戶。
我國農村經濟發展速度和農村金融供給存在密切關系,應明確農村金融主體,積極分析相應主體的農村金融需求,明確農村金融改革中存在的問題,積極制訂有效方案解決相關問題,促進農村金融改革,提升農村經濟發展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