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欽德 羅麗莎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青少年接觸越來越多的電子屏幕,對青少年的視力造成較大損傷,導致青少年近視人群逐漸增加,不少青少年因為近視而不能學習喜歡的專業、不能參加喜歡的工作[1]。雖然在臨床當中存在近視手術,但是并不適用于青少年。因此,本研究對近視青少年患者應用角膜塑形鏡的臨床療效進行觀察,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1 月~2020 年10 月本院收治的76 例(148 眼)近視青少年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塑形組和框架組,各38 例(74 眼)。塑形組中男22 例(44 眼),女16 例(30 眼);年齡8~18 歲,平均年齡(13.62±1.88)歲;等效球鏡度-7.0~-1.0 D,平均等效球鏡度(-4.51±1.17)D。框架組中男21 例(41 眼),女17 例(33 眼);年齡9~18 歲,平均年齡(13.79±1.74)歲;等效球鏡度-6.9~-1.0 D,平均等效球鏡度(-4.48±1.16)D。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效球鏡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上報給倫理委員會通過審核,患者及家屬對研究了解后自愿參與。
1.2納入標準 ①經過視力、驗光檢查確診為近視;②近視<-5.00 D;③散光<-1.5 D;④角膜水平曲率42.00~46.00 D;⑤依從性良好。
1.3排除標準 ①臨床資料不完整;②假性近視;③合并身心障礙、精神異常。
1.4方法
1.4.1驗配前檢查 兩組患者均在佩戴前進行相關檢查,主要檢查患者裸眼視力、散瞳驗光、屈光度、眼軸檢查、矯正視力,應用裂隙燈顯微鏡檢查眼位、眼底、眼壓、角膜曲率、角膜地形圖、角膜厚度以及表面淚膜的形態、穩定性、淚液變化等。對檢查結果進行詳細、完整記錄,方便隨訪和觀察。
1.4.2框架組 框架組應用框架眼鏡治療,使用綜合驗光儀,對患者近視度數進行測量,根據患者瞳距選擇試戴鏡架,根據檢查視力選擇相應度數鏡片插入鏡架,試戴30 min,若未出現不適則可選擇此矯正度數。根據患者喜好選擇合適鏡架,根據患者視力和需要選擇合適鏡片,制造完成后對眼鏡進行核驗,讓患者試戴30 min,若無不適則治療完成。叮囑患者1 個月、6 個月、1 年進行復查,檢查患者眼鏡、視力情況。
1.4.3塑形組 塑形組應用角膜塑形鏡治療,選擇Boston XO 夜戴型角膜塑形鏡,透氧系數100、直徑10~11.6 into、光學中心厚度0.22 mm。根據檢查結果為患者選擇適宜的試戴鏡片,試戴2 h,若患者矯正視力正常且無不適情況,則使用熒光素染色,應用裂隙燈濾光彌散式投照法予以評估,依據試戴結果選擇最佳標準進行鏡片的定制。告知患者佩戴、取下、護理鏡片的方式,佩戴過程中注意事項等,叮囑患者睡前佩戴8~10 h,早晨取下并使用護理液進行清洗,浸泡在填充干凈護理液的鏡盒中。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佩戴框架眼鏡矯正視力。叮囑患者1 個月、6 個月、1 年進行復查,觀察患者視力、角膜、鏡片情況。
1.5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不同時間(治療前和治療1 個月、6 個月、1 年)的視力、屈光度、眼軸長度、角膜前表面曲率(水平向、垂直向)及并發癥(角膜點染、角膜感染、視覺異常)發生情況。
1.6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不同時間視力、屈光度、眼軸長度對比治療前及治療1 個月,兩組患者視力、屈光度、眼軸長度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6 個月、1 年,塑形組視力高于框架組,屈光度低于框架組,眼軸長度長于框架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視力、屈光度、眼軸長度對比()

表1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視力、屈光度、眼軸長度對比()
注:與框架組對比,aP<0.05
2.2兩組患者不同時間角膜曲率對比 治療前及治療1 個月,兩組患者的角膜前表面水平向曲率與垂直向曲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6 個月、1 年,塑形組患者的角膜前表面水平向曲率與垂直向曲率均低于框架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角膜曲率對比(,D)

表2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角膜曲率對比(,D)
注:與框架組對比,aP<0.05
2.3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塑形組發生角膜點染、角膜感染、視覺異常各1 眼,并發癥發生率為4.05%(3/74);框架組僅發生視覺異常1 眼,并發癥發生率為1.35%(1/74);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028,P=0.311>0.05)。
隨著青少年近視問題逐漸嚴峻,預防近視,保護視力,保證青少年健康成長已經成為的全球性的醫學和社會問題。近年來青少年近視患者逐漸增加,若患者在近視初期不加以控制,便可能發展為≥600 D 的高度近視,導致患者眼部組織出現異常,容易誘發多種并發癥發生,甚至有致盲的風險,因此及早治療青少年近視對患者及社會均具有重要意義[2-4]。目前常用的矯正青少年視力方法為佩戴框架眼鏡,但是這僅能延緩青少年近視的進展,對近視的治療效果不甚明顯。角膜塑形鏡是一種新型治療近視技術,通過鏡片當中不同的弧度,從而起到對角膜塑形的作用,在睡眠時佩戴可以逐漸改善角膜的弧度,改善角膜的變焦性質,從而起到有效矯正視力的作用[5-7]。除此之外,該鏡片不但可以對角膜形成一種可逆性塑形,讓患者的視力逐步恢復到正常水平,同時還能延緩眼軸的延長,控制近視的加深,從而進一步達到治療近視的目的。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6 個月、1 年,塑形組視力高于框架組,屈光度低于框架組,眼軸長度長于框架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6 個月、1 年,塑形組患者的角膜前表面水平向曲率與垂直向曲率均低于框架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該方式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角膜塑形鏡對青少年近視具有較好的控制效果,患者可酌情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