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寧
產后出血是指產婦分娩后24 h 內出血量≥500 ml的一種常見產后并發癥[1]。產后出血可引發產婦出現失血性休克,甚至死亡。因此,臨床對于該病治療極為重視。研究顯示,產后出血與產婦合并妊娠并發癥、產時機械性損傷及產后子宮收縮乏力等因素密切相關[2]。因此,在產婦生產過程中常采取針對性干預措施,降低產后出血發生幾率。目前,縮宮素是預防產后出血的常見藥物,通過促進宮縮減少產后出血量,但該藥代謝周期快,需要反復用藥,且對于部分重癥產后出血產婦效果并不理想。卡前列甲酯是近年來一種常用的產后出血止血藥物,具有治療效果好、用藥方便等優勢。本次研究對本院收治的部分產后出血產婦應用縮宮素聯合卡前列甲酯治療,臨床效果滿意,現將具體內容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本院2019 年8 月~2020 年7 月收治的84 例單胎分娩產婦臨床資料,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每組42 例。觀察組:年齡20~40 歲,平均年齡(27.61±4.21)歲;孕周38~41 周,平均孕周(39.72±0.65)周;產婦類型:經產婦20 例,初產婦22 例;分娩方式:剖宮產15 例,陰道分娩27 例。對照組:年齡21~38 歲,平均年齡(28.06±5.01)歲;孕周38~41 周,平均孕周(39.82±0.70)周;產婦類型:經產婦18 例,初產婦24 例;分娩方式:剖宮產14 例,陰道分娩28 例。兩組產婦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產婦均為單胎妊娠,生命體征穩定;產婦及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多胎妊娠;合并其他嚴重器官或系統病變者;肝腎功能異常者、心肺功能不全者;軟產道損傷或凝血功能障礙者;對本研究藥物不耐受或過敏者。
1.3方法
1.3.1對照組 產婦在胎兒娩出后常規在其合谷穴注射縮宮素(馬鞍山豐原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4020474,規格:1 ml∶10 U)10~20 U,經產婦為20 U,初產婦為10 U。
1.3.2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卡前列甲酯(東北制藥集團沈陽第一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800007,規格:0.5 mg)治療,胎兒娩出后,直腸給藥1 mg。治療過程中,需密切觀察產婦分娩后生命體征及病情變化、出血量情況。
1.4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產婦產后出血量,產后出血量評估方法為胎兒娩出、羊水流盡后,將彎盤放置于產婦臀下,收集會陰部留下的血液,收集的血液放置于帶刻度的玻璃瓶中,測量出血量。在產婦臀部鋪設無菌產墊,于分娩后2、24 h 進行稱重,測量產后出血量。計算公式為:產后出血量=玻璃瓶中血量+(使用后的產墊重量-使用前的產墊重量)/1.05 g。②比較兩組產婦第三產程時間。③比較兩組產婦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主要包括惡心嘔吐、腹瀉、面色潮紅等。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產婦第三產程時間對比 觀察組產婦第三產程時間為(6.38±1.35)min,短于對照組的(9.68±1.68)min,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9.923,P=0.000<0.05)。
2.2兩組產婦產后出血量對比 觀察組產婦產后2 h出血量為(156.84±23.65)ml、產后24 h 出血量為(389.59±32.01)ml,均少于對照組的(196.25±25.11)、(458.48±50.12)m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7.404、7.507,P=0.000、0.000<0.05)。
2.3兩組產婦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產婦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1.9%(5/42),其中發生惡心嘔吐1 例,腹瀉2 例,面色潮紅2 例;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9.5%(4/42),其中發生惡心嘔吐2 例,腹瀉2 例。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24,P=0.724>0.05)。
產后出血是常見的產后并發癥,也是導致產婦產后死亡的重要原因[3]。造成產后出血的原因較多,其中子宮收縮乏力為最常見因素。正常情況下,產婦娩出胎兒后子宮肌收縮,可以壓迫肌束間血管,起到止血作用[4]。但由于多種因素影響(如體力消耗過大、精神緊張、子宮畸形、鎮靜劑或子宮收縮劑應用不合理等)可引發宮縮乏力,臨床治療子宮收縮乏力導致的產后出血產婦一般采用縮宮素治療,可達到一定的降低產后出血效果[5]。但縮宮素經合谷穴注射后半衰期較短(約3~4 min)[6],在機體內代謝較快。且經注射進入血液后,藥物很快被血漿中的縮宮素酶滅活,因而用藥效果欠佳,治療中需要反復注射以保證促宮縮效果。縮宮素治療采取注射給藥方式只能夠對子宮上段收縮發揮作用,在受體位點飽和后促宮縮作用會明顯減弱。
卡前列甲酯屬于一種前列腺藥物[7],是前列腺素PGF2a衍生物,具有較強的促宮縮作用。藥物進入人體后,可充分發揮促子宮平滑肌強直性收縮作用,對子宮肌層血管產生壓迫,因而可促使管腔內的血竇及血管有效閉合,發揮較好的止血效果。從藥物半衰期上看,卡前列甲酯應用后半衰期較長,長達30 min~6 h[8],因而可快速并持續的發揮促子宮收縮作用,與縮宮素同時應用,可有效彌補縮宮素半衰期短、持續時間短的缺點。卡前列甲酯的給藥方式包括舌下含服、陰道給藥及直腸給藥等方式,一般直腸給藥是常用治療方式,經直腸給藥,產婦不僅更容易接受,栓劑進入人體后也可準確的到達病灶位置,經人體吸收后可快速發揮促子宮收縮的作用。研究顯示,經直腸給藥的促子宮收縮作用可長達2~3 h,且用藥后6~9 h 可隨尿液排出[9],對產婦肝腎功能的影響比較小,因而用藥安全性更高。且相關研究顯示,卡前列甲酯治療產后出血對產婦的血壓及心率的影響均比較小[10],因而在妊娠高血壓等合并妊娠并發癥產婦中也具有較高的用藥安全性。
本次研究,胎兒娩出后,對照組應用縮宮素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卡前列甲酯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產婦第三產程時間為(6.38±1.35)min,短于對照組的(9.68±1.68)min,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產婦產后2 h 出血量為(156.84±23.65)ml、產后24 h 出血量為(389.59±32.01)ml,均少于對照組的(196.25±25.11)、(458.48±50.12)m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提示,縮宮素聯合卡前列甲酯可有效縮短產婦第三產程時間,且術后2、24 h 的止血效果明顯。分析原因,一方面,卡前列甲酯可發揮刺激子宮平滑肌收縮作用,實現軟化宮頸及擴張宮頸的效果,促進子宮血管及血竇閉合;另一方面,卡前列甲酯栓劑為直腸給藥,可直達病灶,具有起效快且促宮縮時間長等優勢。對用藥安全性進行分析,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提示,聯合用藥引發的不良反應未比單獨縮宮素用藥比例增加,因而可見,卡前列甲酯在產后出血中應用的安全性較高。分析原因,因為卡前列甲酯采用直腸給藥,經尿液排出,因而對其肝腎功能影響較小。部分產婦可引發消化道不適,出現腹瀉等不良反應,可以在用藥前或用藥過程中給予止瀉、止吐藥物治療。治療中還會出現面色潮紅等不良反應,但很快會消失,因而用藥安全性高。
綜上所述,卡前列甲酯在產后出血防治中起效快,作用時間長,止血效果好,且對產婦肝腎功能影響小,用藥安全性高,應用效果顯著,具有較高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