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磊
在個體生長和發育時,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例如作息規律、飲食習慣、運動量等,這就導致機體存在一定的差異。骨性Ⅱ類下頜骨后縮是臨床多發的一種牙頜面部畸形,其是一種骨骼與牙弓在各個方向關系不協調的一種現象,與個體的呼吸習慣、先天發育和遺傳因素存在聯系[1]。一般來說,這種疾病多發于青春期,以恒牙初期為主。這主要是因為在個體生長時,下頜平面角會不斷的增大,導致頦舌肌下移,形成舌根后咽腔直徑、口咽腔直徑、下咽腔直徑、鼻咽腔直徑縮小,也就是上氣道狹窄,影響個體的呼吸功能,同時,也會導致其睡眠質量下降。隨著病程延長,其還可能會導致阻塞性呼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出現,危及患者的生命。尤其是青春期的個體,其本身處于發育階段,如果沒有及時對下頜后縮進行改善,而上頜不斷生長,就可能會導致口腔功能障礙,美觀度缺失,影響其生理和心理健康。在醫療技術不斷優化的今天,人們對于這類疾病的治療重視度提高,主要是通過調節下頜位置、改善上氣道、舌部以及軟腭之間的關系來進行治療。在以往治療中,多采取手術來直接糾正下頜的移位狀況,忽略了青春期患者的成長性質,這就使得其復發的可能性提高。在近幾年來,對青春期骨性Ⅱ類下頜后縮患者以功能矯治器進行干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本次研究中,以本院收治的54 例青春期骨性Ⅱ類下頜后縮患者為研究對象,就實施功能矯治器治療前后的骨性指標和上氣道指標進行比較,分析其療效。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9 年1 月~2020 年2 月收治的54 例青春期骨性Ⅱ類下頜后縮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8 例,女26 例;年齡10~13 歲,平均年齡(12.02±0.72)歲。
1.2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納入標準 ①患者頸椎成熟分期為Ⅱ期或者Ⅲ期[2];②在影像學檢查中,確定前牙覆蓋>5 mm,牙尖與磨牙為遠中關系,且ANB 角>4.7°,符合骨性Ⅱ類下頜骨后縮的診斷標準,且患者年齡10~13 歲,處于青春期[3];③患者以及家屬對研究知情,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1.2.2排除標準 ①患者存在正畸史;②患者存在嚴重的頜下關節病變或者惡性腫瘤;③患者存在其他嚴重的器質性缺損,無手術指征;④患者為單側踝突肥大;⑤患者存在精神疾病或者溝通能力存在缺失,無法保證有效溝通;⑥在研究過程中失去聯系。
1.3方法 患者入院后,及時對其進行口腔頜面全景X 射線機掃描,觀察其下頜的具體狀況,并擬定治療方案。患者均給予肌功能矯治器對下頜生長方向進行矯正。通常,患者需要佩戴6~12 個月來完成治療,平均矯正時間為9 個月左右。在矯正達到如下幾項標準后,可認定為有效:①下頜相較于治療前,顯著向前移位;②第一磨牙與牙尖達到中性關系;③開口幅度正常化,下頜關節不會感受到疼痛等現象;④前牙覆蓋減少到3 mm。在治療期間,如果效果不明顯,可加用頭帽牽引裝置[杭州西湖生物材料有限公司,浙食藥監械(準)字2014 第2630447 號],其具有抑制上頜骨生長的效果,從而使得上下頜生長速度保持一致。
1.4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治療前后患者的骨性指標以及上氣道指標,分析矯正后患者滿意度。在治療前和治療完成后,需要以口腔頜面全景X 射線機對患者進行頭顱定位側位X 線片檢查,將眼眶、耳部平面作為基準,并且進行平面圖象重建。在重建完成后,需要進行頭影描繪。在確定描繪圖象準確后,需要對其骨性指標和上氣道指標進行測量。
1.4.1骨性指標[4]①SNB 角:下齒槽座點、鼻根點、蝶鞍中心三點構成角;②FMA 角:眼耳平面與下頜面交角;③SNA 角:上齒槽座點、蝶鞍中心與鼻根點構成的夾角;④ANB 角:上齒槽座點、下齒槽座點以及鼻根點構成的夾角;⑤APDI 值:面平面與眼耳平面夾角±上下齒槽座點平面與面平面夾角±腭平面與眼耳平面夾角;⑥OJ 值:上、下頜前牙間的水平距離。
1.4.2上氣道指標[5]包含舌根后咽腔直徑、口咽腔直徑。
1.4.3滿意度 采用院內自制調研表評估患者對矯治結果的滿意度,可從口腔美觀功能和咀嚼功能等方面進行,總分100 分,分值>60 分為滿意,反之,則為不滿意。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骨性指標 治療后,患者SNB 角、FMA 角、APDI 值較治療前增大,ANB 角、OJ 值均較治療前減小,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治療前后SNA 角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54 例患者治療前后骨性指標比較()

表1 54 例患者治療前后骨性指標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
2.2上氣道指標 治療后,男、女患者舌根后咽腔直徑、口咽腔直徑均較治療前增大,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患者治療前后上氣道指標比較(,mm)

表2 患者治療前后上氣道指標比較(,mm)
注:與同性別治療前比較,aP<0.05
2.3滿意度 54 例患者對矯正結果滿意52 例,不滿意2 例,滿意度為96.30%(52/54)。
3.1青春期骨性Ⅱ類下頜后縮的形成和影響 在諸多研究中,都已經論證了顱頜面生長發育對于呼吸功能、吞咽功能以及咀嚼功能的影響。也就是說,在個體生長和發育的過程中,如果出現了顱頜面結構異常,就可能會對口腔結構和呼吸系統造成限制,從而影響個體的健康。青春期骨性Ⅱ類下頜后縮作為臨床常見的一種青少年顱頜面發育疾病,其多是因個體下頜發育速度緩慢,且不斷后縮所致[6]。在發生后,會使得舌骨以及軟腭向后偏移,自然舌根以及軟腭尖后間隙會縮短,從而使得口咽段會變得狹窄,頦舌肌相對松弛,導致舌骨周圍筋膜組織和肌群的附著力下降,上氣道狹窄,輕者影響患者的健康,重者危及其生命[7]。多數患者在發生后并不知情,隨著時間的推移,下頜移位幅度加大,在睡眠狀態下,上氣道會反復塌陷,開口呼吸就會形成習慣,從而誘發各種鼻咽部疾病,例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發紺、吸氣性呼吸困難等[8]。這類疾病對于個體的生命威脅極大,必須要及時進行治療。
3.2功能矯治器的優勢 在青春期骨性Ⅱ類下頜后縮影響嚴重的狀況下,臨床對其治療研究力度加強,一些新型治療方案出現。從疾病發生機制來看,其存在一定的骨改建效應。因此,在治療時,可通過改建效應的調整來達到治療效果。功能矯治器作為近幾年來臨床常用于該種疾病治療的一種設備,其具有操作簡單、佩戴舒適、清洗便捷等一系列優勢[9]。在使用的過程中,矯治器能夠對下頜骨以及顱面的生長進行調整,使之速度加快,盡可能使得上下頜的生長趨勢一致[10]。然后,對上下頜基骨間的前后向關系進行調整,引導面部的軟組織改建,恢復正常的肌肉狀態與聯系,以改善個體的側面容貌[11,12]。
3.3研究分析 在本次研究中,54 例青春期骨性Ⅱ類下頜后縮患者運用功能矯治器治療后,其在骨性指標和上氣道指標上均有所改善。其中,氣道作為顱頜面最為重要的生理結構,其也是維持正常生命的腔隙。因此,在治療時,必須要加強對其的重視度,如果存在上氣道狹窄未能改善或者加重的現象,必須要及時分析原因,采取其他的干預措施。
綜上所述,采用功能矯治器治療青春期骨性Ⅱ類下頜后縮患者,能夠及時改善其骨性不調的現象,恢復下頜生長發育,緩解舌根后咽腔與口咽腔狹窄的狀況,進而達到改善口頜系統整體功能的目的,且患者較滿意,具有較高的使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