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應華 麥志周 鐘可文 盧麗君
肝臟是人體的重要器官,在正常生命活動中起到合成、代謝、分泌、解毒以及免疫防御、生物轉化等重要功能。當前肝臟疾病頻發,其中肝衰竭是常見的疾病種類之一,肝衰竭是因為藥物、酒精、病毒感染、肝毒性物質等多種因素所引起的嚴重肝臟損害,出現肝衰竭之后,患者排泄、合成以及轉化等功能會出現嚴重障礙以及失代償,同時出現肝性腦病、黃疸、腹水、凝血功能的異常、肝腎綜合征等一些列復雜癥狀[1]。該疾病起病急、兇險、治療難度很高,治療預后較差,因此在肝衰竭疾病的診斷中,應遵循早診斷、早治療的原則,盡早緩解疾病,避免疾病進一步發展[2]。當前對肝功能的診斷主要通過結合患者的臨床表現、凝血功能檢查、病史等進行科學的分類及分型,但是該方法需要進行肝臟穿刺手術,患者承擔一定的風險,并為患者帶來較大的痛苦,血清免疫球蛋白檢測診斷逐漸受到重視[3]。本文就血清免疫球蛋白檢測診斷肝衰竭的價值進行分析,研究內容如下。
1.1一般資料 納入2019 年6 月~2020 年6 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肝衰竭患者80 例作為實驗組,同時另外選取同期在本院接受體檢的正常體檢者80 例作為對照組。實驗組男49 例,女31 例;年齡35~78 歲,平均年齡(56.2±9.5)歲。對照組男45 例,女35 例;年齡32~75 歲,平均年齡(57.1±9.6)歲。兩組研究對象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研究對象知悉并同意本次實驗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設備選擇西門子BN-Ⅱ型全自動蛋白分析儀進行檢測,試劑盒選擇羅氏公司的試劑,在診斷開始之前對受檢者展開健康知識教育,向受檢者介紹該診斷的優勢,對于疾病診斷的重要意義,同時告知受檢者診斷的相關注意事項,提升受檢者的健康知識儲備以及配合能力。所有受檢者均在清晨采集空腹靜脈血3 ml,在無菌操作下采集后放置在生化抗凝管當中,隨后對采集到的靜脈血進行有效離心后分離血清,在-20℃條件下進行檢驗,按照操作說明書進行檢測分析,應用免疫比濁法對血清免疫球蛋白進行檢驗。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研究對象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指標水平,包括IgA、IgG、IgM。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患者的IgA、IgG、IgM 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研究對象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指標水平比較(,g/L)

表1 兩組研究對象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指標水平比較(,g/L)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目前在我國,引起肝衰竭的主要病因仍然是肝炎病毒(主要是乙型肝炎病毒,占80%~85%),其次是藥物或肝毒性物質(如酒精、化學制劑等);而在歐美國家,藥物是引起急性、亞急性肝衰竭的主要原因,酒精則常導致慢性肝衰竭[4]。另外妊娠急性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病、寄生蟲感染等也可導致肝衰竭的發生。目前我國最常見的導致肝衰竭的發病機制有兩點:①肝細胞出現了直接的損傷,包括病毒和藥物;②免疫機制問題,包括內毒素、細胞因子等免疫損傷[5]。按照肝衰竭的病情發展,臨床將肝衰竭分為四類,包括慢性肝衰竭、急性肝衰竭、慢加急性肝衰竭以及亞急性肝衰竭,每一類癥狀的嚴重程度以及病情進展速度都存在一定的差異,對患者造成的傷害也存在一定的差異[6]。
疾病發作之后會出現十分明顯的癥狀,因此結合臨床癥狀成為診斷肝衰竭疾病的重要標準。而在肝衰竭的臨床實驗室指標診斷中,血清總蛋白素、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動度是最為主要的三個診斷參考指標,三個指標中,當血清總膽紅素超過正常指標的10 倍、白蛋白<32 g/L,凝血酶原活動度<40%可視為實驗室敏感指標[7,8]。在免疫球蛋白的診斷分析中,主要依據是因為免疫球蛋白是在體液當中合成的,與抗體同存在于血清當中,免疫球蛋白根據重鏈的不同被分為IgA、IgG、IgM、免疫球蛋白D(IgD)以及免疫球蛋白E(IgE)五大類。當患者出現肝衰竭后,免疫球蛋白水平就會發生改變,并且隨著疾病的不斷發展,免疫球蛋白的水平會呈現上升的趨勢,因此免疫球蛋白的水平對于肝衰竭病情與實驗室三項診斷參考指標有著同樣重要的參考意義[9,10]。
縱觀各國的乙型肝炎發病率,我國的疾病發病率與發病數量高居前列,當前我國一般人群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攜帶率>6%,這就意味著每100 個人當中有>6 個可能是乙型肝炎患者[11]。乙型肝炎病毒對于肝臟功能損傷嚴重,可導致肝硬化、消化道出血、周圍循環衰竭等嚴重后果,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因為乙型肝炎病毒在肝細胞中復制并不會導致肝細胞的損傷,但是乙型肝炎病毒誘導的細胞免疫反應會導致肝細胞出現損傷,慢性乙型肝炎向肝硬化、肝衰竭的進展過程中,肝臟kupffer 細胞功能出現障礙,不能夠及時對自身產生的抗原以及腸道吸收的抗原實現有效的清除,從而導致患者疾病進展的同時,抗原抗體水平不斷升高,免疫球蛋白水平升高十分明顯[12]。而患者進展到肝衰竭之后,kupffer 細胞功能失調,肝細胞大量壞死,基本上到疾病后期已經喪失了對抗原的處理能力,免疫球蛋白水平甚至會上升到一個極高的水平,究其原因都是因為細胞對抗原的處理能力基本喪失,導致免疫球蛋白水平上升。在大量臨床診斷數據中,升高最為明顯的是IgG[13]。在血清免疫球蛋白檢測中,實驗組患者的IgA、IgG、IgM 水平分別為(5.52±1.21)、(5.93±1.41)、(16.13±1.62)g/L,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的(1.47±0.12)、(1.31±0.13)、(10.21±0.55)g/L,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肝臟雖然不是免疫球蛋白的合成場所,但是在出現病變之后,免疫球蛋白的水平上升程度較大,表明肝臟是合理調節免疫球蛋白的重要功能器官,當出現肝衰竭時,大量肝細胞壞死,調節功能隨之降低,免疫球蛋白水平隨之提高,因此免疫球蛋白的水平診斷也隨之成為診斷肝衰竭病變和分析病變嚴重程度的重要診斷指標[14]。加上常規疾病診斷需要患者進行肝臟穿刺手術,給患者帶來一定的損傷以及痛苦,免疫球蛋白診斷無需造成傷害,通過分析水平變化判斷肝細胞對于免疫球蛋白的調節能力變化來判斷患者肝衰竭的嚴重程度,效果十分理想。
在肝衰竭的診斷中,采用血清免疫球蛋白檢驗方法能夠有效的檢測各種免疫球蛋白的水平,通過分析相關免疫球蛋白的水平,為臨床診斷肝衰竭及肝衰竭進程提供有效的診斷依據,同時在肝衰竭及可能歸轉肝衰竭的肝病患者治療時,應當以護理人員與主治醫生一同參與到患者的藥物調整當中,分析病情,討論疾病進程決定藥物的使用種類、劑量,并且對同類藥物效果進行比較,選定藥物之后,考慮聯用藥物之間可能存在的相互干預情況,調整用藥時間和劑量[15]。例如拉夫嘧啶、干擾素等應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療時,需要考慮配合護肝藥物的使用,并且隨著肝功能檢查的情況調節護肝藥的使用。在用藥監護中,藥物的使用調整務必貼近患者實際情況,確保靈活有效,除了統一的肝衰竭疾病疾病知識宣教外,對每一例患者需要針對性實施藥物健康知識宣教,根據每一例患者的藥物治療方案告知患者藥物治療的效果、用法用量以及注意事項,告知患者藥物使用常見不良反應,提高患者自我控制能力。同時為提高患者健康知識掌握能力,在患者出現不良情緒時進行多種方式的心理引導,包括情感聆聽、轉移注意力等方式,以此提高患者的治療積極性,幫助患者有效治療肝病,避免出現肝衰竭癥狀[16]。
綜上所述,免疫球蛋白診斷肝衰竭在臨床中有極高的使用價值,值得進一步的研究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