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會娟
肺癌一般在臨床疾病中非常多發,尤其是原發的惡性腫瘤,其死亡率一直較高;肺小結節在影像學描述上是體積較小的圓形陰影,并且是局限性的,其影像密度較高[1]。在臨床上,肺小結節不都代表肺癌特征,但是惡性肺小結節卻是原發肺癌的特殊表現[2],所以為了增加肺癌患者的生存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很有必要。近幾年臨床影像學科技水平快速進步,其CT 水平也隨著增加,尤其現在多排螺旋CT 的使用,可以顯著提高對肺癌早期診斷的準確性,特別是針對體積微小的單獨肺小結節,可以更顯著的提高其實際診斷率。本研究對比了多排螺旋CT和普通CT 對肺小結節和早期肺癌的鑒別診斷價值,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2020 年1~10 月遼陽縣中醫院收治的100 例肺小結節及早期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均經病理學確診。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 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8 例,女22 例;年齡35~68 歲,平均年齡(52.9±7.1)歲;肺小結節29 例,早期肺癌21 例。觀察組患者中男30 例,女20 例;年齡36~70 歲,平均年齡(53.8±7.2)歲;肺小結節31 例,早期肺癌19 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排除標準 肺內結節為鈣化、索條狀等陳舊性病灶者;有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陳舊性肺結核等慢性肺部疾病者;影像學結果提示結節位于胸膜下且與胸膜呈寬基底,判定為胸膜結節者。
1.3檢查方法 對照組患者行常規CT 檢查,觀察組患者行多排螺旋CT 檢查,具體如下。患者在檢查前指導其進行呼吸訓練,對其行多排螺旋CT 檢查時,參數設置:自動毫安模式,電壓120 kV、層厚100 mm、螺距1.75 mm、準直器寬度1.25 mm、機架轉速0.8 s/r、35 mm/周,探測器規格16×1.25 mm。固定毫安模式,電壓120 kV、電流50 mA,螺距1.75 mm、準直器寬度1.25 mm、機架轉速0.8 s/r、35 mm/周,探測器規格16×1.25 mm。
1.4觀察指標 以病理學診斷作為金標準,對比兩組患者肺小結節、早期肺癌診斷準確率及CT 圖像質量。
1.5圖像質量判定標準 若CT 檢查圖像中無任何偽影,則為優;若圖像中可在肺尖或肺底部位發現少量偽影,不影響診斷,則為良;若圖像中有大量明顯偽影存在,影響臨床診斷,則為模糊。總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
1.6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診斷準確率對比 以病理學診斷作為金標準,觀察組患者肺小結節、早期肺癌診斷準確率分別為93.55%、100.00%,均高于對照組的72.41%、66.6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診斷準確率對比(%)
2.2兩組患者CT 圖像質量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CT圖像質量總優良率為94.00%,高于對照組的8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CT 圖像質量對比(n,%)
臨床將原因不明確的以侵襲肺部和相關淋巴系統為主的肉芽腫性病變都叫做肺小結節,把多見的肺部原發惡性腫瘤統稱為肺癌[3]。最近十余年間,由于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以及工作和生活環境、大氣污染、吸煙飲酒等不利因素的影響下,肺癌發生率不斷升高,且有加速的趨勢,而且向年輕化發展,其中男性患者的肺癌發生率和致死率是所有惡性腫瘤中最高的,女性患者的肺癌發生率和致死率也排在前列,已經嚴重影響我國人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4]。通過大量試驗對比發現,處于中期及晚期的肺癌患者,其5 年實際生存率只有約9.8%,但早期肺癌患者5 年實際生存率>82%[5],所以針對肺小結節和早期肺癌,早期鑒別并進行針對性治療,可以顯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質量。所以臨床上將“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作為治療肺癌患者的基本方針。但是肺小結節和早期肺癌的病理機制都不十分明確,同時患者的早期癥狀不典型,致使臨床的鑒別診斷更加困難,所以針對其鑒別診斷,如何選擇有效的檢測手段就顯得特別重要。
一般情況下,早期肺癌很少有明顯的不適感覺,所以很難及時發現疾病,致使延誤治療。所以,為及早發現肺癌疾病,應盡可能廣泛地針對高危人群進行影像學普查措施。但是由于層厚和掃描速度等固有因素的影響,普通CT 技術收集的顯像并不是特別明顯,導致臨床診斷準確率低,多存在漏診或誤診情況,從而延誤患者最佳治療時間。而多排螺旋CT 技術則是在常規CT 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能夠加快薄層掃描的使用,并且增加掃描面積,而且圖像的縱軸分辨率也顯著增加[6]。且在掃描過程中,可以顯著減少噪音的干擾,同時因為增加了時間和空間分辨率,所以在不干擾影像處理的情況下降低射線的輻射程度[7]。通過對肺部進行低放射量螺旋CT 檢查,可以在保證肺小結節和早期肺癌的檢出準確率的前提下,進一步減少放射劑量。由于此技術的各放射參數程度保持不變,但管電流程度下降,所以能夠顯著減少X 射線的曝光程度。而現在臨床上減少多排螺旋CT 放射劑量的措施分為:減少管電流和管電壓程度、升高螺距、減少掃描持續時間。多排螺旋CT 技術X 射線發生器的使用效率較好,其影像噪聲程度較低,而且時間分辨率、Z 軸方向的空間分辨率也明顯增加,能夠有效降低放射劑量,同時可以提供更薄的分層,但是圖像的干擾程度未增加[8,9]。針對直徑≤5 mm 肺小結節的檢出率,有關報道并不多,但基于既有文獻[10]得知,胸部低劑量螺旋CT 對肺小結節檢出率(≤5 mm)維持在85%~91%。所以在此次試驗中,通過對比多排螺旋CT 和普通CT,結合病理結果,對肺小結節和早期肺癌進行鑒別診斷,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肺小結節、早期肺癌診斷準確率分別為93.55%、100.00%,均高于對照組的72.41%、66.6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CT 圖像質量總優良率為94.00%,高于對照組的8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表明多排螺旋CT 的應用具有操作方便、診斷準確率高的優勢。
綜上所述,使用多排螺旋CT 檢查對肺小結節和早期肺癌進行鑒別診斷的準確率高,且CT 圖像更清晰明顯,可以顯著降低臨床誤診率和漏診率,建議在臨床中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