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宏靜
腦栓塞俗稱為“中風”,又稱為缺血性腦卒中,屬于腦梗死中常見類型之一,常發生在老年群體中[1]。該疾病是由于各種栓子隨著血液循環將腦動脈堵塞后導致該供血區域大腦組織發生壞死現象,臨床表現主要為昏迷、抽搐、言語障礙、口角歪斜等癥狀,具有病死率與致殘率較高、病情波動變化較大、起病急等特點[2,3]。目前,臨床認為該疾病的發病機制與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生活習慣等因素有關,一旦患者發病后未及時得到救治,易引發其出現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急性心肌缺血等并發癥,病情嚴重者還會出現顱內壓上升、嚴重腦水腫等,進而危及到患者生命[4]。目前臨床在治療該病癥患者時主要以治療急性期腦栓塞與原發病癥為原則,目的是為了盡快恢復患者腦部血液循壞,進一步改善其預后質量。大多數患者主要采取內科治療,對于經內科治療無顯著效果的患者且滿足外科手術指征可予以外科方式治療[5]。鑒于此,本研究以98 例腦梗死患者為例,探討將依達拉奉+人尿激肽原酶聯合治療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病例選自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98 例腦栓塞患者,根據用藥方案的不同分為常規組及實驗組,每組49 例。常規組男27 例、女22 例;年齡55~82 歲,平均年齡(67.2±6.0)歲。實驗組男25 例、女24 例;年齡58~80 歲,平均年齡(67.5±5.8)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納入標準 ①滿足《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中有關腦栓塞疾病診斷標準;②經臨床CT、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腦栓塞者;③臨床癥狀表現為不同程度的偏癱、講話不清、麻木等;④經臨床醫師詳細講解研究內容,患者和(或)家屬同意加入研究,簽署同意書;⑤有完整臨床病史資料者。
1.2.2排除標準 ①對本研究藥物存在過敏史者;②凝血功能存在障礙者;③存在惡性腫瘤者;④入組前接受過血液稀釋、溶栓、抗凝等治療者;⑤心肝腎等功能嚴重受損者;⑥依從性較低者;⑦既往存在腦外傷、腦出血者;⑧精神、意識方面存在障礙者。
1.3方法
1.3.1常規組 入院后給予常規治療,包括控制血糖、血壓、抗血小板聚集、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在此基礎上以依達拉奉注射液展開治療,將30 mg 依達拉奉與250 ml 氯化鈉注射液相混合后靜脈滴注,1 次/d。治療3 周。
1.3.2實驗組 在常規組基礎上加入人尿激肽原酶治療,將0.15 PNA 人尿激肽原酶溶在100 ml 氯化鈉注射液中靜脈滴注,1 次/d。治療3 周。
1.4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4.1療效 判定標準結合NIHSS 評分進行評價,治療后NIHSS 評分降低幅度<20%,甚至于評分增加,為無效;治療后NIHSS 評分降低幅度20%~49%,為有效;治療后NIHSS 評分降低幅度>50%,為顯效[6]。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2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情況與生活能力改善情況 ①神經功能缺損:以NIHSS 評定,量表中含感覺、運動、語言、意識等,總分值為42 分,評分越高表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為嚴重[7];②生活能力:以Barthel 指數評定,量表總分值為100 分,其中得分為100 分表示獨立,得分為71~99 分表示輕度依賴,得分為46~70 分表示中度依賴,得分為20~45 分表示重度依賴,得分<20 分表示完全依賴,分值越低表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差[8]。
1.4.3治療期間用藥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包括肺部感染、皮疹、血壓降低、心慌等。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療效比較 實驗組總有效率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情況與生活能力改善情況比較 治療前,兩組NIHSS 評分與Barthel 指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NIHSS評分均低于本組治療前,Barthel 指數均高于本組治療前,且實驗組NIHSS 評分低于常規組,Barthel 指數高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情況與生活能力改善情況比較(,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情況與生活能力改善情況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常規組治療后比較,bP<0.05
2.3兩組用藥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常規組發生1 例肺部感染、3 例血壓降低、2 例心慌、2 例皮疹,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6.3%(8/49);實驗組發生血壓降低與皮疹各1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1%(2/49)。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091,P<0.05)。
現階段中,臨床對于栓塞死患者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神經保護、改善循環、溶栓等[9]。在超早期時以溶栓方式對患者展開治療干預,可及時恢復灌注,降低腦組織受損情況,然而由于受到禁忌證、適應證及時間窗等因素的影響,導致大部分患者不能接受溶栓方式進行治療。對于腦栓塞患者的治療,一般以治療原發疾病為主,通過活血化瘀、腦功能保護、抗血小板等藥物展開治療可得到理想治療效果[10]。人尿激肽原酶屬于組織激肽釋放酶中的一種類型,同時還是一種血管擴張劑,選擇作用在激肽原而形成激肽,通過靶向性結合激肽β1受體。可選擇性對缺血腦組織微動脈進行擴張,進而提升缺血部位的腦血流量,對于正常腦組織區域的血管影響比較小,且還能起到改善腦組織葡萄糖代謝、增加氧攝取,加快神經功能恢復的作用,進而促進局部缺血腦組織形成新血管[11]。依達拉奉屬于腦神經保護劑,其抗氧化與清除自由基能力較強,可抑制脂質過氧化反應。本次研究結果發現,聯合用藥既能夠提高患者治療效果,改善其神經功能,還具備較高安全性。
綜上所述,在腦栓塞患者治療中,相較于單一應用依達拉奉,聯合人尿激肽原酶展開治療不僅能夠對患者神經功能與生活能力進行改善,同時具備較高安全性,適宜深入研究與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