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虎
近幾年,重癥支原體肺炎患兒逐年增多傾向愈加明顯,與此同時,患兒對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的耐藥亦愈加明顯,研究表明,機體過敏以及混合感染是導致重癥支原體肺炎的重要因素[1],可引起嚴重的肺內(如胸腔積液、肺不張) 及肺外(如心肌炎、肝損傷、腦梗死,血液系統如溶血性貧血、嗜血綜合征)等并發癥,出現多臟器功能衰竭,甚至是死亡[2]。如何有效治療重癥支原體肺炎,改善患兒遠期預后是目前研究的熱點。為觀察重癥支原體肺炎患兒家用甲潑尼龍治療的臨床效果,本文對比分析了本院 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收治的98 例重癥支原體肺炎患兒分別采用常規治療以及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甲潑尼龍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收治的收治的98 例重癥支原體肺炎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兒均血清學檢查肺炎支原體免疫球蛋白M(MP-IgM) 陽性,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結核感染以及對藥物過敏患兒。將患兒按照隨機法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49 例。實驗組中男26 例,女23 例;年齡2~14 歲,平均年齡(7.5±1.9)歲;病程3~10 d,平均病程(5.7±2.3)d。對照組中男24 例,女25 例;年齡2~14 歲,平均年齡(7.7±2.1)歲;病程3~12 d,平均病程(5.1±2.5)d。兩組患兒性別、年齡及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 患兒采用常規治療。靜脈滴注阿奇霉素10 mg/(kg·d),1 次/d,連續給藥5~7 d,停3 d,同時予以對癥治療,之后視具體情況酌情使用阿奇霉素進行第2 療程及第3 療程治療,每個療程3 d,同時根據臨床需要,予以霧化吸入性布地奈德、保肝、抗凝等治療。
1.2.2實驗組 患兒在常規基礎上加用甲潑尼龍治療,甲潑尼龍(Pfizer Manufacturing Belgium NV,注冊證號H20130301,規格:40 mg)靜脈滴注1~2 mg/(kg·d),分1~2 次/d,3 d 后逐漸減量,總療程5~7 d。
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兒退熱時間、咳嗽消失時間、胸片吸收時間、住院時間、治療效果。治療效果判定標準:有效:患兒治療3 d 內體溫等基本恢復正常,主要臨床癥狀明顯改善;否則視為無效。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兒退熱時間、咳嗽消失時間、胸片吸收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對比 實驗組患兒退熱時間、咳嗽消失時間、胸片吸收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退熱時間、咳嗽消失時間、胸片吸收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對比(,d)

表1 兩組患兒退熱時間、咳嗽消失時間、胸片吸收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對比(,d)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2兩組患兒治療效果對比 實驗組患兒治療有效率為91.8%,高于對照組的75.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治療效果對比[n(%)]
肺炎支原體感染的臨床表現較為復雜,其癥狀輕重不一,往往不具備特征性臨床表現,輕者病情可自行緩解;重者可快速發展成為重癥支原體肺炎,出現低氧血癥、多臟器損傷、甚至是功能衰竭,乃至死亡。本文實驗組中有1 例3 歲男孩阿奇霉素治療2 d 癥狀持續無好轉,且出現腦卒中表現(頭顱CT 示:右側大面積腦梗死)。支原體肺炎致病機制首先通過其頂端結構粘附在宿主細胞表面,并伸出微管插入細胞內吸取營養、損傷細胞膜,繼而釋放核酸酶、過氧化氫等產物,引起細胞溶解、上皮細胞腫脹、壞死,誘發機體產生抗體,參與上述病理損傷。有學者研究表明[3],大多數年長兒及成年人血清中都已經存在肺炎支原體免疫球蛋白G(IgG)抗體,說明大部分人群既往曾經感染過肺炎支原體,該人群對支原體及其代謝產物并不敏感,以至于病情較輕或者不發病。而重癥支原體肺炎可能是患兒對支原體及其代謝產物高敏或超高敏反應所致,感染后引起體液免疫,進一步加重了臟器損傷。此外,支原體合并其他微生物感染(EB 病毒、肺炎鏈球菌、衣原體感染等)時,這些混合感染也會加重患兒病情,使其發展成重癥支原體肺炎。糖皮質激素對于高敏反應過程具有強效抑制作用,有利于減輕機體免疫損傷,改善肺部炎癥滲出[4]。目前治療重癥支原體肺炎存在一定難度,大部分患兒對大環內脂類抗生素具有耐藥性,故單純使用阿奇霉素效果不是很理想[5],本文結果顯示,實驗組在常規基礎上加用甲潑尼龍治療,實驗組患兒退熱時間、咳嗽消失時間、胸片吸收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明顯改善患兒臨床癥狀。
肺炎支原體感染常用藥物有大環內脂類(阿奇霉素、紅霉素、克拉霉素等)、四環素類、喹諾酮類(左氧佛沙星、環丙沙星等),后兩類因其副作用限制了兒科的臨床應用,目前阿奇霉素仍然是治療支原體感染的首選藥物,其克服了紅霉素不耐酸的缺陷,且藥代動力學特點更具優勢[6]。當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最好根據藥物敏感試驗選擇用藥。甲潑尼龍屬于一種中效合成糖皮質激素,可起到抑制機體過敏反應、抗炎、抗毒等廣泛作用,是目前臨床應用最廣、抗炎效果最佳的一類藥物[7,8],至于選擇使用糖皮質激素時機,目前尚無統一標準,作者認為,對于支原體肺炎發熱持續3 d 以上不退,全身感染癥狀明顯(特別是呼吸道)、精神弱,在排除結核菌感染后,宜盡早應用甲潑尼龍,這樣既可以避免糖皮質激素的使用過度,又可以使大多數患兒在早期的治療中受益。本次實驗研究表明,實驗組患兒治療有效率91.8%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5.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78,P<0.05)。由此可見,在臨床治療重癥支原體肺炎過程中,常規阿奇霉素加甲潑尼龍可有效抑制炎癥滲出,解除支氣管痙攣,防止肺不張、閉塞性細支氣管炎(BO)等并發癥發生[9]。此外在治療過程中要動態觀察胸片(或CT)變化,對于胸片吸收不明顯,甚至加重者,及時考慮支氣管肺泡灌洗[6](本實驗組中有2 例加用支氣管肺泡灌洗,效果明顯)。
綜上所述,重癥支原體肺炎在病程中存在過度的免疫與炎性反應,采用甲潑尼龍治療可以抑制免疫與炎癥過度反應,有效改善患兒臨床癥狀及預后,效果良好,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