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組以患者活動耐力受限,和體液潴留為特征的綜合征,是心臟病進展的最后階段,是心血管疾病發病率高、死亡率高、預后差的一個重要原因[1]。慢性心力衰竭病因為患者心臟結構功能障礙,導致心室泵血功能受損,主要臨床表現為患者呼吸急促、乏力[2]。運動耐量下降是影響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預后不良的一個原因,且長期臥床可引起許多并發癥,如深靜脈血栓形成、運動耐力下降,并對心臟產生不利影響[3]。隨著耐力運動、漸進阻力運動等臨床康復方法出現,以及步行、騎自行車、太極拳、放松療法、減壓訓練等鍛煉方式的完善,已經逐漸發展成為患者能夠耐受的康復訓練方法,其能增強人體的生理功能,調節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心臟康復效果[4]。因此,在應用藥物治療改善臨床癥狀的同時,需提高患者運動耐量。研究表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運動康復訓練是安全的,其可以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運動耐力[5]。本研究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指導患者循序漸進、長期進行正念減壓訓練。見研究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1 月~2021 年1 月在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大連醫院治療的60 例心力衰竭的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各30 例。對照組30 例,男15 例,女15 例;年齡53~71 歲,平均年齡(60.19±3.61)歲。試驗組30 例,男16 例,女14 例;年齡53~72 歲,平均年齡(60.55±3.8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最新慢性心力衰竭診治指南的相關診斷標準,患者臨床心功能分級Ⅱ~Ⅲ級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數≤45%,年齡>35 歲,性別不限,順從性好,患者自愿知情同意,在進入試驗前均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參加本研究。排除標準:如嚴重心肌缺血、心肌梗死或其他急性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存在由血流動力學改變造成的不可控心律失常患者,存在主動脈狹窄,急性肺栓塞、急性心肌炎,或已知動脈瘤撕裂、急性全身感染患者。存在運動障礙及精神障礙患者,存在其他器官功能障礙,或器質性病變,存在語言障礙患者。
1.3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藥物治療和康復訓練,按醫囑給予強心、利尿、增強心肌收縮力等常規藥物治療和健康教育等常規康復內容,同時給予運動康復。根據患者不同的心功能分類,選擇扶手站立、室內散步、室外散步、上下樓梯等運動,然后根據患者耐力,逐漸增加游泳等運動訓練。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正念減壓訓練,分為四個訓練階段。第一階段:對患者解釋正念減壓訓練的治療方法,并進行訓練指導。第二階段:教患者正念呼吸訓練方法,并將其應用于放松訓練中。腹式呼吸訓練,患者采取坐姿,一只手放在胸部,另一只手放在腹部,吸氣,保持腹部盡可能穩定。患者呼氣時,輕輕按壓腹部,使其盡可能緩慢縮回。呼氣時間為吹氣時間的1.5 倍,訓練1 min/次,并逐漸延長訓練時間到3~10 min,2~7 次/d。軀干聯合呼吸訓練。患者采取坐姿,自然吸氣。吸氣時身體一直向前傾,雙手自然下垂。訓練持續3~5 min,指導其雙手平放,吸氣,將一條腿彎曲至腹部,雙手呼氣。完成后,患者進行步行訓練,步行頻率與吸氣一致。重復練習5 min,2~4 次/d。第三階段:進行正念冥想訓練。第四階段:鞏固之前正念減壓訓練成果,在臨床指導下對患者進行訓練,每個階段為期2 d,3 次/d,訓練30 min/次,這期間,引導患者坐在椅子上,手臂自然豎直,腰部按向前彎曲,引導患者注意自身癥狀,在出現氣短、頭暈等癥狀時,及時通知。
1.4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相關臨床指標(運動心肺功能測定評分、6 min 步行試驗距離、臨床心功能分級)。運動心肺功能測定評分采用心肺運動功能儀,選擇適合本試驗的遞增功率運動試驗方案,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5 min 熱身,即0 功率負荷階段;第二階段,患者以5 W/min 的速度增加運動功率,直到患者最大耐受運動量;第三階段為恢復階段,即5~10 min 的空載低功率恢復。評價指標包括患者最大攝氧量、最大功率和力竭時間。當最大功率峰值持續時間>30 s 時,認為達到最大攝氧量。采用疲勞量表,評定患者自身疲勞情況,并讀出疲勞值。對各項指標進行加權評價,滿分100 分制,患者得分越高,表明其心力衰竭程度越嚴重。6 min 步行試驗是評價患者運動耐量的一種簡便、安全、客觀的試驗。患者步行距離>400 m 為輕度心力衰竭;200~400 m 為中度心力衰竭,100 m 內為重度心力衰竭。臨床心功能分級由NYHA心功能量表進行評定,心功能分級0 級為患有心臟病,一般體力活動不引起過度心悸或心絞痛。心功能1 級為患者患有心絞痛,體力活動稍有限制,休息時無癥狀,一般體力活動可引起心悸或心絞痛。心功能2 級為患者患有心臟病,體力活動非常有限,休息時無癥狀,但一般輕微的體力活動會引起心絞痛。心功能3 級為患者患有心臟病,休息時仍能存在心力衰竭癥狀,并感到呼吸困難,任何活動都會加重癥狀。②比較兩組臨床治療效果,判定標準:顯效為患者存在的呼吸困難、肺水腫等臨床癥狀明顯緩解,左室射血分數提高60%以上,血清N-末端腦利鈉肽前體<100 ng/L;有效為患者左室射血分數提高50%~60%,血清N-末端腦利鈉肽前體為100~400 ng/L;無效為患者不符合臨床癥狀。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相關臨床指標比較 試驗組運動心肺功能測定評分低于對照組,6 min 步行試驗距離長于對照組,臨床心功能分級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相關臨床指標比較()

表1 兩組相關臨床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兩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3.33%,高于對照組的3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
美國心臟協會,關于心力衰竭診斷指南,將其定義為,由于心臟結構異常,損害心室充盈和射血能力的一種復雜的臨床綜合征,其主要臨床表現為患者心功能受損、運動耐量受限和疲勞等癥狀,有易復發、預后差、治療費用高等特點,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5,6]。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心血管疾病臨床發病率呈上升趨勢[7]。同時,人們生活壓力的增加和生活習慣的改變,也導致發病率的上升[8]。目前,我國對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療,以基礎藥物治療為主,并給予休息、吸氧、強心等治療,β-受體阻滯劑和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作為常規藥物治療,此外,還需注意飲食、運動等方面的綜合輔助治療措施,為提高患者的預后提供了堅實的基礎[9,10]。正念減壓訓練是一種以自我調節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過程側重于規劃[11]。患者通過系統學習正念減壓訓練,喚醒其個體意志力,促進其自我情緒的調節,對負性情緒進行自我疏導,最終達到改善身心健康的目的[12]。本研究將正念減壓訓練分為正念減壓知識健康教育、正念呼吸訓練指導、正念冥想訓練、各階段訓練內容聯合為四個階段,促使患者用正念來緩解壓力。從本試驗可以看出,試驗組運動心肺功能測定評分(51.62±3.55)分低于對照組的(74.66±3.53)分,6 min 步行試驗距離(259.30±15.32)m長于對照組的(201.35±10.21)m,臨床心功能分級(2.42±0.13)級低于對照組的(3.48±0.13)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3.33%,高于對照組的36.6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采取正念減壓訓練心力衰竭患者效果顯著,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