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鴻
(安徽省臨泉縣城東街道中心校 安徽臨泉 236400)
家校合作教育理念是指學校(教師)和家長共同參與和承擔教育學生、引導學生成長的教育途徑,是在對學生的教育過程中最具影響力的兩個社會結構。是通過家庭與學校共同努力、共同管理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培養學生綜合學習素養為目標教學,是學校指導家長教學、家長輔助學校教育為原則的相互配合和支持的雙向奔赴。家校合作是學校和家長通過相互溝通交流、參與學生學習效率管理、提升學生學習成績的有效策略。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通過家校合作管理方式相互彌補了教學中的不足,充分動員了家長的潛在教育能力,使教師在學校教育學生的過程中獲取更多的家長的支持力和理解。家長通過家校合作在教育上更深刻的了解到自己的孩子在學校的學習進展和不足,并在家庭教育過程中得到教師良好的溝通與指導[1]。
在中小學生的教育過程中,只有家庭和學校共同聯手創建家校合作模式才能使中小學教育事業實現有序化的全面發展。在教育方面家校兩方要保持良好的一致性,面對教學內容家庭和學校要向中小學生提出相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要志同道合的抱著一致的信念和態度去實施中小學生家校合作教育過程。為了中小學生良好的發展前途,家庭和學校必須要聯合在一起共同實施教育,切合實際的為中小學生的學習與未來成長打下堅實的正向基礎。
在中小學生的教育問題上,不同的家庭環境有著不同的教育理念,為此,各個家庭的教育方法也不同,但共同點是作為學生的家長和教師都希望學生能有一個良好的發展空間和學習狀態。因此,家校在共同的目標上要讓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形成凝聚力,相互補充、相互配合,向著同一個目標共同前進。在中小學家校合作教育過程中,家庭通過學校的教育指導,有利于達成教學的統一目標和戰線,通過教師的努力可以最大限度地協調學校和家長之間確立共同教育目的的統一性。在教育過程中,家長和學校通過緊密的互幫互助、取長補短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全面地接受和了解每節課所學到的知識點、難點,有效地提高了教學效率,提高了教育的科學性和有效性,促進良好教育成果的獲得。家長和學校在教學內容上通過互補方式形成了強大的教育結合力,兩點一線式的教育方式有效地避免了學生受社會中一些不良環境和因素的影響,以此保障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的成長[2]。
教育工作者本著教書育人的辦學理念,要從各方面嚴格要求學生。從心理學角度來講,中小學生正處于青少年的身心成長期,是重新認識自我的一個重要階段,家長和學校要重視這段特殊的生成時期,有責任和義務正確地指導學生向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在家校合作共建過程中,通過信息溝通與交流多方面了解學生在校、在家的基礎狀態,尋找教育和培養中小學生最適合的教學方式。同時在家校合作相互交替教育中督促中小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自律性。要讓學生懂得為什么學習、為誰而學習?并通過培養中小學生良好的自律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3]。
家庭學習環境和教育方式是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知識的一個重要社會場所,學生在學校中通過教師的課堂講解獲取知識,但課堂講解和學習只是學生學習教學內容的一部分,教師在課堂講授教學知識后會給學生布置一定的家庭作業。教師借助家庭作業督促學生在家長的看護和輔導下繼續學習和熟悉掌握課堂上的學習內容,對已學的知識進行復習,做到溫故而知新。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共識有助于教師輔導家長督促學生在家庭中繼續完成學習任務。
在家校合作發展過程中,家庭和學校對中小學生良好的指導缺一不可。因此,在雙方建立了家校合作的意識上,通過平等共進、互幫互助的原則形成學校與家庭之間互相交流、互相探討的雙向互通性和互動性,共同對學生開展全面的思想教育。通過加強家校之間的互通性和互動性能夠讓家長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家校合作?在家校合作中各自的責任是什么?真正的家校合作不是簡單地參加一次家長會,不是簡短的語言交流,而是要把家庭看成學校教育的一種延伸和補充方式,指導學生回到家后繼續延續在學校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家長通過教師正確指導輔助學生在家庭環境中樹立正確的學習思想和學習態度。家校通過良好的合作進行充分的溝通和交流,縮短相互之間的距離,共同探討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和弊端,并采取共同的解決方案進行一致的指導教育。
現實中的家庭與學校合作由于溝通不協調,經常會出現教育觀念不同的傾向,由于家校沒有進行良好的溝通,家長更多考慮的是學生個體,對學校的教育方式或多或少的出現質疑,導致家校教育觀念不統一的局面。而多數教師認為學校才是教育的權威機構,教師是專業的教育工作者,對家長的某些教育方式沒能給予良好的配合。而部分教師為了保證自己的教育權力忽視家長和誤解家長參與學校的教學管理,認為家長非專業性的教育方法會給自己的教育思路帶來一定的阻力和負面影響,影響了家長在管理學生學習過程中應該發揮的作用,嚴重阻礙了家校合作的有序化發展。這種情況會導致學校對家長的教學反應也是視而不見,家長對于學校布置的教學任務只是為了完成任務而做任務,并不是為了提高學生學習而完成教學任務,不能調動起學生家長真正參與家校合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能達到家校合作的共識性,失去家校合作的真正意義[4]。
在家校合作中,教師和家長在其中應該起到主導作用。由于每個家長接受的教育程度不同、對事物的理解能力不同、家長的自身經歷和人生經歷不同,使家長在對自己兒女的教育水平上參差不齊,對家校合作的教學理念重視程度不夠,是影響家庭和學校合作教育的重要因素。部分家長認識不到家校合作教育理論的重要性,特別是對于留守兒童家長的思想觀念處于相對落后階段,因為多數留守兒童都是由家中的老人負責看護,普遍年齡偏高,文化程度薄弱,不懂得家校合作對學生的教育能夠起到怎樣的作用。對于教師言,在面臨教學任務、班級管理和學校政務等多重工作壓力下,對家校合作的理念的推廣度不夠,與家長溝通合作的機會相對較少,嚴重影響了家校合作理念的進一步推廣。
學生家長的綜合素養是提高家校合作質量的重要保障,在許多調查問卷中,許多教師和家長意識到了家校合作對中小學生教育的重要性,認為開展家校服務措施是非常必要可行的。但是某些學校的管理部門對家校合作的具體實施和管理沒有剛性的管理文件和硬性的管理要求和措施,從家長這方面來講,與學校通過的方式也是偶爾的電話和微信聯系,例如“請病假”和“請事假”等簡單并且有針對性的溝通,或者是每年一次的家長座談會,或者是因為某個學生因某些事情教師單獨邀請家長到校解決等,這些都是非常單一化的陳述而不是溝通。也有一部分家長因工作需要長年在外,或者是地處農村的家長因為路途較遠,不會參加學校組織的家校合作活動,或者以種種原因不愿與學校溝通、合作。
家長作為學生學習的管理者和參與者,要正確面對家校合作的真正意義。魏書生曾經在《家庭教育》中指出:“在影響孩子成長的各種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是兩個重要環節,整合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形成教育全力,對孩子的健康發展非常必要”。家庭與學校應該是互助的關系,是互相幫助、互相尊重、互相鼓勵、互相攙扶著向前走的關系,要建立良好的互助法則、雙贏法則和服務法則。為此,學校和家庭都要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正解確立家校合作觀念。作為教育工作者,教師有責任和義務對不同教育層面的家長進行有針對性的家庭教育方式的指導,并在教育問題上與家長達成一致。一旦家長認識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便會增強主動性和積極性,大力支持和推動家校合作教育理念,有利于整體家校合作計劃的有效實施[5]。
科技興起給教育事業增添了一定的社會資源,學校可以借助網絡建立和完善具有自身特色的微信公眾平臺,借助于微信公眾號的資源推進家校合作的有序化發展。目前為止,多數學校的微信公眾號主要用于發布些學校的校園動態信息,缺乏自身的個性化服務特點,浪費了大量的公眾號資源。學校應該大力改進公眾號的信息反饋能力,促進家校共同溝通、互助互幫的教育管理方式。學校借助微信平臺向學生家長提供更多的教育學生的方法與措施,例如學校的最新發展動態、將要舉辦的教學活動、科普信息,并對每一條推送的信息都設置可回復功能,促進家長反饋自身對信息的態度,促進學校與家長良好的溝通與協調性。通過對視頻和圖片的編輯反映學生在校的學習和生活狀態,使家長更好地了解學生在學校的動態信息。
教師也可以借助微信群的功能,把班級的所有家長通過群功能進行有效溝通,教師可以在微信群里發布學生在班級的學習動態,發布每天課堂所講的主要教學內容,以及對課后作業的安排等時信息,讓家長充分了解學生在學校的學習狀況。教師也可以借助微信群對學生在家庭中的學習狀態做進一步的了解。通過微信群功能促進家庭與學校更好的交流與溝通。
在教學過程中,家庭和學校的有效合作是我國教育部對現代教育部門的基本要求。家庭與學校教育是學生學習過程中不可替代的兩個學習場所,各有各的優勢。家庭與學校的關系不僅僅是管理與被管理、領導者與服從者的關系,而是建立在教育好學生為主導的共同教育戰線上。從教育的視角來看,建立家長工作日是促進家庭和學校良好互助關系的進一步延伸,更好地促進家長與教師的真正的溝通和交流合作,使教師與家長達成具有教育專業性的共識。通過家長工作日的建立,不斷提高家長綜合性的專業教育水平的提高,通過學歷較高、綜合素養較好的家長帶動所有的家長共同前進。在教學過程中,學校可以邀請家長走進學校、了解學校,觀察學校的教育方式,與學生共同學習、共同接受教育,通過在課堂上的共同學習了解學生真正的學習狀況,通過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態、對學生學習的準確定位進行更有效的、更融洽的家校合作教育指導。在家長工作日中,家長與家長之間可以進行面對面的交流,教師與家長之間面對面的交流,分享教育經驗,彌補相互在教育經驗上的不足,成為教學中真正合作者。
自中小學家校合作實施以來,得到了教師和學生家長的認可和大力支持。通過家校合作,增加了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情感,也增加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師生感情。學校通過家校合作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教學進度。學校通過家校合作掌握了學生的學習狀態,更好地改進了教學措施,第一時間獲得和掌握了家長反饋給學校的信息,顯著提高了中小學校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為中小學校的教學管理奠定了良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