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穎
(貴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 貴州貴陽 550025)
愛國是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愛國是一種賡續千年的深厚情感。什么才是愛國,每個時代的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新時代的愛國就是要投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投身國家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職業教育本科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搖,已逐步成為職業教育體系中的重要一環,在此時期進一步探索和完善職業本科愛國主義教育路徑,具有開好局起好步的關鍵性作用[1]。
“高等職業本科教育”是適應我國高級技能人才緊缺的國情,結合國際職業教育發展的總趨勢提出的一個新的教育體系,是一種全新的教育模式,與普通本科共同構成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全日制本科層次。強調理論和實踐訓練并重,強調以就業為導向,縮小畢業生就業與社會需求的差距,實現就業的無縫對接。相比普通本科院校,高等職業本科教育更注重應用性和實操性的培養,相比于高職專科又更注重知識和綜合素質的培養[2]。
(1)職業本科辦學條件高于普通本科與高職
2021年1月,教育部發布的《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專業設置管理辦法(試行)》文件對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辦學條件、專業設置和教師比例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要求全校師生比不低于1:18,高級職稱專任教師比例不低于30%,具有研究生學位專任教師比例不低于50%,具有博士研究生學位專任教師比例不低于15%。“雙師型”教師占比不低于50%。
從教育部門對于本科層次職業院校辦學及專業設置的高標準、嚴要求可以看出,職業本科不是簡單的高職延伸,也不是本科模式的套用,職業本科不管是從專業設置還是辦學模式,都將是一套新的體系,將更加適應學生發展需要,并為產業升級提供高層次的技術技能人才支撐[3]。
(2)職業本科培養目標更加精準
本科層次職業院校強調的是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針對應用型和職業技能型的專門人才,并且主要服務于產業中高端發展,目的性比較強。此外,在2020年10月教育部等印發的《職業教育提質培優三年行動計劃》中要求健全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的現代職教體系,特別是把開展本科層次的職業教育試點作為其中的重要環節,在構建中職—博士的體系過程中,發揮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
當前我國職業本科學校主要有三種,一是本科院校獨立試辦高職本科專業,二是在國家示范性高職高專院校中試辦高職本科專業,三是高職專科升格為高職本科。大部分學生還保留著職業院校學生特點,職業本科學校愛國主義教育面臨的挑戰更大。
(1)理論基礎較差
雖然職業本科學生的錄取方式有高考、職教高考和中職推優、高職升本幾種途徑,但與普通本科相比,錄取分數仍舊較低,2021年,轉設為職業本科學校的河北工業職業技術大學、河北科技工程職業技術大學、河北石油職業技術大學一志愿率都不足5%,66.17%的考生報考前對報考學校不了解,或者是“考不上更好學校的無奈選擇”。其他通過中職或高職推優進入職業學校學生理論基礎普遍較差。
(2)普遍重實用性輕綜合提升
由于長期以來“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模式,職業本科學生仍然更注重專業和課程的實用性,通常不注重語文、數學等基礎課程及思想政治理論等通識課程的學習。從報考專業開始就更看重“就業前景好”“專業發展前景好”,精力也大多放在實踐課上。
(3)獨立性和依賴性并存
當前的職業院校學生年齡構成已經普遍以00后為主,多為獨生子女家庭,從小在各種關注與溺愛中成長,生活自理能力較差,應對挫折的能力較低。在家庭里依賴家長,在學校依賴老師,與同學相處遇到任何問題都希望老師來解決,獨立性不夠。但同時,這一代學生成長在信息時代,接觸和認識社會相比80后、90后更早更現實,又渴望自由和獨立。依賴性與獨立性在他們身上互相矛盾而又同時并存。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到來,國際國內大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傳統國家觀念和民族觀念也隨之產生巨大變革,給大學生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并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學生的愛國意識和情感。一方面,他們通過各種組織宣揚資本主義制度自信,導致大學生開始對國家政治制度嘗試不認同和不自信。另一方面,西方國家采取商業影片、打造公知、掌控媒體等文化滲透的方式向國內輸出西方普世價值觀和文化,試圖削弱我們的民族文化。同時由于全球一體化,多元化開放的文化、越來越立體的信息媒介以及大學生自身的獵奇的心理,讓大學生很容易被西方文化所“標榜”的“自由、民主”等普世價值觀所吸引[4]。
在培養職業人才過程中,一些職業教育工作者片面地把技能教育和綜合素質教育對立起來,這種簡單對立的思維,長期以來都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誤區。當前大部分職業院校職業技能培養體系健全且成果顯著,但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綜合素質培養未緊隨時代步伐而提升,特別是對愛國主義教育未形成體系化、制度化,整體思考不夠、重視不足。
黨的十九大以來,愛國主義教育的內涵和要求進一步因勢而新,《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應運而出,為新時代的愛國主義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目前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職業教育體系,職業教育本科的發展成為未來一段時期職業教育發展的重點,構建職業本科愛國主義教育體系是做好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一環。
構建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核心,課程思政為輔導的多維度愛國主義教育體系,牢牢占領愛國主義教育主陣地。緊緊抓住青少年階段的“拔節孕穗期”,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理直氣壯開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通過教師、教材、教法等內容改革進一步完善和豐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課程體系,引導學生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
(1)進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水平和地位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一是規范和整頓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大力引進博士等教師,提高教師隊伍的專業性和教學能力。二是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開展培訓,提升教師的政治覺悟和專業能力。三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待遇,充分保障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地位。
(2)推進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建設,形成育人合力
2020年教育部發布《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提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愛國主義元素是最便于融入專業課程的思政元素,通過課程思政的建設讓愛國主義教育貫穿技能培養全過程,在專業教學的理論闡釋和專業實踐中潛移默化地融入愛國主義教育思想,與思政課程共同成為職業本科愛國主義教育體系的合力[5]。
(3)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改革
結合職業院校學生特點,持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打造思政“金課”。利用課堂主渠道立德樹人、鑄魂育人,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做到“八個相統一”。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提升思政課的政治屬性,形成嚴密科學邏輯性強的課程閉環;堅持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形成歷史+當下+未來的立體化知識體系,用豐富的知識性推動先進的價值觀念;堅持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建設思想政治理論課與批判課程教學相結合;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把教科書與新時代中國這本大書融為一體;堅持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更進一步貼近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實際、貼近職業本科學生、貼近職業院校具體實踐;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充分發揮教師教學的主導性,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主體性作用;堅持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以教師啟發為主,學生自我灌輸為輔,形成愛國主義自覺灌輸教學模式;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用好思政課堂主干道、開發勞作教育、實踐課堂等多渠道教學。
教育內容都要通過一定的載體形式表達出來。開展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應不拘泥于純粹理論教育,要不斷豐富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踐載體,才能最大化地提升愛國主義教育實效。
(1)發揮好媒體的宣教作用
創新方式方法,利用微信、微博、新聞客戶端等“兩微一端”新媒體模式,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加強愛國主義內容的宣傳,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日常宣傳報道之中,營造愛國主義占據主流的社會輿論的良好氛圍。結合國慶節、建黨節、建軍節等重大節日、重大紀念活動,打造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踐載體,組織開展針對性強、形式多樣的主題宣傳、慶祝、教育活動,大力宣傳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人民英雄稱號獲得者等楷模的先進事跡[6]。
(2)鞏固“四史”教育成果,推動“四史”學習常態化
只有學習新中國的歷史,才能認識社會主義建設的艱巨性,深刻認識來之不易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增強愛國主義,愛黨、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覺性和自信心。持續鞏固“四史”學習成果,推動“四史”學習常態化,打造一批優秀的文藝作品,寓愛國主義教育于文藝作品中。諸如《長津湖》《覺醒年代》《人世間》等群眾反響強烈的優秀文藝作品,起到了很好的愛國主義教育效果[7]。
(3)要充分利用社會實踐做好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教育途徑的實施需立足于“現實生活世界”,通過具體的愛國實踐,將政治生活、專業學習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保證愛國主義教育和言行的統一性。一方面,各職業本科學校可以愛國主義教育相關案例為主要內容,挖掘具有突出代表性的人物、事件等資源,結合各專業課程特色,編制各具特色的愛國主義教育指導用書;另一方面,不斷拓寬和豐富愛國實踐平臺,在校內保障學生參加政治實踐活動的權利,辦好團代會、學代會等。在校外不斷拓展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機會,通過公益志愿服務活動、社會調研活動、社會走訪調查活動、三下鄉活動以及工學交替、跟崗實習等專業實踐活動等充分建立青年人與國家和社會的接觸,引導高校大學生將自己的愛國熱情和報國志向融入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重要戰場,民族文化發展的絢麗舞臺,現代化社會建設的新興領域,鄉村振興實踐的廣闊天地里,在一代代大學生接力奮斗的實踐活動中檢驗愛國主義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