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雪
(膠州市李哥莊鎮李哥莊小學 山東青島 266300)
共情是師生互動過程中存在的普遍現象,任何教學活動都離不開情感因素的參與[1]。小學英語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生活中常見道具,為學生創設趣味性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對英語知識產生親近感,加強課堂知識與學生生活的聯系,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英語知識,并且在實際生活當中應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這樣能夠充分地提升小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例如,在學習《My family》這一課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深入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利用多媒體課件將兩個小朋友進行對話的動畫播放給學生:“Who’s that man?”“He’s my father.”“Who’s that woman?”“She’s my mother.”“Who’s that boy?”“He’s my brother.”“Who’s that girl?”“She’s my sister.”通過這種生動形象的英語教學動畫,能夠使小學生深入地了解對話的含義。并且對話的內容與小學生的生活實際息息相關,能夠為學生構建真實的英語學習情境,學生通過對話能夠聯想到自己的家庭成員,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學生能夠構建生活與課堂知識的聯系感,實現共情式教育,加強學生的英語知識儲備,為提升英語教學質量奠定堅實的基礎。
小學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當注重趣味性,使學生在學習英語知識的過程中能夠深刻地體會到新鮮感與快樂,從而引發學生對于課堂教學內容的情感共鳴,使學生能夠深刻地體會到英語對話當中的人物狀態與場景氛圍,為小學生帶來豐富的情感體驗,有效地提升小學生參與英語課堂時間活動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改善小學生的英語實踐能力與語用能力。例如,在學習六年級下冊Unit 1 B《Let’s talk》這一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兔子舞”的音樂旋律,為小學生創設輕松愉快的音樂課堂情境,有效地激發小學生等英語學習熱情。小學英語教師可以利用《兔子舞》這首歌當中的歌詞:“Left,left,right,right,turn around,turn around go,go,go.”帶領學生學習這堂課的新詞匯“ turn,left,right,go”等。在課堂教學到最后環節,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與教師共同隨著音樂起舞,結合音樂歌詞所給出的指令,向前跳,向右轉或者向左轉。運用這種趣味性的課堂教學模式,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英語學習氛圍當中了解新詞匯的含義。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鞏固自己所掌握的新知識,加深學生的記憶與實踐應用能力。小學英語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的興趣點,為學生創設能夠引發情感共鳴的教學環境,有效地應用共情式教學模式,這樣能夠充分地提升小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
小學英語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應當引導學生夯實語言知識基礎,還應當將英語知識中的文化內涵滲透給學生。教師應當深挖課本中的人文元素,在共情教學過程中融入人文元素,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使學生能夠主動對比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差異,有效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并且對提升小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認同感奠定堅實的基礎。例如,在學習四年級下冊《Merry Christmas》這一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向學生播放《Jungle bell》這首歌曲,并且將蘋果、白胡子、圣誕帽等趣味性道具引入課堂當中,為學生營造出圣誕節的氛圍,使學生能夠在輕松愉快的節日氛圍當中,體會西方的節日文化,自主探究圣誕節的習俗與來歷。在學生了解西方文化的過程中,教師還應當對學生進行拓展,引入我國傳統節日——春節,使學生了解春節的來歷與習俗,并且與西方的圣誕節進行對比,分析這些節日的主要特征與差異性。通過這種中西方文化的對比,能夠促進學生的交流與表達欲望,使學生在互動探究的過程中,深刻地體會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使學生能夠在今后的學習與生活中,為弘揚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做出相應的貢獻。
語言是人們交流的重要工具,詞匯是語言的基本構成。因此,小學英語教學應當對詞匯教學予以高度的重視。學生只有掌握充足的詞匯量,才能夯實英語知識基礎,所以英語詞匯教學貫穿于小學英語教學的始終。如果詞匯量儲備不夠,那么會對小學生的聽、說、讀、寫等各方面學習帶來嚴重阻礙。小學生年齡尚小,注意力往往不夠集中,運用單一、枯燥的詞匯教學模式,很難充分地提升小學生的學習熱情,更有甚者,會使小學生產生對英語知識的畏難情緒。所以,小學英語教師在開展詞匯教學的過程中,需要運用趣味性的方法,充分地調動小學生的情緒,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情感體驗,開展共情式教育,這樣才能有效地改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質量,提高學習效率。
例如,在學習五年級PEP《Unit 3 What's your favorite food?》這一課的過程中,對于“tomato”這個單詞,可以引導學生細致地觀察,學生能夠發現這個單詞的前后都有“to”這個組合,中間是“ma”的組合,從而組合成了“tomato”這個單詞。學生在學習西紅柿“tomato”這個單詞的過程中,很容易將其與土豆“Potato”弄混淆。因此,教師可以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利用趣味情境的方式引導學生區分這兩個單詞:“同學們喜歡吃西紅柿和土豆嗎?”學生回答:“喜歡吃西紅柿炒雞蛋,喜歡吃酸辣土豆絲。”教師繼續發問:“那西紅柿是什么味道呢?”學生回答:“酸酸甜甜的味道。”教師繼續引導學生:“那么同學們觀察‘tomato’這個單詞的開頭有一個‘t’,正好是我們漢語中‘甜’的發音。所以同學們看到‘t’開頭的“tomato”,就記住它是西紅柿的意思了。“potato”的開頭是‘p’,可以看成漢語中的‘泡’,媽媽在家里炒土豆絲的時候,是不是要先要在水里泡一下,炒出來的土豆絲才爽催可口。同學們記住這兩個單詞的區別了嗎?”
利用單詞的結構,以形移情,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實現共情,這樣能夠有效地加深學生對新詞匯的記憶,不僅能夠加深學生的印象,還能為學生帶來良好的情感體驗。
六年級上冊《What are you going to go?》這一課的過程中,這堂課的重點詞組有:“read a magazine”“in the morning”“take a trip”等,可以引導學生將新詞匯放置到英語句子當中進行記憶,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掌握新學的詞匯,還能利用所學的詞匯來組句:“I often read a magazine.”“We have four classes in the morning.”“Are you going to take a trip next week?”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利用簡單的英語語句,開展會話表演,讓學生能夠在會話情境當中掌握句子中的新詞匯。通過這樣的移情、共情方式,能夠加深學生對英語詞匯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對新單詞達到過目不忘的狀態,這樣不僅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效果,還能充分地改善英語課堂教學效率。
句型教學也是小學英語教學當中的重中之重。小學英語學科當中有著常用性與代表性的句型,在英語語言知識體系當中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只有在掌握充足數量英語句型的前提下,才能有效提升小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使學生能夠應用英語知識傳遞思想與信息,表達自己的看法與觀點,有效提升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因此,小學英語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的心理需求,利用趣味性的英語故事或者英文歌曲來實現小學生對于英語知識的移情,使小學生在欣賞英語小故事與歌曲的過程中,能夠激發情感共鳴,促成共情,從而有效地改善小學生英語知識的學習效果。
例如,學習三年級PEP《Do you like pears?》這節課的過程中,需要掌握與“I like...”“I don’t like...”等句型,以及“orange,watermelon,pear,peach”等新詞匯。在進行這部分的句型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喜聞樂見的《西游記》當中的故事來展開:唐僧師徒四人路過一座山林,又渴又餓,平時喜歡偷懶的八戒竟然主動要去尋找食物。(講到此處可以引導學生猜測故事的后續。)八戒首先在樹林邊上發現了一片西瓜地,他先自己飽餐了一頓西瓜,然后摘了一個大西瓜裝在了布袋里。接著他又在河流的兩岸看到一片桃林,他又飽餐了一頓桃子,然后摘了一堆鮮桃放在布包中,最后他在樹林深處發現了很多橘子樹和梨樹,八戒開心地飽餐了一頓梨和橘子,然后將布包裝滿了。他高高興興地哼著小曲往回趕。(講到此處可以引導學生猜測故事的結局)八戒因為過于貪婪,布包裝的太多,走路不穩,一跤跌進了河里,不僅衣服濕透了,摘得果子也被河水沖走了,八戒傻眼了。
Pig:Wow,the watermelon is so big.I like the watermelon.
Pig:Wow,so many peaches.I like peaches.Hmm,the peach tastes good.
Pig:Wow,so many oranges.I like oranges.Hmm,the oranges tastes good.
Pig:Wow,so many pears.I like pears.Hmm,the pears tastes good.
(跌進了河中)Pig:Oh,please,no! My watermelon,my pears,my oranges and my peaches.
這則趣味性小故事當中八戒的貪婪形象讓學生們忍俊不禁,充分地調動學生的情緒與課堂體驗感,語言與情節的可預測性與重復性,能夠加深學生對句型與詞匯的記憶,提升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要求小學英語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的心理特征,為學生創設以活動課為核心的課堂教學模式。因此,小學英語教師應當利用豐富多彩的活動來吸引學生的關注度,引導學生運用自己所掌握的英語知識來互動交流,解決實際問題,這樣能夠充分地提升小學生的英語學習水平。語篇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聽、說、讀、寫材料,是學生獲取語言信息和提高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重要途徑[2]。基于此,小學英語教師在開展語篇教學的過程中,應當為學生創設真實的活動情境,實現“以境移情”,有效地促進共情式教學的開展,改善課堂教學水平。
例如,在學習六年級上冊PEP《Cartoon time! A let’s try Let’s talk》這一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進行《If you are happy,clap your hands.》的歌曲,帶領學生在唱歌的過程中律動肢體,在歌曲演唱結束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Can you tell me the feeling words in the song?”從而引出這堂課的重難點知識,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與好奇心,引發學生的情緒,讓學生積極投入到新知識的學習當中。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結合課文內容,設計相應的活動,對學生的綜合能力與情感目標進行綜合考量,升華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教師首先可以用英語向學生提問:“Are all the mice bad?”引導學生Pair work,利用小組進行交流探討,然后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視頻:Enjoy the cartoon 《Stuart Little》。教師接著向學生提問:Do you like the mouse?Why?鼓勵學生了解到:Different things should be treated differently.從而有效地升華學生的情感,實現共情。創設語境是語篇教學的核心,能夠為學生帶來良好的情感體驗,使學生的語用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從而使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效率得到有效地改善。
總而言之,將共情式教學融入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應當重視共情訓練,提升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在美好的情感與情緒當中體會英語知識的魅力,感悟英語文化的美感,這樣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夯實英語基礎,還能強化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