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珺(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二〇二廠中學)
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洋溢、活力煥發的年紀,對新鮮事物產生強烈好奇心和求知欲,追求自主、公平、正義,喜歡與眾不同、特立獨行。青春懵懂,隨之而來也會有叛逆、自我、任性等一些負面情緒。學習的重壓,迫使學生尋找自己解壓方式。當學生產生這些負面情緒后,應當如何正確處理,是劈頭蓋臉的一頓教訓,還是通過心理教育正確指導?教師應該耐心傾聽學生心聲,加深對學生的了解,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選擇正確積極的方式,保護學生心理健康。
所謂“雙減”指的就是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自去年7月,我國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在此要求全國各個地區的教育部門要領會文件精神,結合實際,積極貫徹落實;8月,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印發專門通知,擬對各省的“雙減”工作的落實進度每半個月通報一次。
學校積極響應“雙減”政策,小學一二年級不留書面作業,可以在校內視情況安排,讓學生進行鞏固練習;小學三至六年級布置的書面作業平均完成時間不能超過60分鐘;初中階段布置書面作業完成平均時間不能超過90分鐘。嚴禁家長布置或變相布置作業,嚴禁家長對作業進行檢查或批改。
近些年,全國各地校外培訓機構席卷而來,很多家長認為在孩子的學習上又多了一重助力,不少家長不惜一切代價都要讓孩子擠進課外培訓班。“雙減”政策出臺前,校外機構培訓猶如雨后春筍。不少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讓孩子參加課外補習,給孩子增加學習任務。校外培訓機構的出現嚴重影響義務教育的效果,再加上高昂的培訓費用增加家長們的經濟負擔,也加大學生的學習壓力,給家長、學生造成很大困擾,形成教育內卷。因此,國家為了能夠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減輕學生學業負擔和家長經濟負擔,出臺“雙減”政策,讓教育回歸本真、回歸課堂。
在以往教學中,很多學生都依靠校外培訓機構,導致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難以提升,學生上課不認真聽講,認為不聽課還可以在培訓機構學習,為自己留好“后路”,使課堂教學質量不高。“雙減”政策讓家長和學生真正認識到課堂教學才是幫助學生成長、提升學生能力的主陣地。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工作中,積極落實“雙減”政策,創設多元化教學模式,更新教學理念,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夠接觸到更為豐富的知識,打開學習思路,將知識進一步延伸和拓展,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整體質量。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每個父母都有一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在新時期,家長對教育有了新的認識,并且對孩子的教育意識越來越強,九年義務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家長常常害怕自己的孩子與班級其他同學拉開差距,不愿自己的孩子成為掉隊的學生。在生活中,有很多家長對校外機構越來越依賴,希望能夠從校外機構找一些心理安慰。如果讓學生將更多的精力投入課堂學習中,學習效率得到提高,可以緩解家長的焦慮心理。
馬克思有一句經典名言是這樣說的:“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創造人”。不同的環境塑造出不同的人,可想而知,在一個積極、充滿正能量的環境下,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學習目標都會變得非常明確。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性格特征、興趣愛好等多方面來創設相應情境,為學生們打造輕松、舒適、愉悅、積極的學習空間,通過環境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從心理角度分析,教師可以讓學生暢所欲言,多聽一聽學生的聲音和想法,通過交流談心、調查問卷等多種形式,了解學生學習需求。在課堂上,教師要幫助學生擺脫學習困境,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互動交流,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積極交流,紓解學生對學習的排斥感、厭倦感,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了解學習的樂趣和重要意義。為了能夠推動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班主任要注重學生的心理變化,與學生建立友善、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閑暇之余與學生聊一聊心里話,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做一名好的傾聽者,建立彼此之間的信任,正確引導學生思想,讓學生的不良情緒得到紓解,積極與學生溝通交流、將心比心,用愛心和關懷溫暖學生、感化學生,照亮學生的心靈深處,陪伴他們共同成長。
在初中階段,教師除了要走進學生內心,創設良好學習環境等之外,還要在班級中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真實體驗,獲得深刻感悟,了解自己、尊重他人,提升責任感。通常情況下,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有學習成績落后、心理壓力過大、注意力不集中、人際交往不順等,這些都是處于青春期的學生容易遇到的問題。學生的健康成長并不是光靠學校一方,而是需要家庭、學校、社會三方共同協作的。近些年,關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案件逐漸增多,教師應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并積極開展相關實踐活動,通過科學方式引導和啟發學生。學校可以設立專門的心理咨詢室,配備專業心理咨詢師,為學生們答疑解惑、疏解負面情緒、幫助學生自我調節等,教師要尊重每一個學生,細心觀察學生身上發生的變化,用親切的態度對待每一個學生。
教師可以在班級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題班會,以“尊重與欣賞”為主題,讓學生討論如何學會尊重他人,欣賞他人的優點等,并引入生活中一些案例,指導學生們應當怎樣與他人相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讓學生能夠進一步了解自己,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綜上所述,在“雙減”背景下,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成為當前教育教學中的重要工作,更多的考驗教師的耐心、細心,教師要尊重學生之間差異和成長規律,堅持“以生為本”的教育原則,在學生面前多傾聽、多鼓勵,引導學生理清思路,培養學生堅韌不拔、克服困難的決心和毅力,讓學生平穩度過青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