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耘
(武漢大學法學院 湖北武漢 430072)
目前,在我國法學教育領域中,存在著過于重視理論教育忽視實踐教育的情況。在這樣的背景下,法律碩士教育的設置貫徹落實,法律碩士專業的學位教育正是成為法學教育制度之一。這一變化給法科教育帶來了結構性的調整。可以說,我國法律碩士教育工作開展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果,很多學生在學習中對于學術研究產生了學習興趣,并選擇繼續攻讀法學博士學位。但是,不可否認,在法律碩士教育中,還存在很多問題需要解決。因此,加強法律碩士教育研究很有現實意義。
一開始我國法律碩士教育開啟于1996年,教育目標是為社會培養更多的應用型和復合型人才,針對非法學專業的學生提供更加系統的法學教育,同時也能夠提升現有法律從業人員的職業能力和理論素養水平。在現代社會發展中,法律幾乎把各行各業都納入了調整范圍當中,社會很多領域都涉及了比較專業的法律問題,如國際貿易、知識產權、稅務和金融等行業,都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如果一部分法律從業人員對于該領域的專業知識掌握并不牢固,無法高效的幫助該領域解決專業性法律問題。選擇招收非法律專業的考生繼續攻讀法律碩士學位,就是希望碩士生能夠在已經具備非法律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更加系統性地學習法學知識,接受法學技能培養,把法律知識和原本掌握的專業知識結合在一起,能夠為社會培養更多高級應用型法律人才[1]。這種培養教育模式能夠打破傳統法學本科教育和法學碩士教育存在的不足之處,同時也能夠滿足社會分工細化相關要求。招收已經從事法律工作的人員繼續攻讀法律碩士學位,能夠更加有利于促進法學理論知識的學習,提升法律實踐能力,為社會培養高素質從業人員。目前,法律方面人才缺失,社會對于法律人才有大量的需求,這是推動我國發展法律碩士教育的重要因素。開展法律碩士教育的主要目標就是構建出更加科學合理的培養體系,讓法律碩士成為復合型、應用型人才,既能夠掌握交叉型知識結構,同時也對法律內容十分熟稔,可以靈活地使用自己掌握的法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從事法律實務工作,滿足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構建要求。
在我國法律碩士教育當中,評價法律碩士畢業生的能力水平,主要是參考了全國法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在2006年修訂的《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在該方案中第一條關于培養目標的規定,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的培養目標,就是為法律職業相關工作部門培養德才兼備的實用性、復合型人才,其中對于學生的實務工作能力、外語能力、法律知識、政治素質等提出的要求[2]。該方案內容僅僅給出了一個原則性的規定,為碩士研究生培養指明了方向,但是這種原則性規定過于空泛,不利于實際教學操作的開展。雖然指導性培養方案當中強調了法律碩士必須要具備較強的法律職業能力和政治素養,但是缺少了足夠的法律事務支撐,反映出了我國當前法律教育發展不夠健全,法律工作專業化重視力度不足的情況,同時法律教育跟法律實踐相互脫離,影響了教育效果。當前,高校辦學質量評估將成為監督和檢查當前高校辦學質量的主要手段,法律碩士指導委員會曾經評估過法律碩士教育質量,但是至今也只開展過一次水平評估工作。從目前教育評估實踐開展情況來看,對于高校以及某一個教學科目的評估工作并沒有與其他環節相互聯系在一起,而是單獨開展或者是專門開展的。這種評估方式會導致法律碩士辦學資格審批和教育水平評估相互脫節,出現了法律碩士教育評價標準前后不一致的情況。
目前,我國法律碩士教育人才培養方案設置當中還存在很多問題,如課程設置不合理以及人才培養措施創新性不足等。我國傳統的法科教育受到了法系教育模式影響,過于重視對學生系統、科學的理論知識傳授,但是忽視了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培養,在課堂教學當中,法學理論課程與實務課程設置比例嚴重失調,對于法學教育當中的法律研究方法、法律文學寫作、法律職業道德等能力的培養重視力度不足。在教育當中必修課和選修課分不清楚,二者之間歸類比較混亂,選修課的設置隨意性非常大,并沒有在教學當中重點突出專業能力訓練。一部分法學院忽視了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很少會帶領學生進行實踐工作,如模擬法庭教學、法庭實地觀摩以及社會調查活動等,導致法學理論知識學習和實踐操作培養沒有有效銜接在一起,不符合實務性法律人才培養目標[3]。法治社會建設必須要培養更多實務性、復合型人才,才能夠滿足社會的創新發展需求。而現階段,我國法律碩士教育措施創新性不足,無法滿足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目前在法律碩士教育當中,碩士學位階段的教育與第一專業結合性不足,學生第一專業知識點在法學知識專業學習當中逐漸忽略和舍棄,并沒有像人才培養目標當中希望把兩個專業的知識點有效結合在一起,影響了人才培養質量。
我國一部分法律院校存在對圖書館建設不夠重視的情況,在圖書館建設當中存在較多問題。例如,法律專業圖書的購置不足,并且針對法律類圖書資料購買經費,并沒有建立專門的計算指標。在圖書館內法律專業圖書數量以及種類都比較少,還有一部分法學院內部的法律圖書內容比較陳舊,新的圖書采購不夠及時。一部分學校內部圖書館人文環境比較差,并且把圖書館空間挪為他用,影響了圖書館功能的發揮。這些問題的存在表示法律院校沒有正確地認識到法律圖書館資料建設、法學教育成本管理工作開展的重要性,對法律碩士教育性質缺少足夠正確的認知。
在教育領域當中,對于教育影響非常大的是師資團隊的建設水平。法律碩士教育想要提升教學水平,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必須要打造出高質量的師資團隊。提升師資團隊的師資力量主要包含了對師資數量以及教師水平的要求,也就是說具備較高的師資能力,既需要保證教師的數量,同時也需要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師的學歷和職稱僅僅只能夠把教師的受教育經歷以及教師當前的學術水平反映出來,但是并不能代表著教師是否能夠勝任法律碩士教學工作的開展。作為一名合格的法律專業教師,既需要具備扎實的法律理論知識,同時也需要具備較強的法律實務能力[4]。目前,一部分教師雖然十分善于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傳授理論知識,并且熟練地掌握圖書資料的查詢技巧,但是并沒有培養學生法律實務技能的能力,影響了最終的教學質量。
想要衡量一個法律碩士教育評價體系是否完善,除了需要確保專業學位教育質量之外,也需要提升專業教育水平,這樣才能夠真正促進專業教育的健康發展。隨著我國法律碩士教育規模不斷擴大,并且辦學自主權逐漸下放,如何提升法律碩士教育質量問題,對于我國法治社會建設意義重大。提升法律碩士教育工作開展的自主性和自律性,需要正確地處理好法律碩士教育發展規模以及辦學質量和教育水平之間存在的重要關系,構建出具有多層次性特點的法律碩士教育評價體系。為了能夠對法律碩士進行全面評價,需要建立多層次的評價主體,具備第三方評價、自我評價和職能部門評價。第三方評價是針對法律碩士主辦院校開展定期評估,能夠有效保證法律碩士人才培養的質量,包括學位論文、課程教學和辦學特點等。自我評價體系建設,指的是在法學院當中設置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的學校,需要根據法律碩士教育制度的相關要求,以及自己的實際情況,建立起科學合理的自我評價項目,能夠定期針對法律碩士的專業教師、學位供讀者和其他相關工作人員進行自我評價,并把自我評價獲得的結果真實有效地反映給主管機關單位,并采取適當措施進行公開。各個學校都需要自覺地把學生成績、教師的考核與自我評價結果銜接在一起,把自我評價的效用充分發揮出來。職能部門評價指的是由法律碩士指導委員會組織給予的相關評論,如法律碩士教育定期評估以及法律碩士辦學資質的認定和審核等工作。來自法律碩士指導委員會的評價結果意義非常重大,會直接影響法學院法律碩士專業學位資格的獲取、變更和撤銷。
需要具備統一和完善的職能部門評價標準,在評價體系當中自我評價以及第三方評價標準都可以按照不同院校的實際情況進行制定,但是法律碩士指導委員會必須要具備統一的評價標準,這樣才能夠更好地衡量各地區法律碩士申辦資質以及法學院辦學質量評價的要求[5]。首先需要針對已經開設法律碩士學位專業點的教育機構進行資格評估,并定期評估已經開設法律碩士教育的法學院,重點審核該學校是否實現了法律碩士教育目標。在法律教育評價當中需要注意,不管是第三方評價、自我評價還是職能部門評價,都需要嚴格遵守公平公正的評價標準,這樣才能夠真正保障法學院辦學質量,維持最低辦學標準。法律碩士的教育質量最終還是需要經過法治事業以及法律職業的實踐檢驗,這需要一個很長的檢驗周期。鑒于此,除了需要具備完善的評價體系之外,還需要綜合性統計司法考試的通過率、就業率以及職業的真實情況,能夠更加整體和客觀地針對法律碩士教育水平進行系統性的評價。
在法律碩士課程的建設過程中,需要明確職業能力教育以及法律知識教育之間存在的重要關系,把培養法律實務能力和法律理念結合在一起[6]。首先需要不斷地擴大法律碩士課程當中的選修課比重,除了學校規定的必選課職務之外,學生們還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以及所選職業的特點要求,選修一定學分的選修課,要加強實踐課程的開展,在法律碩士教育當中需要提升教育的實用性,在教學實踐當中加強實踐課程的設置,組織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法律實習當中,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平臺,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學生們能夠通過學校提供的實踐平臺,通過法律助手或者是志愿者的身份,幫助處理一些法律實務。我國相關行政部門或者是法學院都可以設立一些法律援助機構,符合條件的法科學生都可以在這一部分機構當中參與到真正的法律案件處理中。在法律碩士教育當中,需要重點進行職業倫理、職業道德課程的設置,法律是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因此作為法律的工作者,要具備較高的道德素養水平。在課程設置的時候,需要把倫理和職業能力培養作為基本的課程內容,并在其中大量增加實踐教學內容,如一部分專業技能訓練課程、跨學科基礎知識以及邊緣學科等,能夠幫助學生具備扎實的功底,掌握更加廣泛的專業知識,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復合型人才。
法律專業的實踐性非常強,因此在法律碩士教育當中,必須要提升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創新教學模式,改變傳統單一的理論性教學思路,讓法律碩士教育開展得更加多元化。課程教學屬于法律知識學習的主要場所,但是課堂教學并不意味著需要進行大量的理論傳授,教師還可以選擇在其中增加案例教學的內容,既能夠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同時也能夠鍛煉學生的實際問題解決能力。學校要聘請實務專家來擔任教師,或者是進入到學校內部為學生開設教學講座,讓課堂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教師也可以把校外教學環境利用起來,帶領學生進行模擬法庭、現場旁聽審判、專業實習以及法律咨詢等,親自進入到法律實踐一線,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應變能力。
經過多年來教學實踐發現,目前在我國法律碩士教育當中還存在較多問題,會對法律碩士教育培養效果產生直接影響。想要提升教育質量,需要及時了解教育當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尋求有效措施解決現存的教育問題,提升法律碩士教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