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韻 丁 磊
(重慶化工職業學院 重慶 401220)
在2014 年9 月的達沃斯論壇上,李克強總理發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要在中國的大江南北土地上掀起大眾創業的熱潮,激發中華民族的創業精神和創業基因。此后,李克強總理在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國務院常務會議和各種場合中頻繁闡釋“創新創業”一詞。王萬山等人在《國內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比較研究》中指出,創新創業教育有五種模式。比較受關注的是校內有形課堂與第二課堂相互結合的模式,它是理論知識與實踐體驗教育結合、課內傳授與課外感知結合、校內與校外教育結合的系統模式。第二課堂以創業實踐、創業計劃、創業項目等活動形式幫助學生將創新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技能。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推進,第二課堂的形式和內容有了極大的拓展,包括科普活動、社團活動、企業實習等。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的《21 世紀的高等教育展望與行動世界宣言》提出:“必須將創業技能和創業精神作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標。”美國曼漢哥分析大學生創業的態度和意圖,研究證實在大學教育的早期階段是期望、感知和行動;根據分析,國外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創業者本身所具有的創業精神,以及對其各類資源的整合能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第三章第十四條明確規定:各類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把科普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應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高等院校等團體機構應當組織和支持科學技術工作者和廣大教師開展科普活動。激勵老師們將科普教育活動與教育教學工作結合起來。高職院校在當代社會主要發揮傳播知識、培養人才、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作用。基礎創新是科學創新的源頭;擁有豐富的學術教育資源、設施設備、各類優秀人才等各類資源,為科普活動的開展提供了條件和支持,我們鼓勵提倡大學師生參與社會的科普工作,并在科普教育領域貢獻知識和才能,將科普教育與人才培養有機結合起來。
科學普及實踐活動,能夠滿足大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發和吸引其對科學的興趣,并使其能親身體驗科學過程,參與科學探究活動。通過過程體驗,豐富了學生客觀的科學知識,培養了求真的科學精神,提高了科學素養和創新實踐能力。
高職院校通過舉辦科普宣傳和創業實踐活動,讓大學生參與進去,逐漸提高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使其成為國家所需要的人才,少走彎路,不被一些不良的信息所迷惑。
筆者所在院校借助屬地所在開發區引進3D 打印公司進駐學校的契機,三方共建“政企校”3D 打印創客中心,中心建筑面積2300 m2,中心包括3D 打印科技展廳、創新教育科普基地、3D 打印技術研發基地和3D 打印機生產基地,并注冊公司。依據3D 打印協會組建了3D 打印科普宣講隊。科普宣講隊的宗旨是“智造夢想、駕馭未來”,幫助創新思維快速成型。我們通過對學生或居民進行3D 打印科普教育,讓其參與作品創作。利用3D 打印機,見證作品誕生。極大地激發了他們的興趣,培養了創新創造的能力。
科普團隊每年定期參加科技周、職業教育周活動,目前累計為200 多名在校教師、3000 多名在校學生提供了參觀實習機會,70 名學生完成了跟崗實習,為20 名在校學生提供就業崗位,為100 名在校學生提供勤工儉學崗位。對外共接待60 批次1500 人左右,我們工作室在2019 年聯合某公司共同打造的“凝聚童心、創想未來”科普教育主題活動成功舉辦,受到了院校所在區各大媒體的廣泛關注及好評,日訪問量達到6782 次,影響較為廣泛。
隨著科普法的貫徹實施和國家對科普活動的重視。很多高職院校充分利用本身的實習實訓基地開展了一些科普活動。總結起來,存在形式單一、受眾面有限、反響不明顯、活動開展沒有常態化等特點。以專家講座、科普知識學習競答等方式為主。常常邀請行業企業領域的高管或教授講學。主要面向本校師生,活動開展完了難以產生持久的影響和驅動力。這種方式的科普還是過于傳統,沒有真正面向更多的人群,知識或理念的影響力往往比較局限。
高職院校以培養動手實踐能力強、理論知識能力強的人才為目標,在開展科普活動時具有設施設備、人員專家、校企合作等多方面的優勢。為滿足學生教育教學的需要,基本有圖書館、實訓室、研發中心、校史館以及校企共建實訓基地等。
因老師們來自不同的專業,擁有不同領域知識和技能,就為舉辦科普活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資源。他們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可以為學生或民眾提供科學普及。高職院校在校大學生是科普教育活動的受眾和對象。大部分大學生有挖掘和接受新事物的自覺性和好奇心,對未知世界有強烈的探索心。這正是聯合他們舉辦科普活動的原因之一。在高職院校中,以社團為載體,教師指導、學生參與的方式來進行科普活動,發揮學生骨干和志愿者們的管理能力和創造性。為了將科普活動的輻射范圍盡可能擴大,科普活動不僅面向在校生,也要走向社區農村和園區企業。而且對于大學生來說,通過策劃或參加此類活動,不僅增長見識、豐富閱歷,更是提高創新創造能力的鍛煉。
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要面向地方經濟,服務地方企業,因此在教學研究、校企合作上要與當地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行業企業、社會團體緊密聯系,這樣科普活動的推進和普及不僅質量好、效果佳,也體現了高職院校落實國家政策方針,服務地方經濟的宗旨。
科學和完善的管理制度是項目持續有生命力的基礎,也是科普活動有效開展的保障。不僅讓大家從思想上認識科普的重要性,還要從制度上加以激勵。調動全體人員的主觀能動性。
比如,高職院校應該將科普工作納入年終社會服務考核的其中一個項目。教務處或人事處設立專門的工作崗位,制定相應的制度體系和工作規劃,培養組建一支專兼職結合的科普隊伍,有針對性有創造性地開展科普工作,而不是掛靠模式顧問管理制。高校教師當前的工作重點是教學科研工作以及職稱評審。盡管師德師風已經被列入為首要指標,教學和科研仍然是考核主體。如果科普工作在高職院校的考核中占有一定比例。比如撰寫申報與科普相關的論文或研究課題;或者將老師們每年從事與科普有關的工作量按時間量化為課時等,這樣勢必會調動全國近180 萬高校教師的積極性。那么科學教育普及工作必定有量到質的改變。
為保障科普工作的開展,需要教務處、學生處、科研處、后勤處等部門共同研究制訂活動方案,讓學校的實訓室、圖書館、展覽館在滿足校內教學的基礎上,利用全國科普日、科技周、科技日等特殊時段向校外人群開放,提高場地和設備的利用率。還可以結合高職院校的職業教育周或科技月,設置科普周或科普月等開放時段,極力推廣科普活動。教師和學生是科學技術普及活動的策劃者和實施者,是科普活動開展的主體。發動學校的教務處、科研處和學生工作部共同建立學科科普協會,依托專業優勢,組織開展化學、醫藥、互聯網、機械等各類科普活動。
隨著互聯網的應用,科普的形式也應該創新。我們不應停留在講座、展覽、競賽等傳統形式。發揮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運用互聯網、抖音、快手等新媒體創造更多豐富、有趣的作品,使科普模式更靈活。
筆者所在學校依托2 個國家級、4 個市級骨干專業,建成了應用化工技術、藥品生產技術兩個市級“雙高”專業群,工業機器人、大數據技術、財經商貿等校級專業集。可開展的科普活動主要內容有:化學化工知識科普教育;基礎藥物制備科普活動;參觀化工技術重點實驗室相關實驗裝置;到化工設備拆裝實訓室和制藥實訓室近距離感受過程及設備;開展趣味化學演示實驗和適合中小學生動手操作的趣味性實驗;普及綠色化學化工及工業機器人理念及技術、3D 打印技術、VR 技術等各類與生活有關的知識等。大學生好奇心強,喜歡接受并挑戰新知識,在設計科普活動方案的時候,建議結合專業知識和個人興趣點選定主題,將科普教育知識融入專業課堂,鼓勵不同專業的學生發揮個人的特長。比如說食品檢測專業的學生利用專業,制作出生活中龜苓膏、餅干等食品。化妝品技術的同學制作出潤唇膏、護手霜等產品。這是真正結合自己的專業來進行科普教育,這種科普不僵化,受眾接受快,也提高了學生的動手技能,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學為所用。
高職院校應該將走出去和引進來結合起來,雙管齊下,開展區域合作。走出去就是讓科普教育活動走出大學校園、走向大街、走進小區、走進工廠和農村。真正有助于居民素質的提升,從此以后大學生的第二課堂的種類又增加了科學普及教育這項。筆者所在項目團隊就通過暑期三下鄉,將3D打印這一技術科普至社區和中小學。引進來的目的是將學校的資源受益者不再局限于本校師生,還拓展到社會民眾群里。學校組建的科普宣傳隊伍為不同行業、不同年齡的人們傳播文化,讓科學不再束之高閣,落到實處細處。
本文對高職院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和科普教育融合模式進行了討論,首先對創新創業做初步的闡述,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高職院校應借助自身的設施設備資源、人力資源、對外合作資源等,通過制度保障、協同聯動、創新形式、區域合作等形式保障科普活動的開展,有效豐富創新創業內容,在學生心中撒下創新創業的種子,讓創業意識根植學生心中,進而培養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