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紅
(河南省南陽市實驗學校 河南南陽 473000)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2018 年1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2018 年教師節,黨中央召開新時代第一次全國教育大會,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堅持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基礎工作抓實抓好。進入新時代,教師的角色更顯多元,任務更加繁雜,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成了推動教育發展的第一動力。教師團隊的培養是每一所學校都長期面對的工作,南陽市實驗學校是一所新建的九年一貫制學校,相對于單一的小學或中學,我校教師多、事務多,加上中小學的教育規律不同、教師的層次不同,因此,學校的管理難度加大,在6+3 的學校管理中,我們采用的是統一協調、分段推進的管理模式。小學部和中學部的老師因面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所采用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以及課程設置都存在著差異,如何做到“6+3>9”?教師團隊的建設就成了關鍵。
縱觀九年一貫制學校,有劣勢但也有優勢。劣勢是面對工作量的輕重、工作難度的大小、教育質量的高低,中小學部的老師看法常常會有分歧,教師的全局意識、高度意識都欠缺,這對整個教師團隊的成長都會帶來負面的影響。但劣勢之下,我們也能看到九年一貫制學校的優勢:那就是它的一貫性、融合性和延展性。資源的整合、相互的配合、異部異質間的交流互通,讓我們有更多的機會和方法去打造有效的教師團隊,促進教師快速成長,從而打造高品質的學校。
九年一貫制學校,應該從小學到初中形成一個大的系統,使它成為一個整體。它不僅是在學制上一貫,而且在整個辦學目標的設置、學生培養目標的規劃、行政與業務管理制度的制定與執行上,以及教師團體成長上都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所以在整個團隊建設上,學校采用統一與分塊相結合的方法,中小學全體教師統一參與校本研修,增進彼此了解,了解學段間教師的不同教育教學方法,互學互補。同時根據各學段的不同,分學段進行研修,這樣更有針對性和目的性。統一與分塊的有機結合和交叉管理,充分發揮了九年一貫制學校的優勢,教師的成長更加迅速。
依據九年一貫制的優勢,學校打通中小學部進行大教研活動,使大家知道所教知識從小學哪個年段來,到初中又達到什么程度,實現知識的貫通、方法的貫通,即前后貫通,形成學生學習知識鏈,不至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這對于老師們的教學是十分有意義和有價值的。同時通過小學和中學的統一教研,老師們形成了完整的知識體系,教學視野和眼界都有了提升,教學中知識和能力的滲透變得有廣度、有高度。
制度的規范和完善,是教師團隊成長的前提。學校成立青年教師成長工作室和名班主任工作室,招募了一批有上進心、有責任心的青年教師,為保證工作室的有效運行,我們制定相應的學習制度、培訓制度。明確了每學年的任務與目標,并建立了明確的激勵和考核制度。參與的青年教師來自學校九個年級,大家聚力共建教師成長共同體。同時通過工作室及學科教研組聯動全體老師,聚焦課堂教學,狠抓教學基本功,通過展示課、示范課、公開課、同課異構等形式,分享各自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開展主題閱讀、主題分享,利用工作室相約周三和全體教師的“微論壇”活動共同分享自己的成長所得,達到共同提高、共同進步的目的。
在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上,我們狠抓教研,中小學一貫都采用“一課五磨”的備課法,一磨教材解讀——個人初備;二磨教學活動——集體研討;三磨獨立思考——個人復備;四磨教學實踐——議案上課;五磨教學思想——課后反思。“一課五磨”,研磨的是“課”,發展的是“人”,既發展學生,又成長教師,更鍛煉團隊。在“一課五磨”中,我們倡導積極備課,齊同并進,但我們更鼓勵教師通過實踐、反思,根據自身教學特點和班級學生特點,最終在學習他人思想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獨具特色的教學方式,整體發展與個性發展相結合。
教師成長要有目標意識,大到長遠目標,小到近期目標,每日目標,每節課的目標,每次教研的目標,目標是一個人前行的動力,因此在團隊建設中,學校以目標為導向,開展有層級的三階研修,注重一個“共”。
教師在自己的教學生涯中要有明確的成長目標,只有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去,才能朝著正確的方向全力以赴地前進。學校先是制訂教師團隊建設方案,制訂“三階”人才培養計劃,即第一年在團隊里積極進取、努力學習、勇于實踐,成為學校合格教師;在成為合格教師之后,申報學校骨干教師候選人,參加青年教師成長工作室,在工作室里通過各種研修實踐活動,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申報骨干教師候選人一年后通過考核,成為校骨干教師,骨干教師通過研修學習,能起到專業引領的,可申報學校學科名師。
學校的愿景清晰化后,老師們根據自己的成長經歷,定下了自己的發展目標、個人規劃。學科團隊內、年級團隊內、青年教師成長工作室內,大家分享自己的規劃,并再次反思,查擺自己的不足,明確自己努力的方向。
學校主要通過抓實教學教研常規管理,教師們主要通過參與實踐研究來實現自己的成長目標。
1.共同學習課程理念并積極實踐
針對學校新進教師較多的情況,每年暑假,學校都會組織教師進行拓展訓練,提升教師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通過講座、上示范課,引領老師們準確理解學科本質及教學方法,為青年教師的專業成長發展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2.集體備課和個性化理解并重
小學部、中學部每周各學科進行集體備課,每位老師自己先深鉆初備,解讀教材,每位教師用思維導圖呈現單元的教材解讀。然后由主備人作為中心發言人,介紹自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其他教師取眾家之長,根據學情和教師個人特點,制定出自己的個性化教學設計。同時根據學科存在的問題,隨時隨地進行研討,嚴把備課關。
3.站穩課堂這個主陣地
教學教研中心要求老師們每上一節課都要確定好教學目標,做到胸中有本、眼中有生、思路清晰、語言準確。要思考:每節課的目標是否對準了關鍵的學習內容和課程標準?所提問題、布置練習是否檢測到學生的學業進展情況?通過哪些方式檢驗目標達成度如何?學生是否深入思考,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上完課還要反思:本節課成功的地方在哪里?為什么成功?哪一點做得不好,今后的對策是什么?老師們通過聚焦問題,在課堂上實踐研究,通過課上反思,不斷實踐創新成長。
4.多渠道聽課
學校組織老師們參加各種培訓學習,參加省市教學研討會,學校教研組內教研日里各學科堅持進行學科內的聽評課,每位教師學期中聽課不少于20 節。教齡在5 年以內的青年教師和學校中層領導每學期聽課不少于30 節。通過聽課、評課活動,使教師在聽的過程中提出問題,在評的過程中反思,在研課、上課、反思的過程中,相互學習,博采眾家之長,提升課堂教學駕馭能力。
5.榜樣引領
2020 年12 月,經南陽市教育局首批認定的南陽市“郭燕華名班主任工作室”在南陽市實驗學校揭牌成立。工作室定期開展活動,給有成長渴望的班主任們提供了一個研修的平臺、智慧的分享地,積極發揮引領輻射作用,聯動協作、學習反思、研究分享,幫助更多的教師共同學習與探究。加快培養出了一批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班主任。
在實現自己成長目標、研修精進的過程中,要求老師們定期集中就當前教育教學中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課例研討活動,形成一些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骨干教師候選人每周寫一篇隨筆,其他老師每月寫一篇案例或教育教學隨筆,大家反思交流,共同進步。
通過學科組內的結對子來推動年輕教師快速成長。要求徒弟每周要上一節匯報課,師父聽課指導;同時師父要上一節示范課,徒弟聽課學習。每學年的秋期第一個月后進行新進教師匯報課,各位授課教師從自行設計授課方案到教研組集體研討,特別在全校聽評課之前,先進行組內磨課。每位老師在展示課上,既展示了個人風采,也貫徹實踐了我校課程理念。每科匯報課結束后,由教研組長當天召開主題教研活動。在授課教師自我反思的基礎上,進行深入探討和總結點評,既談收獲亦談不足,將問題列為研究的小課題,增強課堂針對性和研究能力培養。通過在小團隊和大團隊的學習歷練,由教學教研中心和學科組長根據平時學習情況和匯報課上課情況,確定為校級合格教師。之后繼續在有經驗教師的帶領下,堅持“青藍工程”,堅持不斷提升自己。
骨干教師是在合格教師的基礎上,先申報候選人,學校根據申請者的師德表現和教育教學實績,認定為骨干教師候選人,組建青年教師成長工作室,一年后根據骨干教師專業發展目標要求,通過“成長杯教師素養大賽”開展知行工程,骨干教師候選人參與賽課、答辯,加上平時業績綜合考評,按照比例每年評選20%的骨干教師,助力全體教師在5—8 年內成長為校骨干教師。成為學校的骨干教師可以參與上一級骨干教師的推選。
校級骨干教師繼續在青年教師成長工作室進行研修學習,能起到專業引領作用的,可自主申請成為校學科名師的候選人,然后由校委會根據學科名師專業發展的目標要求,通過學校論壇開展筑夢工程,對表現突出、教育教學成績顯著的申報人進行評選,按照比例每年在優秀的骨干教師里評選出校學科名師,助力教師團隊里出類拔萃的老師為學科名師,成為學科名師的可以參與上一級優秀教師的評選。
對于評選出來的校骨干教師和校學科名師,學校頒發證書,并給予培訓、做課題等學習研究方面的優先支持。
九年一貫制的特點讓我們以互動式團隊學習替代了封閉式個人學習;我們的品牌校本培訓《開講啦》,分別邀請了知名專家做客實驗,分別為我校教師進行國學、教科研課題等課程培訓;“百日練字”開啟,南京品質課程培訓,遼寧盤錦魏書生思想研討會、“北京四中網校翻轉課堂”研討會、“真語文”研討會、創客機器人培訓……每一次學習,老師們都積極參與,開闊了視野,更新了理念。
特別是堅持讀書、寫隨筆,堅持向身邊的同伴學習也已經成了教師團隊的習慣。青年教師成長工作室每周“相約周三”活動中,青年教師們相聚在一起,從“高考”談到“師恩難忘”,從“三十而已”聊到“享受生活”,從“開學的那些事”到“收獲的季節”,再到“提高課堂效率的妙招”“書香盈室話初心”……大家在一起聊讀書、聊人生、聊教育、聊信念……教師微論壇上,老師們交流著外出學習、走近名家的點點感受,紛紛表示教師專業化發展是一條漫長的道路,我們要保持一種“不用揚鞭自奮蹄”的學習激情,在通往夢想的道路上不斷前進。
通過學習,大家積淀了豐厚的知識,開闊了遠大的視野,取長補短,厚積薄發。課堂上的游刃有余皆來自平日里勤奮地學習。
勤于思考是教師提升專業能力的關鍵,在教師隊伍建設中,老師們多了問題意識,多了創新意識。針對學校實際情況,在課程建設中,老師們在思考,在行動。目前學校特有的“3F(Fun 有趣、Free 自由、Future 未來)”課程項目都是教師團隊自主研發的。學校的3F 課程群落分設拓展課程、視野課程和行走課程三大板塊。拓展課程包含晨誦暮省課程、學科拓展課程以及大閱讀課程。視野課程包含為初中部量身定做的《聞道天下》課程、家長課程和大師導航課程。行走課程則結合當地資源開發“科技行”“仲景中醫藥文化行”“月季行”“牧場行”“漢畫行”等課程。在課程研發的道路上教師團隊站在較高的角度,本著為了孩子們的明天,思考著、前行著。
通過為教師營造一個寬松自由的研究氛圍,使日常教學工作和教學研究、教師專業成長融為一體,當教師以研究者身份出現時,他就有了創新的能力,有了敏銳的洞察力,有了與眾不同的思維能力,教育教學工作也就更有科學性、系統性。當老師將科研化為自己的工作方式的話,教師隊伍的整體科研素質就會得到普遍的提高。
近幾年,學校涌現四十多個課題組,申報的四個省課題成功結項,并獲省優秀成果一等獎,課題的研究激發了青年教師的工作熱情與成就感,滿足青年教師成功的需要。
行動力是主動發展的反映。當教師團隊建設有效高效時,每位老師都有了按時按點保質保量完成任務的行動力,不推諉,不退縮,努力在實踐中克服困難,解決問題,出色完成任務。
許多教師在專業成長的道路上飛速前進,贏得了屬于自己的殊榮,所講優質課多人次在國家級、省市級獲獎;學校也由于全體教師的不斷努力,逐步站穩腳跟,榮獲國家、省市級榮譽無數,贏得社會的贊賞、家長的認可,這也激發了團隊成員的自豪感和光榮感,形成一種自覺維護集體榮譽的力量。
合作型學習組織,讓教師們在團隊中有了向心力、有了凝聚力,各學科老師在教育教學中彼此攜手,相互成就。比如在為八年級推出行走課程——《淯水行》時,老師們相互配合、相互幫助,共同打造了學校的特色課程。《淯水行》是以“今朝淯水行,一生白河情”為主題的多學科融合課程。圍繞南陽母親河——白河流域的相關知識,融合語文、數學、英語、政治、地理、歷史、生物等多學科特點,以學生遠足實地考察白河濕地公園為載體,使學生理解白河文化,了解宛城歷史;使學科知識進一步深化,開創出開放式的學習生態。一線教師團隊互助、智慧分享,向“學科深處”和“學科遠方”探究。從多個學科、不同視角向學生滲透南陽人的白河情懷、白河精神,從而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家國情懷和學生的綜合素質。淯水行開啟之前各學科老師們舉行專項專題研討會,各學科展示自己的備課經過,語文《白河里的語文浪花》,數學問題“白河兩岸的寬度如何計算”,英文小導游“The trip to the White River”,政治的社會意識話題《你我同行,白河更美》,歷史的“白河,城市文明的發祥地”……在淯水行課程展示中,產生著多學科融合的精彩,產生著各個老師智慧碰撞的精彩。
類似合作完成的專題課程在實驗學校一個接一個。各年級、各學科的教師群策群力,發揮特長,各顯神通,構建起了課程的架構,編寫出校本課程教材《行走的風景》和《晨誦》。
通過教師團隊“三階建設”的實踐,教師們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共學、共享、共進,文化視野得到拓展,人生體驗得到豐富,精神境界得到洗滌。專業品質的提升,讓教師也能感受到教師的尊嚴,享受到教育這個職業的幸福。同時當每一位教師有了學習成長的內驅力,有了不斷前行的動力,能基于學校的愿景進行研究、實踐時,學校的教育教學樣態呈現出了勃勃生機。辦一流的教育,就必須造就一流的教師團隊!提升教師素質,進而提升學生素質,提升學校品質,我們將持續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