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麗麗 程匯茗
(南京理工大學 江蘇南京 210094)
進一步推進勞動教育改革,強化就業指導教育工作實效,有利于學生正確面對就業壓力,有利于學生從多個方位提高就業實力,有利于學生生成終身生涯發展觀。構建“生產性勞動”“服務性勞動”“創造性勞動”的勞育新格局,通過“體驗式教育”,使學生體驗不同職業,更好地認識自我,達成事業與職業的統一。依據我國教育現狀,應當將終身生涯發展觀植入教育過程的始終,也應作為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工作的最高目標。
1973年,吉斯伯斯和摩爾提出終身生涯發展的觀點終身生涯發展觀是指個體在一生中通過各種角色、環境以及事件間的相互作用和整合而達到的自我發展?!敖K身”表明焦點在整個人身上,即人的一生生涯?!吧摹币辉~則確定并闡述了個體所涉及的各種角色(工作者、休閑參與者、學習者、家庭成員以及公民)、所處的各種環境(家庭、學校、社區、工作場所)以及在人一生中所發生的各種有計劃或非計劃的事件(開始工作、結婚、升職、離婚、退休)。1992年,麥克丹尼爾和吉斯伯斯對終身生涯發展的觀點進行了豐富,增加了性別、民族出身、種族、精神、社會階層、性取向等因素,以強調這些因素對塑造個體生活角色、生活環境和生活事件的重要作用[1]。
20世紀末21世紀初,高等教育逐步大眾化,就業壓力空前巨大,我國的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開始起步。伴隨著相關政策的完善,以及督導機制的要求,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的全程性課程教育體系和全方位的就業指導體系愈加完善。這一教育體系以自我探索為主要教育內容,以幫助學生更好的認清自身能力為核心,以幫助學生認識自身興趣和價值觀為輔,從而更好地明確職業目標。因此,如果擺脫職業發展的桎梏,將終身生涯發展觀納入就業教育和職業生涯發展規劃,則顯得至關重要。
我國的勞動教育思想始于民國時期。新中國成立后,國內對于勞動教育做出了許多探索和實踐,但類似于勞動教育的課程在長時間內大都只存在于中小學里,諸如“勞動課”“勞動技能課”等。到了大學之后,勞動課程不再出現在學生課表里,大學生涯中的社會實踐和實習則成了不可缺少的一環。這就導致了國內勞動教育發展上的短板[2]。
徐辛欣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中存在的問題》一文中認為,職業生涯和就業教育所遇到的瓶頸主要囊括三個方面。
第一,大學生對自己的主體地位認知不明確[3]。大學生身為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主體和就業教育的客體,需要以自己為中心開展全部的分析、設計、實施,高校的就業指導中心在提供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和就業教育時僅能夠為大學生提供思路指導,其余的工作由大學生自己完成。但在實際情況中,學生們對職業生涯規劃的認知存在一種誤區,他們認為學校就業指導部門是開展職業規劃的主體,全程將希望寄予就業指導部門,自身則不參與職業規劃,這一誤區導致了高校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的效果不夠明顯。
第二,就業指導方法創新所遇到的瓶頸。目前,各大高校的就業指導機構或相關教育單位在開展教育工作時,需要以職業生涯規劃為基礎?,F在的就業指導方法在短時間內可以滿足學生求職時的需求,但是從長遠來看,并不能夠滿足幫助學生樹立長期就業目標和規劃完整職業生涯的需求。在指導學生時,我們所使用的提供就業信息、就業政策咨詢和職業測評等方法,限制了學生規劃職業生涯時候的深度和廣度的發展,從而影響了長遠的職業生涯發展。
第三,因缺乏專業人才所導致的瓶頸。伴隨著高校擴招以及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畢業生基數呈逐年上升趨勢,越來越多的學生需要就業教育以及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的指導,致使高校的相關工作任務愈加繁重。與此同時,我國各大高校還面臨專業職業規劃師匱乏的窘境,大部分的學校需要由輔導員來開展就業教育和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工作,從而導致了專業性和科學性程度偏低的問題,進一步引發了受教育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工作的低認同感。
馬克思主義觀點認為,人在勞動中的能動意義在于創造,通過勞動創造價值,通過勞動點燃文明之火,讓文明之光照亮人類社會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不斷發展之路,這恰是素質教育的重要體現。從本質上講,人類勞動就是人對自身本質的真正占有,勞動實踐活動所體現的就是人的本質活動。勞動是人的勞動,人作為勞動主體,其內在本質只有在勞動中才能得到真實反映和集中表現。
勞動教育可以使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形成積極向上的勞動態度,錘煉勞動意志,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它不僅是實現“中國夢”的強大助推力量,也是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對于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重要意義。
在培育勞動價值觀方面,勞動教育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點、積極的勞動意識,拒絕“好逸惡勞”“不勞而獲”等錯誤的價值觀念;有利于在學生中營造熱愛勞動實踐、珍惜勞動成果、尊重勞動人民的良好風尚[4]。
在強化勞動素養方面,勞動教育有利于學生掌握勞動知識與技能,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有利于學生發展創造性勞動的潛質,成為推動科技進步的人;有利于塑造學生形成良好的勞動品格,成為“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的有尊嚴、有擔當的時代新人[5]。
將勞動教育與職業生涯教育及就業指導相結合,用勞動教育引領職業生涯教育及就業指導,將勞動觀念滲入教育過程,在教育過程中體驗不同崗位的工作,提升勞動能力、夯實職業技能基礎、開拓職業創新思維,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提升職業責任意識,強化職業責任感。而終身生涯發展觀則有利于幫助學生挖掘長期的“職業潛力”,讓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不再局限于短期內的“職業選擇”,幫助學生從單一的實現“就業目標”向著實現“就業價值”轉變。
職業生涯教育和就業指導是職業發展的基礎,高校推動勞動教育與職業生涯教育與就業指導相結合,更能夠凸顯勞動教育價值、強化勞動教育效果,從而實現勞動教育的最終目標。近年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幫助畢業生順利就業,不僅僅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學生實現個人價值的體現。新時代的職業更加注重工匠精神、吃苦耐勞精神、創新精神,因此提升勞動者的素養對于個人職業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勞動觀點決定了職業發展取向,勞動觀點本身就是對勞動、勞動者、勞動關系的基本看法和認識,是個人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正確積極的價值觀對于人職業發展有著極大的影響,積極正確的勞動價值觀會讓學生在職場上走得更遠、更長久。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品質是從事職業勞動的基礎,新時代的工作要求勞動者具備協作溝通能力、較強的抗壓能力和情緒控制能力,這些都是勞動習慣和品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新時代的勞動形態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職業勞動的要求不斷提升,勞動能力成了新時期勞動者職業發展的關鍵性因素[6]。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中指出,“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貫通大中小學各學段。”。2020年7月7日,教育部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勞動教育是新時代黨對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是全面發展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中小學必須開展的教育活動?!?021年11月3日,學校印發《南京理工大學新時代勞動教育實施方案》,推動構建南理工特色的“8+8+16+X”四層次勞動教育體系,著力通過“理論教育+實踐教育”“專業教育+勞動教育”“課內+課外”“校內+校外”多維融合,實現“三全育人”、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7]。
筆者所在的錢學森學院是勞動教育的先行者,自2014年起,不斷探索實踐,先后開展了兵器博物館志愿講解、明孝陵風景區引導講解、南京景點環境保護及校內環境維護、易家愛老行志愿服務等勞動教育活動,使南理工勞動教育走在了全國高校前列。
錢學森學院堅持推動勞動教育守正創新,2020年,學院認真總結勞動教育模式實踐經驗,積極開拓勞動教育平臺和勞育資源,與南京農業大學白馬教學科研基地和學校后勤服務中心建立合作關系,開辟農業生產勞動教育項目,打造“勞動教育實踐課堂”;以學??蒲杏柧毱脚_為支撐,積極推進雙創實踐,在中科院自動化所建立協同育人基地。實現了由“體驗式勞動”向“沉浸式勞動”教育方式的轉變,構建了“生產性勞動”“服務性勞動”“創造性勞動”相結合的勞育新格局。作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錢學森學院為學校實現勞動教育內涵式發展,建設有南理工特色的勞動教育體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當前,南京理工大學創新性人才培養已進入新發展階段。為更好地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國之英才,應當將勞動教育融入職業生涯發展,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堅持弘揚勞動傳統、全方位開展勞動實踐。通過勞動教育養成懂勞動、善勞動和愛勞動的勞動觀念,強化勞動能力,錘煉勞動精神,充分體驗從簡單勞動向復雜勞動、創造性勞動的發展過程,鍛煉創新創造能力,努力成為解決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卡脖子”問題的杰出人才,為國防科技工業自主可控貢獻力量[8]。
第二、學校及學院不斷完善新時代勞動教育模式。深入貫徹《教育部關于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通知》和《南京理工大學新時代勞動教育實施方案》要求,發揮優勢,結合時代主題和生動案例提升教育效果,總結過往經驗和做法,在學校持續開展勞動教育過程中爭做表率、樹立品牌,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第三、相關職能部門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發揮職能優勢,為搭建平臺、提供載體,形成各司其職、密切合作、齊抓共管的勞動教育長效工作機制,五育并舉,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支撐學?!半p一流”建設高質量推進,共同譜寫“十四五”發展的宏偉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