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海存
(任丘市青塔鄉青一小學 河北任丘 062550)
課外閱讀是對課堂閱讀教學的拓展和延伸,是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最有效且直接的學習方式。閱讀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會讓學生覺得游戲的時間被學習占用,讓學生對閱讀產生抗拒的心理。因此,本文結合課外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意義,淺談課外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踐應用。
擁有良好的閱讀能力是學生良好文學素養的體現,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教師要將課外閱讀納入閱讀教學之中,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對學生進行閱讀的訓練,將課外閱讀與課內閱讀相結合,讓學生在不斷地閱讀訓練中得到閱讀能力的提升。對于小學生來說,正處在學習的培養期,思維發展和認知水平都處在較低的階段,并不具備良好的學習基礎和閱讀習慣,通過閱讀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加強學生與外界的溝通與交流,讓學生從課外閱讀中獲得良好的思想認知[4]。對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拓展和延伸對課內閱讀的教學也有著良好的輔助作用,因此,在新課改的要求下,只有重視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才能讓學生在素質教育階段收獲更多的知識與能力。在實際的閱讀教學中,大多數學生會出現依賴教師的現象,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習慣于在教師的要求下進行學習,出現這種依賴性學習的情況大多是學生長期處在被動式的學習之中,教師對學生更多的是要求大于引導。所以,教師要利用課外閱讀對學生進行思維的擴展和能力的外放,以課外閱讀為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對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行訓練,讓學生在不斷地閱讀訓練中,提高自主閱讀能力,打好課外閱讀的基礎。課外閱讀不同于課內閱讀,前者的選擇性更為廣泛,也有更多的可選擇性,學生可以從天文與地理、人文與自然、宏觀與微觀到生活與想象等多個方面進行選擇;后者由于是對課文知識的學習,學生可以選擇閱讀的內容有限,學生在學習時,更多的是注重對字詞、句的學習,很難將學習的重點放在閱讀上來,課外閱讀的必要性就顯而易見了[1]。因此,教師應將課外閱讀作為閱讀教學的學習目標,以閱讀為基礎,通過開展豐富的課外閱讀,拓展學生的閱讀知識面,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學習書本中感受不到的思想和情感,讓學生在閱讀的積累中,促進寫作能力的發展,讓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對好詞好句進行模仿練習,感受不同文章的寫作技巧和寫作方法,通過閱讀與寫作的結合,對學生思維能力和語文文學素養進行培養。
在實際的教學中,以“為什么讀書”為題,對學生進行了訪問與調查,在學生的回答中不外乎有以下幾種答案:“讀書就是讀書,沒有什么目的”“為了考一個好大學”“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師讓讀的”等。從學生的回答中不難看出,小學生的心思單純,對讀書和未來沒有明確的認識,要么是從書上照搬照抄,要么是被動地接受,學生對于閱讀和讀書產生了機械式的行為和習慣,不明白自己為什么要讀書、讀什么書、怎么讀書、讀書對自己有什么樣的影響等。因此,教師要結合小學生的實際需求,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學生推薦書籍,轉變學生對閱讀的認知和看法,在興趣的指引下培養閱讀興趣,將被動式閱讀向主動式閱讀轉變[2]。
例如,教師在教學期間,需要對學生的興趣愛好進行觀察和調查,根據學生的不同興趣愛好推薦不同的書籍,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差異進行因材施教,讓學生在興趣愛好的影響下,培養對課外閱讀的興趣。比如,有的學生喜歡可愛的小動物,教師可以為學生推薦一些有關描寫小動物的書,如黑鶴的《重返草原》、沈石溪的《第七條獵狗》《退役軍犬黃狐》《一只獵雕的遭遇》《牧羊犬阿甲》、加拿大野生動物學家西頓的《我所知道的野生動物》等;對于喜歡天文地理的學生,教師可以推薦《果殼中的宇宙》《時間簡史》《國家地理》等現代文學,以及《水經注》《石氏星表》《徐霞客游記》《夢溪筆談》等古代文學。學生之間具有不同的差異性,但是同樣也有具有相似性,大多數的小學生對神話類、寓言類、童話類的故事都非常感興趣,教師除了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進行推薦書籍外,還要根據學生興趣愛好的共性進行書籍的推薦。比如,教師可以為學生推薦《山海經》《淮南子》《搜神記》《述異記》《西游記》《封神演義》《上古神話演義》《聊齋志異》《左傳》《天問》《獨異志》《伏羲考》等中國神話故事,《卡爾維諾意大利童話故事》《王爾德童話》《凱叔西游記》《小王子》《格林童話》等童話故事,以及《中國寓言故事合集》《伊索寓言》《拉封丹寓言》《萊辛寓言》《克雷洛夫寓言》《列那狐的故事》等寓言故事。教師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學生進行書籍的推薦,從學生的個體差異與共性兩個方面入手,從全面以及個性的層面對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引導,讓學生在興趣的引導下,在書籍的海洋中盡情遨游。
課外閱讀是課內閱讀教學的拓展和延伸,學生在課堂中的閱讀,受到教材的影響,有時很難滿足學生對于閱讀的需要,如果學生的閱讀需求長時間不能得到滿足,會降低學生對于閱讀的需求度,隨之而來的就是學生對于閱讀的興趣不高。因此,教師教學時,應結合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課外讀物的推薦,讓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對課堂的閱讀缺失進行補充,對某一知識進行針對性的訓練,在課內閱讀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地提高學生課外閱讀的能力[5]。
例如,以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草船借箭》《景陽岡》《猴王出世》《紅樓春趣》為例,本單元以“中華古典名著”為題,編排了這幾篇文章,分別從《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選取了部分內容,在教學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余時間對中國四大名著進行閱讀,感受同一人物在不同故事里的表現,對故事里的人物進行更加立體的刻畫,從人物的形象中體會人物的性格特征,激發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感受名著的魅力。學生結合學習的內容對四大名著進行內容的解讀和學習,感受古人在文章中表達的思想和情感,拓寬閱讀眼界,在中國著名的文學書籍中獲得思想的啟迪、精神的陶冶和文學的啟發,教會學生用已知的經驗獲取未知知識的閱讀方法,提高自主閱讀能力。
環境是影響學生學習的第二大因素,輕松、愉快的閱讀氛圍會影響學生的心情,對學生的閱讀有著積極的引導作用。教師對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引導時,應注重對學生進行閱讀氛圍的創建,讓學生在適合的閱讀氛圍中感受到閱讀的快樂,不斷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4]。因此,教師首先要改變的就是傳統的閱讀環境,利用環境對學生的影響,對學生進行閱讀的引導。
例如,(1)在班級內為學生設置“圖書角”“閱讀角”等班級區域,將學生喜歡的圖書放置在該區域,讓學生進行自主選擇,激發學生的閱讀主體意識。通過讀書角的設置,學生很容易對閱讀產生興趣,在興趣的引導下,教師再對其進行引導,學生就很容易接受閱讀了。在設置圖書角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與教師一起對班級圖書角進行裝飾和設計,集思廣益,讓學生充分參與其中,提高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性,將學生創新的想法與教師的設置目的相融合,搭建新型的師生關系。(2)利用名人榜樣的示范作用對學生進行引導。一方面利用“鑿壁借光”“囊螢夜讀”“王勃六歲能文”“李白10 歲做詩”等故事對學生進行引導,也可以利用“囊螢夜讀”這一故事主題對班級進行裝飾,通過點綴班級,讓學生意識到讀書與閱讀的重要性,增強學生的閱讀意識。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從身邊的例子入手,組織喜歡閱讀的學生和同學分享自己閱讀的體驗,說一說自己都讀了哪些書,這些書里都寫了哪些有趣的故事等,讓學生在同齡人的身上看到閱讀的身影,在別人的分享中激發閱讀的渴望。(3)組織每日晨讀小活動,或者定期組織故事會比賽等。以每日的晨讀小活動為例,教師以班級接力的方式,每日引導學生在晨讀的時間通過文章片段泛讀、讀后感想、故事梗概等方式向大家分享自己讀的課外書,每天根據學生分享的時間長短,決定上臺分享的人數,每個人都有機會,教師用隨機指定的方式挑選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做好隨時上臺的準備,用這種方法激勵學生,讓學生在每日閱讀的氛圍中感受閱讀的樂趣。
豐富的課外閱讀活動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游戲快樂的同時也能培養閱讀習慣,因此,教師應將閱讀活動的娛樂性和課外閱讀的知識性相結合,開展故事大王、故事新編、閱讀實踐等課外閱讀活動,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閱讀活動來分享自己的閱讀感受和閱讀收獲。同時,教師也要教授學生適當的閱讀方法,讓學生在感受文章故事內容和情感的同時,學習作者的寫作技巧和方法,提高閱讀與寫作的能力[6]。
例如,(1)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打卡競賽,讓學生每天放學回家進行閱讀打卡。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喜歡的內容進行自主選擇,將自己閱讀的視頻片段通過班級圈、智慧樹等軟件進行分享。教師根據學生的表現對其進行指導,根據學生打卡的情況和天數對學生進行獎勵,獎品可以選擇各種類型的圖書和學習用品,激勵學生繼續保持閱讀的習慣。(2)舉辦課外閱讀活動的故事競賽。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去當地的文化藝術館等地進行閱讀朗誦比賽,讓學生盡情地展現自我,用登臺表演的方式鍛煉學生的語言能力,將閱讀搬上熒屏,將學生的表現錄制成影像,作為對學生進行一個階段的閱讀考核,然后將錄制好的視頻進行剪輯和優化,在家長會上進行學生風采的展示,提升學生的閱讀自信,激發學生的閱讀參與興趣,在教師的鼓勵下繼續保持閱讀的好習慣。
課外閱讀大多是在課余時間和家庭中完成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將碎片化的時間進行整合和分配,將自己的閱讀目標在課余時間內完成。這時,就需要教師充分發揮領導帶頭的作用,引導家長在學生放學期間對學生進行閱讀的指導和監督,充分發揮家校合作的教育合力,解決課余時間緊張、不夠用的問題。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外閱讀引導教學的過程中,一定加強與家長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從家長的反饋中了解學生的實際閱讀情況,并根據學生的閱讀情況制訂具體的指導方案。
例如,(1)教師可以通過微信班級群、釘釘、QQ 群等通信工具與家長進行交流和溝通,將學生在校的表現如實反饋給家長,家長根據教師的反饋了解學生的真實學習情況,根據教師的引導建議對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引導。家長利用各種通信工具將學生在家的閱讀情況及時向教師反饋,教師根據學生在學校以及在家庭中的表現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評價,對學生在閱讀中遇到的困難進行分析和解決。(2)教師還可以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與家長進行交流和學習,將教師的教學心得和教學經驗傳授給家長,讓家長根據教師提供的建議對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家庭教育引導。在交流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轉變自己的態度,以平等的身份與家長溝通,給予家長足夠的尊重,以“讓孩子更好、更快地發展”為交流主題,給予家長開放式的教學建議,以“孩子”為溝通的橋梁,將家長與教師緊密地聯系起來,為了共同的教育目標從兩個方向對學生進行引導。(3)除此以外,教師根據“課外閱讀”的教學要求,可以為家長提供大量的學習資料和培訓資料,讓家長可以進行自由選擇,用“雙向反饋”“雙向溝通”的方式,將家長與教師聯系起來,為學生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促進學生課外閱讀習慣的養成。
綜上所述,教師要重視課外閱讀對語文閱讀教學的現實意義以及對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教學內容,為學生推薦適合的書籍;在良好的閱讀氛圍中對學生進行閱讀興趣的激發,開展豐富的課外閱讀活動,對學生進行閱讀的指導和幫助,加強教師與家長的交流和溝通,在家校共同合作下,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