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杰
(平安區農業農村和科技局,青海 海東 810699)
在農業農村經濟體制深化改革背景下,傳統農業經濟發展、管理模式弊端凸顯,阻礙了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為加快農業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要緊抓現存振興發展機遇,緊隨時代發展潮流,創新農業經濟發展模式,提升農業經濟管理水平,為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從而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背景下,要求加強對農村生產力的開發,提升農業機械化、現代化生產水平,為農業經濟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要想提升農業生產水平,應及時摒棄落后的農業設備,引入應用先進設備和技術,發揮其優勢作用,保證農業經濟高速發展,提升農業經濟水平。
傳統農業產業結構單一,阻礙了農業經濟發展。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優化了農業產業結構,建立了良好的政策條件,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增強農業經濟發展動力,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為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有利基礎。
在農業生產發展的過程中,傳統農業技術逐漸無法滿足現代農業發展需求。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基層農業技術部門應積極做好新型農業技術的推廣工作,擴大新技術應用覆蓋面,摒棄傳統落后農業技術,充分發揮新技術的優勢,提升農業生產效率,保證農作物產量,進而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加快農業農村經濟體制轉型,促進農業經濟穩步增長[1]。
宣傳鄉村振興戰略,有助于提高農民的思想意識,增強鄉村振興發展動力,激發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升農業生產力,進而在農業生產中獲得更多的經濟收入,改善生活條件和質量,在保障農業經濟良好發展的同時,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實現。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各地農業經濟發展受到較大影響,尤其是山東、河南、東北、青海等農業大省受到的影響較突出,沖擊農村產業發展。疫情的多次反彈,打亂了農業生產進程,區域內人員流動、農資運銷、農產品流通受阻,進而導致農業經濟衰退。同時,受到疫情防控工作的影響,農產品消費市場交易量、交易額明顯下降,這亦是阻礙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不僅如此,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大量人群失業,極大增加了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壓力,影響經濟穩步增長[2]。
受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全國各地極端惡劣天氣呈現出高發趨勢,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巨大。農業是受氣候影響最敏感的領域,氣象對農業造成的災害占60%,一旦發生干旱、冰雹、洪澇、臺風等極端惡劣天氣,農業經濟損失將不計其數。發生極端惡劣天氣后,會嚴重破壞農業生產設施,導致農作物減產減收甚至絕收,威脅糧食安全穩定性。以暴雨災害為例,青海地區暴雨災害集中于6—8 月,常常會對農業生產及農業基礎設施造成極大的危害,嚴重的會造成農田被沖毀、農作物絕收,經濟損失巨大。青海地區多發干旱等極端惡劣天氣,春季、夏季干旱概率最大,對農作物播種作業影響巨大,極易延誤最佳播種期,導致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降低,阻礙農業經濟穩定發展[3]。
現階段,國際地緣經濟、政治之間的沖突頻發,沖擊著全球糧食安全穩定性。民以食為天,保證糧食安全是確保國家安全的基礎,同時也是促進鄉村振興發展的關鍵。當前,受到俄烏沖突的影響,國家之間的經貿關系存在著諸多不確定性,這對我國糧食安全造成了一定沖擊。烏克蘭是我國第二大玉米進口國,受俄烏沖突影響,烏克蘭玉米種植面積同比減少31%,再加上外運通道被破壞,勢必會導致烏克蘭玉米出口大幅減少,這必然會對我國玉米進口產生影響。當前我國糧食生產成本升高,導致農民農業生產積極性下降。以青海地區為例,當前農資價格普遍上漲,各種農業生產資料價格都在不斷上漲,極大地抑制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同時阻礙了農業經濟發展。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要高度重視長效防控工作,同時最大限度地降低對農業經濟發展所造成的影響。
首先,要始終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總策略,以動態清零總方針平衡疫情防控和農業經濟發展,在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同時,有序推進農業生產,保障農業農村經濟良好發展。
其次,要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對農業發展所產生的不利影響,加大資金、政策等方面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加快農業復工復產,穩定農業產業結構,構建高效的農業產業體系。
再次,要重視對脫貧人口持續穩定增收風險的防范、化解工作,最大限度避免出現大規模返貧現象。要積極做好幫扶工作,增加農業復工補貼、就業補貼、農業設施修復補貼,為農業復工復產提供便利和幫助。
保障農業經濟穩步增長,是促進鄉村振興發展的關鍵。新時期,要充分意識到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重要意義,改變管理理念、意識,提升農業經濟管理意識,進而帶動農業經濟增長。
首先,要制定并落實農業經濟管理責任機制,明確各個部門、單位在農經管理工作中的權利、責任等,統籌規劃安排農業生產和農業經濟管理工作,提升農業經濟管理責任意識。
其次,要認真做好農業經濟數據的整合、核算工作,保證農業經濟檔案資料的完整性。定期整理農業經濟檔案資料,進而發現農業經濟管理缺陷,改進農業經濟管理模式。
再次,要制定并落實考核機制,確保各單位、各部門盡職盡責,協同行動,將考核結果和薪酬福利、職位晉升等相掛鉤,提高農業經濟管理積極性,確保農業經濟可持續增長。
構建完善的農業經濟管理機制,是推動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鄉村振興戰略下,要結合鄉村振興戰略發展要求,優化、完善現行農業經濟管理機制,使其具備更高的可行性,提升管理效能,為農業經濟賦能。
首先,要完善農業經濟管理內容,高度關注農業生產成本、效益、生態效益等多項指標,確保農業經濟管理內容符合鄉村振興戰略要求。
其次,要加強對農業經濟規劃執行情況的監督工作,并落實農業生產各環節的工作,督促相關部門進行整改工作,確保能夠有序執行農業生產計劃。
再次,要組建一支專業的農業經濟管理隊伍,定期進行教育培訓工作,提升其農業經濟管理理念和方法,樹立較高的責任意識,端正工作態度,提高業務水平,認真完成農業經濟管理工作,促進農業經濟快速發展[4]。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要充分發揮科技興農模式的效用,提升農業技術含量,創新農業生產,擴大農業生產規模,增加農業經濟發展潛能。
首先,政府部門要加強組織領導,統籌規劃管理,加強高校和科研機構的交流與合作,形成研發工作合力,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結合青海地區實際情況研發出適宜的農作物品種,引入智能化農業生產設備,構建智慧化農業生產數據系統,促進產學研融合,為農經發展賦能。
其次,政府部門應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力度,通過實行減稅降息等政策,降低科研資金壓力,確保現代農業生產和發展有充足的資金,從而提升農業經濟增長動力。
首先,為提升農業經濟的內生動力,要重視優化農業農村產業結構,結合鄉村振興戰略要求,以經濟學、生態學原理為支撐,推動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如新型庭園經濟是在家庭經濟的基礎之上創建的新型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其經營內容包括小魚塘、小果園等,拓展了農業經濟發展路徑。
其次,要積極構建“庭園+生態游+農業體驗”等新型現代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引導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和農家樂、農產品采摘等農村旅游項目,推動農業經濟與旅游業的協同發展。
再次,新型庭園經濟所衍生的特色建筑、人文景觀有助于傳承與弘揚農業文化、地域文化,促進農業文化與經濟創新化發展,從而有效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
農業生產與農業經濟增長,離不開農民的支撐。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要高度重視培育高素質新型職業農民,增強農業經濟發展動力。
首先,要制訂培訓計劃,采用專家講座的方式,讓農民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術,解決農業生產中所面臨的疑難問題,使農業生產規范化進行。
其次,應進一步擴大現代機械設備的應用范圍,加強農民機械操作培訓,明確機械工作原理和操作技巧,更高效地應用于農業生產中,提升農業生產水平。
再次,要重視開設農業經濟課程,引導農民在閑暇時間積極學習現代農業知識、技術,進而提升農民專業化技能水平,更好地完成農業生產工作,保障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5]。
新時期,農業生態化、綠色化發展是必然趨勢,也是保障農業經濟可持續增長的一項必要條件,應引起重視,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農業之路。
首先,應重視農村環境污染治理,充分結合鄉村振興戰略理念,摒棄傳統以破壞自然生態環境為前提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相關部門應制定行動方案,重點做好農村垃圾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工作,促進新農村建設。
其次,應科學治理、規劃農村人居環境,提高農民的環保意識,嚴格執行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減少農業生產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減輕農業污染,確保在農業生產中獲得理想的經濟、環保效益。
數字農業經濟是指利用GPS 技術、傳感器技術、地理信息系統等多項先進的技術,并依托經濟學、生態學全程監測農業生產情況,動態化、實時化收集農作物生長情況、土壤墑情、溫濕度等多方面的數據,全面分析所采集的數據,結合分析結果有針對性地指導農業生產和管理工作,推動數字農業經濟發展。在數字農業經濟發展模式下,極大地優化了農業生產技術,科學配置資源,控制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產品的品質、質量,創造更高的農業經濟效益[6]。利用物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PLC 技術智能控制農業機械設備,在農業生產中預先下達指令,進而控制農業機械設備變速、變頻、變動能,使農業生產效率更高,農作物播種、施肥灌水量更加精準化,降低農業資源投入,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助力鄉村振興[7]。
為保障農業經濟穩步有序增長,要重視農業經濟管理工作。信息時代,計算機信息、大數據等技術極大地便利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將信息化技術應用于農業經濟管理中,可降低農業經濟管理工作難度、強度,提升農業經濟管理工作效能?;诖耍谵r業經濟管理工作中,要重視應用信息化技術,提升信息化管理意識,促進現代信息技術和農業經濟管理的深度融合發展,充分發揮出信息化技術的價值和優勢,為農業經濟管理工作提供便利和幫助。
首先,要以完善鄉村振興建設為根本目標,利用信息化技術搭建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系統,定期采集并上傳和農業生產、農業經濟相關的數據信息資料,實施統一化管理、分析、利用,并完善數據庫,便于高效傳輸和共享農業生產資料和農業經濟信息,提升資料信息的利用率和利用價值。
其次,政府部門應制定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制度,在開展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過程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再次,要加大信息化技術與農業產業的融合發展力度,構建“互聯網+農業”發展新模式,引導農民利用電商平臺、網絡直播等方式銷售本地特色、優質農產品,提高農產品知名度、市場核心競爭力,使得本地農產品更受市場歡迎,增加農產品銷售額,幫助農民獲得更高的經濟收入,促進農業經濟高效增長[8]。
農業經濟管理是“三農”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當前農業經濟發展和管理模式存在較多問題,阻礙了農業經濟和鄉村振興的發展?;诖?,要充分意識到該問題的嚴重性,緊隨時代發展潮流,創新完善農業經濟管理工作,進而提高農業經濟管理成效,在促進農業經濟增長的基礎之上,加快農業現代化發展,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實現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