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勝連,胡文剛,張麗穎
(1.河北金融學院管理學院,河北 保定 071051;2.河北金融學院研究生部,河北 保定 071051;3.河北金融學院大數據科學學院,河北 保定 071051)
黨的十九大指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發生了轉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凸顯。21 世紀以來,我國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雖然都實現了快速增長,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2 左右,如圖1 所示。如圖2 所示,雖然近年來城鄉收入差距有縮小的趨勢,但是城鄉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始終在2.5 以上,處于高位運行。

圖1 2000—2021 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圖2 2000—2021 年城鄉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
從2004 年中央一號文件開始聚焦“三農”問題,到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解決好城鄉差距問題是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矛盾的重要舉措。要實現鄉村振興仍面臨許多挑戰,需要發揮金融科技的作用,利用新技術和新模式助力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涵蓋了農村經濟、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5 方面,要求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其中起基礎作用甚至是決定性作用的是經濟方面,也就是產業振興。農村經濟得到發展,農民收入能獲得提高,同時經濟發展也能有更多資金用于改造環境,經濟水平的提高和生態環境的改善又能吸引人才聚集農村,促進農村文化和組織的發展。解決了農民收入問題,農民將有更多時間用于發展文化。根據經濟增長理論,要實現產業振興,需要不斷增加資本要素投入。引導金融資本流向鄉村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然而,現有的農村金融體系在支持鄉村振興方面存在很多問題,例如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供給不足、產品服務單一化、同質化以及融資成本高等問題,制約了對鄉村振興促進作用的發揮,而通過金融科技可以解決這一問題。
許多學者對農村金融和農村經濟的關系進行了研究,認為農村金融和農村經濟存在互相促進的關系。也有研究發現,農村金融和農村經濟的相互促進關系存在區域化差異。蔡興等(2019)[1]對金融發展與鄉村發展水平的關系進行實證研究發現,雖然經濟發展促進了鄉村振興,但是該促進作用自東向西遞減,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區域差異。張勛等(2019)[2]對樣本數據進行實證研究發現,較發達地區來說,落后地區的數字金融發展速度更快,提高農民收入,尤其是農村低收入群體的收入,促進了貧困的創業行為,有利于實現包容性增長。蔣瑞雪(2021)[3]認為,農村金融機構推動了鄉村的產業興旺、提高了鄉村綠色發展水平并提高了村民生活水平。
關于實現鄉村振興面臨的問題,蔣瑞雪(2021)認為,農村金融機構存在市場定位偏移、創新力度不足、風險管理不當以及供應不足的問題。蔣瑞琛和翟艷平(2022)[4]對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水平進行測度,發現農村金融需求不足、金融供給和創新不足、互聯網普及率低以及缺乏擔保等給金融機構帶來風險損失,構成了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短板,阻礙了鄉村振興的實現。
關于如何實現鄉村振興,有學者認為金融機構應當根據國家宏觀戰略明確其定位,加快農村金融服務和金融產品創新,健全風險管理體系。政府應整合支農資源、進一步落實相關優惠政策,鼓勵民營資本參與到鄉村振興中來。劉世波等(2020)[5]對魯、浙、貴3 省鄉村振興現狀進行了實證分析,并據此提出通過健全鄉村金融服務體系、創新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通過發展農業保險提升農村普惠金融服務能力,通過建立鄉村振興長效機制和政策保障體系來完善農村金融政策配套服務,發展農村政策性擔保機構、建立農村金融融資風險補償機制、完善農村社保制度來健全農村防范風險體制建設,并通過這3 方面措施推動鄉村振興的實現。
關于金融科技如何助力鄉村振興以及存在的問題,付瓊和郭嘉禹(2021)[6]認為,金融科技有利于優化農村地區的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強化市場對于配置金融資源的作用。張兵和李娜(2022)[7]利用CFPS 數據和北大數字普惠金融指數的面板數據進行了實證研究,發現數字金融對于促進農村勞動力向非農業部門轉移,且其影響隨著數字金融發展水平的上升而逐漸遞增。卜銀偉等(2022)[8]總結了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鄉村振興的模式,并從政策支持等方面提出建議。趙鷂(2016)[9]認為金融科技并不是對傳統金融的顛覆,反而最大程度地發揮了金融功能,強化了固有的金融風險,使得風險更快、更大程度地蔓延,因此應加大對金融科技的監管力度。
以上大致研究按照關系—作用—問題—實現的脈絡對鄉村振興進行了研究,但是較少有文獻開展金融科技促進鄉村振興的路徑研究。文章研究了鄉村振興存在的不足和短板,并提出金融科技支持鄉村振興的路徑。
傳統農村金融機構無法在合理成本下獲取農民的借貸意圖、還貸能力和還貸意圖,對農民進行貸款調查的成本較高,信息不對稱問題較為凸顯,只能通過抵押物的方式降低貸款風險,規避貸款前的逆向選擇和貸款后的道德風險。
由于農業生產的特點以及農村產權制度不健全,農民無法提供符合農村金融機構條件的抵押物,使其無法獲得貸款。通過大數據技術可以有效提升農民信息的可得性、便利性以及農民信息的質量、數量和集中程度,有效緩解了農村金融市場的信息不對稱。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也為處理文本、視頻、照片等非結構化數據帶來了可能,對于輔助金融機構的決策也有較大的參考價值,拓寬了農民信息渠道和多樣性。
由于農村和農業生產的分散化特點,較難獲得農民的私人信息,傳統金融機構向農民投放金融產品和提供金融服務的識別成本、監督成本和建設網點高。因此,出于營利性和安全性的角度考慮,傳統金融機構缺乏向農民提供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的動力。農業生產方式具有多樣性和獨特性的特點,農民所從事的具體種植和養殖品種存在很大差異,在金融需求方面也存在很大差異。農民是構成傳統金融機構“長尾客戶”的重要群體,為其提供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供給存在很大不足。金融科技主要通過網絡拓展業務,節約了網點建設成本。在保證數據的高質量、完整性以及完備的網絡基礎設施的前提下,金融機構能將貸款下放流程化、批量化和自動化,降低了識別成本和監督成本。運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還能在提高金融服務于金融產品供給的基礎上降低不良貸款率。因此,應用金融科技可以提高金融機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一步提高金融服務和金融產品供給,覆蓋農村“長尾客群”。
傳統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手段為抵押、擔保,但是基于土地收益權、經營權的抵押手段存在法律效力不足、產權交易市場不發達等問題。商業擔保等擔保手段準入門檻高,還可能提高農民的信貸成本。抵押和擔保等傳統風險管理手段無法幫助農村金融機構進行完善的風險管理,但是農業生產的高風險性又對農村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有硬性要求。人工智能、云計算等金融科技能幫助完善金融風險定價模型和風險預測能力,利用區塊鏈可以確保交易真實性,利用人臉識別技術可以有效識別追蹤違約客戶,利用生物識別和遙感技術可以將土地和活體家禽等納入到抵押范疇。金融科技技術的出現和發展,有效增加了農村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手段,降低了農村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成本。
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2021 年《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57.6%,而城鎮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81.3%,見圖3。雖然“村村通寬帶”歷史性地解決了偏遠農村地區通信難問題,但是相比于城鎮地區81.3%的互聯網普及率,農村地區的互聯網普及率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圖3 城鎮地區與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
網絡設施建設水平構成金融科技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金融科技助力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提升的前提。受教育程度限制了農民對互聯網設備的使用能力,收入差距限制了農民對互聯網設備的購買能力,人口流動尤其是大量農民工群體的存在限制了購買互聯網設備的現實可能性。這些因素共同作用制約了互聯網普及率的提升??梢酝ㄟ^在農村開展互聯網設備使用技能培訓、在農村地區投放金融終端和建設數字服務站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彌補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低的不足。
金融科技的發展和落地需要具備金融科技專業知識的人才來推動,金融科技設備也需要維護。農村居民總體教育水平較低,農村缺乏對專業人才的吸引力,要想吸引金融和科技的復合型人才在農村扎根更是難上加難。農村“老齡化”和“空心化”也是導致金融科技人才缺乏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21 年》數據顯示,2020 年我國65 歲以上城市人口占城市總人口比例為10.78%,我國65 歲以上農村人口占農村總人口比例為17.72%,農村的老齡化程度遠遠高于城市。在過去和可預見的一段時期內,農村為城市的發展貢獻了勞動力和市場。農村缺乏就業機會,尤其是對于受教育程度較高的農村大學生來說更是如此。許多農村的年輕人不得不離開農村在城市尋找工作。農村老齡化程度遠遠高于城市,導致農村人才嚴重缺乏,包括金融科技人才。人才缺乏阻礙了鄉村振興的推進,金融科技人才的缺乏阻礙了金融科技對于鄉村振興促進作用的發揮。
應積極利用金融手段助力農業生產,加大金融教育力度。農村人口結構中,中老年人占比較高,人口平均年齡也較高。農民對于金融和科技的認識非常有限,受制于教育資源和經濟條件,農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對于金融的風險和報酬沒有正確的認識,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金融、科技手段促進農業生產。農民現代化的契約精神較為淡薄,對自身信用的重視程度不高,守約意識不強,在一定程度上構成了運用金融科技手段促進鄉村振興實現的思想意識障礙。
農民金融意識薄弱,不能有效和積極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助力農業生產。要想充分利用和發揮金融科技對鄉村振興的作用,就要提高農民運用金融科技的能力和主動性。否則,就算金融科技的技術發達、金融科技的基礎設施完善,但農民沒有意愿或者缺乏能力將其運用到農業生產各環節中,金融科技對鄉村振興的促進作用也無法充分發揮。
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低的重要原因在于農民的信息化意識和能力不足。應積極對農民進行普及教育,促進其意識轉變和能力提升。
農業生產具有季節性、地域性和周期性等特點,受氣候和天氣影響大。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和自然災害較以往出現頻率更大,危害更重。農業生產面臨很大不確定性和風險,其貸款需求也呈現較大周期性和季節性,貸款償還面臨著較大風險和不確定性,導致金融機構的貸款成本高、風險大、回報低。為了鼓勵金融科技企業和金融機構參與鄉村振興的主動性,應給予一定的稅收優惠和財政補貼。
在農村發展金融科技,必須建立健全農村金融科技監管體系和風險處理機制。金融科技低資產、高創新和大規模的特性會導致邊際報酬遞增和邊際成本遞增,使得頭部企業迅速成為系統重要性機構。同時,農村存在許多傳統金融機構服務不到的“長尾客戶”,農民又多屬于弱勢群體。
不能因為金融科技對于實現鄉村振興有積極作用就放松對金融科技的監管。相反,為了促進農村金融科技的健康、長效發展,必須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健全對農村金融科技的監管體系以及風險發生后的風險處理機制。
金融科技的創新、金融科技與金融服務業務的結合、金融科技設備的維護和使用等,都需要既具備金融知識與信息技術又懂得農業生產的人才。培養具備金融、科技、農業知識的交叉領域人才,能有效促進金融科技的創新,給金融科技發展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撐。要提供與人才所創造價值相匹配的報酬,完善相關的激勵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