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萍萍,施顯帥
(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大學,廣西 南寧 530007)
2020 年12 月,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意見》,要求脫貧地區根據自身發展狀況與形勢變化,做好過渡期內領導體制、工作內容、組織機構等有效銜接。2021 年,以前的扶貧機構陸續重組為如今的鄉村振興局,標志著我國全面進入鄉村振興實施階段。農類高校參與鄉村振興,有農業科技、農業人才等方面的優勢,是脫貧地區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綠色發展的有效途徑。通過產業振興帶動鄉村全面發展,對教育系統助力脫貧地區做好有效銜接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1]。
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統籌“三農”工作的長期發展戰略,最終目標是實現產業興旺、鄉風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從產業、生態、人才、文化和組織等方面推進農業現代化及新農村建設。鄉村振興與農村相對貧困治理,在宏觀目標上和具體政策上都具有顯著的共通性與重合性[2]。
有關農類高校脫貧攻堅的研究很多。萬蘭芳和向德平(2016)[3]從農業生產技術角度出發,研究了提升貧困治理的社會效果。張志新和楊玉宇等(2018)[4]認為,農校能解決貧困人口的就業問題。程華東和尹曉飛(2018)[5]提出建設農業綜合體系。嚴瑾等(2020)[6]提出“以科技支撐為核心,多元參與和牽引”的產業扶貧模式。但有關農類高校開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研究很少。嚴瑾和黃邵華(2020)[7]提出了高校扶貧工作應勢轉型,構建防貧長效機制、助力農民全面發展、增強鄉村治理能力。慧志丹和程華東(2021)[8]提出有效銜接要做好文化產業融合、生態體系建設、教育扶貧接力、黨建扶貧銜接、鞏固產業扶貧成果等工作。各類研究豐富了對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的認識,農類高校在鄉村振興中充分體現了農科教優勢。每個脫貧地區的地理位置與自然環境、資源稟賦各不相同,農類高校在實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中遇到的問題不盡相同。廣西西北部土地利用率非常低,對產業發展影響特別大。如何鞏固產業扶貧成果,實現農民全面發展,增強鄉村治理能力成為該地區亟待解決的問題。文章以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大學(以下簡稱農校)在靖西祿峒鎮的實踐為例,研究農類高校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的實踐現狀,提出存在的問題,為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貢獻智慧與力量。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指出,鄉村興則國家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解決“三農”發展問題。借鑒國內高校實施鄉村振興的成功經驗,探索脫貧村走向全面發展的道路。
2.1.1 社會動員:首先解決依靠誰的問題
一是幫扶村基層黨支部,即鄉村振興的第一線帶動者、政策執行者。村干部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可能誤讀和曲解惠農政策。農校選派干部奔赴靖西幫扶村基層一線成為駐村第一書記,積極為幫扶村出謀劃策,爭取資金和項目,努力引進和培育特色產業。此外,農校還建立“黨支部+黨員+貧困戶”的幫扶機制,與結對幫扶村基層黨支部積極開展黨支部共建活動。組織共建,提高幫扶村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隊伍共管,幫助實施好黨員示范工程;人才共育,幫助結對村培養干部和實用人才。
二是農校全體師生,即幫扶村農產品的需求者,解決農產品的銷售問題。農校始終把提高農產品效益放在首位,積極開展消費活動,拓寬幫扶村的農產品銷售渠道。為此,農校引導鼓勵各部門及全院師生廣泛參與消費活動,組織開展鄉村地區農產品定向直銷學校食堂活動,教工食堂每年認購幫扶地區農產品;積極開展工會福利采購活動,建立長期供銷關系;在校內搭建農特產品專柜,集中展示農特產品,對內外直銷;鼓勵學生利用學校創業基地銷售幫扶地區農產品,進一步拓寬宣傳與銷售渠道。
三是宣傳媒介。農校充分發揮輿論導向作用,在媒介動員實踐中為鄉村振興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在村里張貼宣傳標語。鄉鎮設置專門的鄉村振興宣傳欄,縣級采用宣傳媒體傳播正能量。農校加強對鄉村振興工作的情況及成效、幫扶干部的先進事跡進行宣傳報道,擴大產業振興的社會影響力、感召力和吸引力;總結推廣典型范例,深入挖掘、提煉和總結產業振興的先進典型、成功經驗,推廣在鄉村振興工作中的優秀范例,切實發揮典型引路示范帶動作用。
2.1.2 項目落地:多種產業振興的推廣模式
一是選派產業服務隊推行產業振興項目。農校充分發揮產業服務隊的作用,力爭在產業覆蓋面擴大、產業適度規模化、產品品牌創建方面取得新進展。發展特色優質糧食作物,著力推進糧食生產示范基地和稻田綜合種養基地建設。農校糧食產業服務隊根據大史村自然生態壞境,開始實施“稻菜輪作”模式,實現土地利用最大化。引入食用菌,建設生產示范基地,充分利用空閑的稻田與稻草。農校派出技術人員進行跟蹤指導和服務,通過示范帶動助推群眾發展特色種植業。發展高效特色經濟作物,加快幫扶村特色優良品種推廣及種植規模。農校柑橘產業專家團隊在懷利村建立首個柑橘示范基地,農校投入資金進行水肥一體化建設,并展示保花保果、促梢控梢等技術,引領懷利村柑橘產業的發展。農校產業隊還發展優質特色養殖業,建設一批畜禽標準化養殖場、水產健康養殖場和良種繁育基地。同時,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促進農產品商品化處理,減少采集后的額外損失,提高農產品加工水平,促進幫扶村農產品就地轉化增值。
二是樹立鄉村精英推行產業振興項目。農校通過鄉村精英的“示范效應”,激發村民的內生動力,培養一批新型農民。農校以懷利村某青年的養雞項目為著手點,建立茶山土雞養殖示范基地,樹立鄉村精英典型創業項目。此外,必隆村以農校為后盾,建立林下養雞示范基地和養雞技術培訓基地,推廣先進科學養雞技術,培養養雞專業戶,推動地方優質雞的規模化生產,形成“鄉村精英+農戶跟隨+專家護航”的產業發展模式,持續促進農民增收。
三是農校對接農村合作社推行產業振興項目,農校在特色優良品種推廣及種植規模上采取“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策略上向農民傾斜)”的模式,即以村民合作社為主體,由新型職業農民牽頭,發展當地相關優勢特色產業,普通村民以土地、補助資金或政策入股,待產業發展獲得收益后,對村民按股份占比進行實物或折成現金分紅,使幫扶村能形成帶動面廣、效益明顯、增收穩定的特色產業。同時,農校提倡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自主開發或引進企業聯合開發集體經濟產業發展項目,開展村民合作社示范社創建活動。
2.1.3 沖突化解:保證鄉村振興項目順利實施
一是做好產銷對接,擴大產品市場。農校大力開展消費活動,著力拓寬鄉村農產品銷售渠道,創新“農校鄉村振興”工作新模式。加強產品營銷工作,借鑒“公司+農戶”“產銷班”等模式,幫助農戶規避市場風險和實現規模經營,通過引導消費和建立電商平臺開發大市場,實現幫扶村農產品銷售擴量增收。創新消費理念,采取幫扶村第一書記在辦公平臺、微信群發布訂單、周末送貨上門的形式,搭建訂單銷售平臺,實現電子商務營銷。建立電商平臺,進一步開發大市場,實現幫扶村農產品銷售擴量增收。
二是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強化統籌協調。農校繼續加大幫扶力度,加強資金支持,積極爭取農業農村廳、后援單位及社會各界的項目和資金支持,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統籌各方資源,加大投入力度,確保各個項目順利實施。同時,強化統籌協調,加強與后援單位的協調與對接,建立健全定期互訪、聯席會議等工作制度。及時總結推廣好的做法和經驗,通過QQ、微信、簡報等總結,推廣結對幫扶過程中好的經驗做法,為后援單位提供好思路、好舉措、好辦法,促進后援單位間信息溝通和交流,提高幫扶工作成效。
2.2.1 村民全面發展的意識得到明顯加強
隨著農校對鄉村的持續幫扶,鄉村有了更多文化、價值觀的交流與碰撞。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擺脫傳統思維的束縛,以更加全面、更加開放、更加創新的精神面對未來。很多農民變成了新型職業農民,懂科技、有文化、會管理,還擁有開放、創新思維,這為鄉村振興的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撐。對發展農業生產,有現代農業的理念;對發展鄉村面貌,有建設美麗鄉村的基本思考;對鄉村全面治理,有參與鄉村事務的基本觀念。農民自我意識得到重塑,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2.2.2 激活鄉村內生動力
農校以產業振興為核心的鄉村振興方式,激發了廣大農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激活了鄉村振興內生動力。農校在幫扶村建立鄉村人才管理體制機制,把鄉村人才團結起來形成產業發展合力;提升鄉村人才的綜合素質,加大培養力度,開辦產業培訓班;給予政策、資金、技術支持,激發農民的創業熱情,將他們培養成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的帶頭人。同時,吸引在外專業人才、高端人才回鄉,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元素,把小農生產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
2.2.3 形成當地特色支柱產業
幫扶村鄉村特色產業在產業振興過程中得到了有效發展。在農校的幫扶下逐步形成專業化產業發展模式,集體經濟的市場地位上升,農產品經營專業化,拓寬了銷售渠道,提高了規模化水平,逐步增強市場開拓能力,綠色營銷產品以優質、特色品牌贏得了市場信譽。同時,多種產品精深加工龍頭企業步入發展的快車道,產業振興的作用日益凸顯。如必隆村建立了山油茶種苗繁育及規模化種植示范基地,帶動遠猛村、四院村、懷利村農戶參與種植,形成了高山油茶脫貧奔康產業園區,形成了特色產業。
2.2.4 解決了當地村民的就業問題
農產品種植對勞動力資源的需求量較大,對勞動者的智商、體力與個人素質要求較低,留守婦女和老人都可以參與,適合鄉村地區的傳統經濟發展。農校對接讓幫扶村發展更多的勞動密集型基礎農業產業,使眾多無法外出打工的貧困人口在當地就能解決就業問題,其收入水平得到明顯提高。以小瑞村為例,以前該村農戶主要種植自給自足的稻田與蔬菜。實施產業振興后,經過推廣及農校技術人員的指導,該村農戶參與種桑養蠶,增加了農戶收入。
幫扶村形成了很多特色產業,有力推進產業振興工作進展,但是規模太小、覆蓋面窄的缺點同樣突出。人多地少是幫扶村難以解決的最大現實問題。各地農業資源稟賦條件差異非常大,有的地方缺水,有的地方位于丘陵山區,地塊零散,要實現集中連片規模經營很難,無法達到規模化經營,小農戶家庭經營是主要經營方式。不僅如此,貸款也限制了幫扶村產業規模化。由于很大一部分幫扶戶沒有產業持續發展的能力,銀行資金基本上都貸給了當地中小企業或產業大戶。沒有資金來源,脫貧戶不能擴大再生產。
農產品上行是產業發展的普遍性難題。由于農村產業基礎薄弱、農產品的流通環節標準化嚴重缺失、市場信息不對稱、村民效率不高、產品品牌建設滯后,經常出現原產地價格低迷、市場地價格居高不下的現象。產銷融合度不高,幫扶村有很多特色優質農產品,但由于物流運輸、農戶能力等問題只能在本地低價出售,比如紅衣花生、土黃豆、土珍珠李等。
幫扶村從事農業的村民大多是攜帶小孩的婦女及老人,或一無所長、身體有疾病等沒法外出打工留守在鄉村的村民。即使在鄉村有文化素質、專業特長的村民,也多從事教書等非農產業,導致幫扶村缺乏技術過硬的致富帶頭人。產業振興本質在產業,關鍵在技術,壯大在規模。農戶在技術上普遍知識匱乏,導致許多種養項目“爛尾”,造成“不參與不虧,越參與越虧”的窘境。農戶對發展產業信心不足。由于缺乏技術,農戶對產業脫貧望而卻步,信心不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產業振興是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根本出路。無論是脫貧攻堅還是鄉村振興,都要依靠發展產業促進農民持續增收與推動農民的生活富裕,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的經濟來源,實現“授人以漁”,最終實現鄉村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