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恒靜,石眉語
(成都工業學院,四川 成都 611730)
為了使農村擺脫落后的發展局面,黨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1]。
2018 年9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要求“強化規劃引領,科學有序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振興”。在鄉村振興規劃體系中,村莊是構建鄉村振興新格局的重要空間陣地,是鄉村振興戰略能否取得成效的關鍵環節。村莊規劃的主體是村莊。各地需遵循村民意愿,因地制宜,制定具有可實施性的村莊規劃。
五里村位于蒲江縣西北部,蒲塘路/G108 線和川西旅游環線縱橫穿村而過,距成都市93 km,距雅安市55 km,距蒲江縣城18 km。依托蒲江獼猴桃、丑柑、雀舌三大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五里村以獼猴桃、柑橘、茶葉三大產業為主要農業產業,產業發展格局清晰,特色鮮明。五里村適應時代發展,成立了電子商務產業園,積極發展電商,解決農產品“走出去”問題,挖掘農業市場潛力。依托川藏騎行線,五里村打造“川藏騎行最美五里”項目,建設318 驛站服務中心,為騎行愛好者提供旅游咨詢、騎行線路、能量補給、維修保障等服務,深入挖掘農旅融合發展路徑。
2.2.1 創新協調,融合發展
村莊規劃是向上對接戰略的規劃,也是向下面向實施的規劃,具有戰略性、統籌性和實施性。因此,村莊規劃既要向上對接國家和地方的標準、要求,又要因地制宜,結合各地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綜合考慮當地的土地利用規劃、重要基礎設施規劃以及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創新體制機制,推動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合理配置。
同時,村莊規劃應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深度探索農業內部融合、城鄉融合、產業鏈融合、功能拓展融合、新技術滲透融合、多業態融合等多種類型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發展模式。
2.2.2 節約集約,綠色發展
村莊各項建設應充分利用原有建設用地,各類項目開展應相對集中,新建、擴建工程及住宅用地應盡量不占用耕地和林地,走出一條節約集約的發展道路。在現有的發展基礎上,需綜合考量區域內部各生產要素、生態要素的相互作用,注重整個生態系統的功能協調,考慮整體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以及環境效益的統一。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現綠色發展。
2.2.3 整體優化,分類推進
規劃要有全局性,應充分尊重村莊資源現狀,實地摸底調研,有針對性地整合現有資源,結合五里村的資源現狀,有重點、有計劃地整合區域產業、生態資源,選擇確定有利生產、方便生活的農居典型模式,努力提高村莊基礎設施配套水平和村民生活質量,分步落實、組織實施[2]。
2.2.4 以人為本,農民主體
村莊規劃切勿搞大拆大建,需結合當地資源情況,以農民為主體,廣泛聽取村民意見,充分尊重民情民意,積極調動農民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保障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地位。規劃方案必須通過村民代表大會決議,確保符合村莊實際,為規劃實施提供保障。
2.2.5 統籌發展,因地制宜規劃要統籌國民經濟、社會發展、人居環境和村容村貌等各項要素,做好頂層設計,確定今后建設的實施目標,把握重點、體現特色、精準施策,結合生產生活與鄉村特有的田園風光,因地制宜,良性發展。
2.3.1 產業發展
五里村三大農業產業已初具規模,形成了一定的規模效應。農業經營主體的多樣化狀況良好,為提升農業產業經營效益提供了多種發展路徑,為農業產業的轉型升級創造了有利條件。在“互聯網+農業”的運作思路下,電商產業園有效拉動當地農產品銷售,儼然已成為撬動農業產業經濟發展的新杠桿。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在線下銷售額大幅下滑的情況下,通過電商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已成為農業產業發展的新動能。村內生態資源豐富,有豐富的川西林盤資源以及臨溪河等美麗的自然風光,且具有川藏騎行必經路段的區位優勢,具有農旅融合發展的良好基礎[3]。五里村的產業發展具備一定的基礎,但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產業單一。目前五里村以第一產業為主,第二、第三產業發展嚴重不足。
二是規模化、標準化種植力度有限。五里村雖然建立了“小農戶—家庭農場—合作社—農業企業”的多樣化經營主體體系,但是村內目前主要的模式仍然是小農戶自主種植生產,種植技術沒有得到統一管理,對保障村內水果品質產生不利影響。
三是品牌化建設有待加強。目前,五里村創建的商標包括“五里燈”“五里香”,為農產品的品牌化建設奠定基礎,但品牌知名度較弱,需加大建設力度。
四是農業產業鏈較短,未形成產前、產中、產后的全產業鏈條。目前主要通過初級產品的形式銷售,產品附加值較低。
2.3.2 人才發展
村民普遍學歷較低,受教育程度不夠,大部分人只有中學或小學學歷,勞動者素質有待提高。缺少高技能人才,實用人才發揮引領作用動力不強。目前,村內農業職業經理人不足,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職業農民較為稀缺。已經實現富裕的本地實用人才和致富能人,由于缺乏相關科學的實用人才認證體系以及相配套的激勵政策,導致其發揮示范帶動作用的積極性不高。外部人才引進有限,缺乏引進人才的體制機制。“尊才、愛才、惜才、容才”的氛圍不夠濃厚,招才引智的吸引力不夠強。人才不足、農村后備干部匱乏,是制約鄉村振興的瓶頸[4]。
2.3.3 鄉村文明
五里村有著豐富的文化遺產。村內有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幺妹燈”,還有陳氏桅桿、陳氏祠堂、鐘杜氏花碑、羅登甲碑文、金船山寺廟等文化遺產。五里村附近有魏了翁墓及魏公祠、蒲江石窟、石象湖、蒲江文廟、河沙寺大雄寶殿等文化景點,但文化遺產零散,普遍規模較小,無法產生集聚優勢,經濟效應偏弱。
五里村里鄉風文明基礎良好,村內具有基本的文化基礎設施,比如文化站、圖書室、文化隊等,且曾獲得市級“文明村”及“四好村”。盡管村內已經具備基本的文化基礎設施,但人力資本和持續的資金投入不足,對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的投入缺乏相關性和有效性指導,無法充分發揮文化設施的作用。
2.3.4 生態環境
環保意識及環保宣傳有待加強。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涉及農業綠色發展、農村生活垃圾處理、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等多方面復雜系統工程,相關利益群體對治理的認同和配合是推進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關鍵。對農業產業的相關利益群體,需不斷加強其環保意識,加大對農民環保理論教育及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建立完善的宣傳體系。另外,環保基礎設施及環保技術的投入有待加強,需進一步加大環保基礎設施投入力度,不斷創新環保技術,實現村內資源的循環利用、可持續利用。
2.3.5 鄉村治理
五里村堅持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發展,建立了良好的體制機制,但需進一步帶動村民參與村莊治理的積極性,提高群眾參與治理的意識。雖然村民自治制度是基本機制,但是部分地區群眾缺乏參與民主管理和民主生活的積極性,社會治理的責任往往由村民委員會內少數人承擔[5]。群眾在鄉村社會治理上的參與度不高,導致鄉村社會治理目標的達成難度增加,在無法群策群力的情況下,鄉村社會治理無法與鄉村發展實際、社會變遷和發展態勢保持同步。
2.4.1 做強做大本地品牌,提升產業能級
五里村需加強農業品牌化發展,充分利用區域公用品牌,加快形成特色農產品品牌、企業品牌為核心的品牌格局,加強品牌創建、提升與創新,做大做強本地農產品品牌,增加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挖掘地理標志商標價值,提升川果、川茶“川字號”品牌的市場競爭力,打響蒲江丑柑、獼猴桃、雀舌三大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擦亮老品牌,塑強新品牌,加強“五里燈”“五里香”“幺妹燈”“鐘選”四大品牌的建設,引入現代要素改造提升品牌價值,努力打造“菌嘟嘟”“菌子哥”等新品牌。做好品牌宣傳,借助農產品博覽會、展銷會等渠道,充分利用電商、短視頻平臺等“互聯網+”新興手段,加強品牌營銷,提升品牌價值。加強農產品商標的注冊和保護,建立品牌授權使用機制,嚴厲打擊冒用、濫用品牌行為。以品牌建設為抓手,加強農產品品質保障,延長農產品產業鏈。支持建設標準化生產基地,應用現代化農業生產技術,提升農業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建設農產品加工基地,提升三大特色農產品初加工技術,從生產、加工、營銷等多環節提升農產品增值能力。
2.4.2 匯聚各方人才力量,大力育才引智
樹牢人才第一資源理念,堅持把鄉村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一方面,大力培養本土人才;另一方面,提升城鎮人才下鄉的吸引力,匯集多方人才力量,全力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鼓勵家庭農場主、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返鄉創業大學生、返鄉創業農民工、青壯年農民、種養大戶等群體,主動參加各類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活動,爭取盡快培育出一批高素質農民。同時,加大“三農”領域實用專業人才培育力度,著力打造鄉村治理、鄉土、科技、電商、旅游等五支人才隊伍,不斷強化鄉村振興的人才支撐。聚焦鄉村人才短缺問題,支持各類人才返鄉下鄉,持續開展返鄉創業就業行動,培育壯大鄉賢隊伍,招募“鄉村振興合伙人”,做大人才增量,為鄉村振興注入不竭動能。
2.4.3 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繁榮鄉村文化
持續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鞏固拓展農村思想文化陣地,廣泛開展鄉風文明建設行動,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持續開展“好媳婦、好兒女、好公婆”“最美家庭”“五好文明家庭”“和諧家庭”等評選表彰活動。充分挖掘五里村歷史文化底蘊,劃定鄉村建設的歷史文化保護線,保護好陳氏桅桿、陳氏祠堂、鐘杜氏花碑、羅登甲碑文、金船山寺廟等文物古跡、傳統建筑。活態傳承傳統文化,大力弘揚特色文化,推動農村優秀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按照有標準、有網絡、有內容、有人才的要求,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升鄉村文化服務場所規范化管理水平。持續推進村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鄉村文體競技、節日民俗演出、徒步、幺妹燈表演、廣場舞比賽、電影放映等活動,豐富鄉村文體生活。
2.4.4 堅持生態環境保護,推進綠色發展
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加強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加快推進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著力打造“綠色五里”,全力建成生活環境整潔優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宜居鄉村。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推進農村垃圾綜合治理,生活污水治理,深化農村“七改”(改水、改廚、改廁、改圈、改院、改線、改習慣)建設,實現村莊硬化、綠化、美化、亮化、凈化、文化、智慧化,全面改善村容村貌,建設幸福美麗生態文明示范村。實行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聚焦大氣、水體、土壤等重點對象,持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持久戰,加強鄉村生態保護修復,讓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空氣更清新。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倡導綠色環保理念,踐行綠色生活方式,為鄉村發展注入“綠色基因”,爭創生態文化村。
2.4.5 加強“三治”融合,健全治理體系
加強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通過教育培訓、公共課堂、組織活動等形式,培養村民參與鄉村事務能力,增加村民參與意愿,提升村民參與鄉村建設發展積極性。實施鄉村治理多主體化,推動鄉村治理由政府領導向基層政府、村民、村委會、企業、社會組織、媒體等協同治理轉變。通過新媒體技術,促進個體、組織參與鄉村公共事務的自治發展。政府、基層自治組織、社會力量等多方主體聯動,形成多元主體合力,助力鄉村發展,推動五里村發展建設。以公共法律工作室為法治載體,發揮新媒體賦能作用,拓展公共法律服務信息平臺服務功能。推進建設“一村一法治文化陣地”,豐富法治建設活動,促進法治文化與鄉土文化、民俗文化創新融合發展。以德治為引領,收集鄉村好人好事,建立健全道德先進事跡數據庫,表彰獎勵先進人物,樹立道德標桿,弘揚正能量。
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期解決“三農”基本問題的戰略,是實現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鄉村振興規劃需因地制宜,探索制定符合當地實際需求的發展策略。五里村從產業、人才、文化、生態、治理5 方面探索了鄉村振興的路徑,并在規劃實施后根據當地發展實際情況動態調整實施方案,為村域鄉村振興規劃的實施提供了可供借鑒的經驗,通過規劃引領探索出一條切實可行的鄉村振興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