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子建
(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2021 年3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意見》,標志著“三農”工作重心歷史性轉移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上來。該文件突出強調了要做好金融服務政策銜接,農村金融服務機構出發點應從助力脫貧攻堅戰轉移到服務鄉村振興戰略。
2020 年2 月22 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做好2022 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提出強化鄉村振興金融服務。推動山西省農村金融服務機構合力服務“三農”工作,對現有農村金融服務機構進行改革創新,為山西省農村農業現代化提供完善的金融服務,是山西省推動鄉村振興戰略走深落實的重要舉措,進一步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提供山西農村金融服務模式。
山西省統計局發布的《山西統計年鑒2021》顯示,山西省農村人口數量為1 307.72 萬人,占比37.47%[1]。農村作為承載人口與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過程中始終占據著重要地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山西省加快完善農業農村金融服務體系,農村金融服務改革與創新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就。
山西省對標鄉村振興戰略發展規劃,有組織、有計劃地推進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建設,完善和發展現有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以可持續性和市場導向兩大原則為標準,初步構建了以商業性、合作性、政策性等正規農村金融服務機構為主、以非正規農村金融服務機構為輔助共同參與的農村金融體系格局。
同時,山西省積極推進增加涉農銀行數量,基本做到鄉鎮農村金融服務機構全覆蓋,小額信貸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社的數量呈現增加趨勢,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實施提供了較為完善的金融服務硬件設施。
山西省人民政府結合山西省實際情況成功建設山西省農村信用體系的平臺,解決農村信用體系突出問題,搭建操作性強的信用體系平臺,減輕銀行發放貸款的擔憂。
同時,依托中國人民銀行全國統一的個人和企業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探索符合山西省農村發展實際的信用數據采集方法,配套完善農民信用信息采集標準。落實信用體系責任工作制,將山西省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與當地黨政績效考核掛鉤,有計劃地推進農村信用信息數據庫建設,為農村金融服務機構服務改革提供可參考的信用體系平臺,使農村金融服務機構更好地發力于鄉村振興戰略。
山西省金融機構依托科技進步對支付結算體系的軟硬件進行有序改革,逐步打造城鄉一體化支付結算體系,推進支付系統建設進程,有效改善農村地區支付結算環境。
同時,積極利用線上辦公,搭建線上支付結算體系,開通線上繳納水電費、貸款預約與申請、理財等金融服務功能。運用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手段服務農業農村建設,助力農村農業現代化。各地市還結合實際情況定制當地的特色卡發行業務,比如運城地區的“關公卡”、臨汾地區的“天河卡”等,使服務更加便利化、智能化、人性化。
山西省金融機構針對農民缺乏金融基本知識、貸款耗力耗時等突出問題,結合各地的實際情況,在常住人口較多的行政村設立“山西省普惠金融服務點”“一村一點”,扎實推進高效便民金融服務,將普及金融知識、采集信用信息、貸款資信調查以及其他金融服務下沉到村[2],為當地農民提供更有針對性的金融服務,開闊當地農民的金融視野。村級服務體系的建設為順利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了較為完善的村級平臺。
農村金融需求側分析包括農戶金融需求側與農村小微企業金融需求側分析?;趯ι轿魇〗{縣、山西省翼城縣100 戶居民(包含10 戶小微企業主)的資金需求情況實地調研,分析農村金融需求特點,為推動農村金融服務機構改革創新進而更好地發力于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佐證。
山西省農村金融服務機構提供的服務已基本滿足農戶存款、取款、匯兌等基本金融訴求,但農戶的融資需求較難得到滿足。農戶的融資渠道分為官方農村金融服務機構與非官方農村金融服務機構[3]。
根據走訪調查顯示,農村農戶生產性貸款(比如擴大養殖、種植規模)多選擇官方融資渠道與非官方融資渠道共同融資,農村農戶生活生存貸款(比如婚喪嫁娶、子女上學、購房)主要從非官方機構融資。對于農戶生活生存貸款,官方融資渠道出于對降低自身貸款風險的考慮,對農戶貸款審核非常嚴格,且較少設置相關貸款條目,農戶被迫選擇從非官方金融機構貸款。
農戶可分為純農戶、農業兼養戶和種植養殖專業大戶。純農戶和農業兼養戶的融資目的主要為生活性消費,種植養殖專業大戶的融資需求主要是為生產性資料消費。農戶融資呈現出4 個特點。
一是以小額融資需求為主,主要為家庭生活開支及突發性事件需要資金。近年來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農民工作不穩定,融資需求量不斷擴大。
二是房貸和彩禮。農戶作為剛需購房者,房價快速上漲導致農戶融資需求急劇上升。同時,山西省農村彩禮較高。以調研地為例,彩禮已達到22.8 萬元左右,且呈現逐漸上漲趨勢。因房貸、彩禮導致農村地區負債20 萬以上的人群逐年增多,農戶需長時間背負巨額債務。
三是小額融資以短期借款為主,季節性明顯。農戶收入的主要來源是種植業,有明顯的季節性。種植初期需要資金購買化肥及種子,農戶貸款意愿較強,在出售農產品后資金回籠,及時還款。
四是農業種植受天氣、水源等影響巨大,因自然災害導致的顆粒無收狀況時有發生,種植戶需借款維持生計。
農村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有以下幾方面特點。
一是融資規模較小。農村小微企業融資規模遠小于大型企業及城市中小企業的融資規模,多為百萬元以下。
二是以周轉性短期融資為主。農村小微企業融資主要是為了購買原材料和半成品、建造廠房、購買設備,用于生產周轉的融資需求較大,呈現出較短的周期性,企業融資只有較少部分用于長期性投資。
三是企業融資的主要保證方式是抵押。信用與擔保兩種貸款保證方式因農村金融服務機構設置門檻較高,較少運用。
四是農村小微企業通過官方的融資渠道所獲融資低于期望,長期融資需求得不到滿足。主要原因是小微企業抵押物升值空間不大,農村金融服務機構為了減少貸款風險,降低對農村小微企業的貸款額度。農村金融服務機構提供長期貸款的條件較為苛刻,有長期融資需求的農村小微企業,只能以短期融資代替長期融資來獲得相對的長期融資,間接提高了農村小微企業融資的額外成本。
一是產業農業風險無法有效轉移。農業風險的有效轉移有賴于農業保險的安全保障[4]。山西省農業保險發展較為緩慢,現有的保險公司提供的農業保險局限于可以清晰測評損失和投保額度的行業,對難以測評損失的種植業提供的險種較少。當災害發生時,農民的農業風險無法有效轉移,造成農民收入驟減,因災致貧、致困現象較常出現。農民的農業安全保障需求無法得到有效滿足,大多數需要自身承擔風險。
二是產業企業需求主體的信貸要求無法有效滿足。企業貸款需求較大,但農村企業規模較小、發展緩慢,可抵押貸款的資產較少。目前,農村金融服務機構涉農貸款服務功能逐漸萎縮,供給側逐漸減少,需求側旺盛且自身能力不足,導致農村小微企業很難在正規金融機構獲得貸款,企業較難擴大經營規模,對當地就業、經濟發展的帶動性減弱。
三是需求主體多元化,現有體系難以滿足。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企業法人等主體融資、擔保等需求逐漸增加,現有農村金融服務機構無法提供這些需求,農村小微企業需要花費高昂的成本尋找服務[5]。農民對理財的需求日益強烈,當前農村金融服務機構提供的理財服務以定期儲蓄、活期儲蓄為主,較少提供基金、證券、債券等基本的理財產品,農民財產性收入增收困難。
山西省農村金融服務機構定位漸趨模糊,逐利化明顯。山西省農村金融服務機構主要包括5 類,分別是大型商業銀行的分支機構,各個縣、市成立的農商行、農村信用社等,以小額貸款公司、村鎮銀行、農民資金互助社為代表的農村金融服務機構,各保險公司及證券公司等非銀金融機構,以典當行、融資擔保公司為主的其他農村金融服務機構。各自承擔不同的農村金融服務,共同發力,分工有序地為“三農”工作提供農村金融服務,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但當前由于逐利化明顯,各類金融機構定位漸趨模糊,集中發力于風險較小、收益較大的農村農業發展領域。
小額貸款公司的功能日益扭曲。與國有大型銀行的從業人員相比,小額貸款公司的從業人員門檻較低,且法律意識淡薄,往往通過職業便利和地理優勢選擇借助合法的渠道進行高利貸交易。
小額貸款公司自有資金有限且不能吸納存款進行運營,當需求過大時,小額貸款公司法人一般會選擇通過非正規渠道融資,時常出現以高利率非法集資等現象。
非正規農村金融服務機構借貸包括非正規擔保貸款、高利貸等,以放款速度快、抵押物要求少、準入門檻低、高利率為特點,長期存在于當地。非正規金融機構生命力旺盛,社會責任感極弱,趨利性明顯,無行業準入門檻。
農村中有貸款需求的農戶因正規渠道貸款門檻較高或未設置貸款條目,只能選擇承擔高利率在非正規金融機構進行貸款,還款額高于農民的收入水平,降低了農民自身的生活水平,阻礙了鄉村經濟發展。
目前,我國針對非正規金融機構的法律法規較少,且非正規金融機構隱蔽性強,難以對其采取有效措施。非正規金融機構的發展嚴重擾亂了當地居民生產生活秩序。
國家政策方面,強調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相結合,在普惠金融政策下注重推動農村金融服務市場化運行,促進農村金融良性循環[6]。金融機構方面,國有大型銀行不可全部撤離鄉鎮,國有大型銀行因市場利益逐步撤離鄉鎮,農村信用社現已成為農村金融服務的主力軍。農村合作社的貸款需求與日俱增,進而提高貸款準入門檻,優先貸款給國家支持領域放貸。國有大型銀行應承擔社會責任,加大支農支小力度。貸款規則方面,農村金融服務機構擴大對農村小微企業有效抵押品范圍,同時加強與當地政府聯系,推動信用體系建設。對于資信良好的企業或個人適當放低貸款門檻,保證其資金需求。
結合農村多元化主體對金融產品的需求,進行產品供給改革,提供完善的金融產品供給。優化農村金融服務機構金融產品供給,適應多元化的需求主體。農村金融服務點應輕形式、重內容構建,定期開展金融產品講解,滿足農民對獲得金融知識的訴求。增加農村金融服務人員工資性收入,進一步提高農村金融服務人員的服務質量。
深入推進農村農業保險改革創新,為農業農村發展保駕護航。結合各地實際情況,加大對農業保險產品研發力度,對不同農作物與經濟作物的不同生長時期,深入細致展開研究,開發新險種,擴大農業保險的覆蓋領域[7]。
農業保險的供給側改革推進農業保險與當地農民需求深度融合。對易發多發自然災害著重研究。針對災害頻發的農村地區,加大政策性農業保險傾斜力度。政策性保險和商業性保險形成合力,應保盡保,共同服務于農民農業生產。同時,開展農業保險知識普及,提高農業保險農民參保意識,為順利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安全保障。
加強對山西省現有農村金融服務機構的政策引導,推動各類農村金融服務機構按照自身定位發展業務。設置專門的監管部門,加大監察力度,對農村金融服務機構開展不符合自身定位的業務進行懲戒。同時,對農村金融服務機構開展普惠性金融服務提供政策支持與財政補貼。
助推農村金融服務機構各司其職,定位準確,形成服務“三農”的合力,發揮出農村金融服務機構推動農村農業現代化主體合力優勢,共同為推動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完善的金融保障。
一是建立和健全符合非官方農村金融服務機構發展的法律法規保障體系。為民眾和管理部門對非官方農村金融服務機構的違法行為提供判斷依據,做到有法可依。
二是明確非官方金融服務機構的監管主體,建立統一的管理主體,明確監管職責,執法必嚴,同時提高從業人員準入門檻。
結合山西省非官方農村金融服務機構發展實際,逐步設置符合非官方農村金融服務機構的從業人員規范。同時,加強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素養。實現農村金融風清氣正的局面,為山西省鄉村振興戰略順利實施營造良好的鄉村金融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