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向莎 程創業 周潔
(河南省新鄉市第一人民醫院 新鄉 453000)
維持性腹膜透析(Maintenance Peritoneal Dialysis,MPD)具有成本效益高、對液體和溶質清除更緩慢、血源性疾病感染風險低、無須抗凝、血流動力學穩定等優點,是治療終末期腎病的重要方式。但治療過程中患者會出現多種并發癥,其中慢性貧血較為常見,若糾正不及時,可致患者發生記憶力減退、活動耐力下降、乏力、心功能不全等問題,加速疾病進展,影響患者預后[1~2]。外源性補充促紅細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 EPO)、鐵劑、葉酸等是臨床治療MPD 腎性貧血的常用手段,但鐵劑易誘發微炎癥;補充EPO 可能會升高患者血壓,引起腦血管疾病;葉酸長期服用可引起腹脹、惡心等胃腸道疾病,難以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3~4]。
羅沙司他屬于新型低氧誘導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HIF)- 脯 氨 酰 羥 化 酶(Prolyl Hydroxylase Domain,PHD)抑制劑,進入人體后調節內源性EPO 的合成,提高EPO 受體的敏感,促進鐵吸收,有助于改善貧血癥狀,逐漸被應用于貧血治療[5]。鑒于此,本研究選取就診于醫院的90 例MPD 腎性貧血患者,探討羅沙司他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6 月至2022 年 2 月于醫院規律復診的90 例MPD 腎性貧血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5 例。治療組年齡30~77歲,平均(54.26±2.14)歲;男 31 例,女 14 例;透析時間6~41 個月,平均(22.81±3.45)個月;體質量40~78 kg,平均(54.50±3.11)kg;原發病:糖尿病腎病12 例,慢性腎炎16 例,高血壓腎病6 例,痛風性腎病6 例,血管炎腎損害2 例,梗阻性腎病3 例。對照組年齡 31~79 歲,平均(54.41±2.22)歲;男 28 例,女 17 例;透析時間 7~42 個月,平均(22.86±3.42)個月;體質量 38~76 kg,平均(54.32±3.07)kg;原發病:糖尿病腎病11 例,慢性腎炎17 例,高血壓腎病8 例,痛風性腎病5 例,血管炎腎損害3 例,梗阻性腎病1 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審批號:2020(008)]。
1.2 入選標準 (1)納入標準:簽署知情同意書;透析治療≥3 個月;年齡≥18 歲;符合腎性貧血診斷標準[6]。(2)排除標準:嚴重肝損害;合并惡性腫瘤;活動性潰瘍;嚴重感染性疾病;消化道出血;對本研究用藥過敏;合并腫瘤相關性貧血、地中海貧血等其他貧血,以及營養缺乏、失血等所致的貧血;合并內分泌系統疾病;精神疾患;入組前4 周內接受靜脈鐵劑治療。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使用重組人紅細胞生成素注射液(rHuEPO)治療:皮下或靜脈注射rHuEPO(國藥準字S20010001)10 000 IU/次,每周1 次。治療組口服羅沙司他膠囊(國藥準字H20180023)治療,45~60 kg 患者 100 mg/次,>60 kg 患者 120 mg/次,每周3 次,飯前、飯后均可服用。所有患者連續治療4 周。
1.4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面色蒼白、心悸、困倦等貧血相關癥狀好轉,紅細胞比容(Hematocrit,HCT)升高>0.05%,或血紅蛋白(Hemoglobin, Hb)升高>15 g/L,為顯效;貧血相關癥狀有所改善,HCT 升高不足0.05%,或Hb 升高不足15 g/L,為有效;貧血相關癥狀無明顯改善,甚至有加重趨勢,且HCT、Hb 水平無明顯變化甚至有下降趨勢,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2)實驗室指標。治療前、治療4 周后采集兩組患者3 ml 靜脈血,置入抗凝管內,離心30 min,轉速為3 000 r/min,分別取下層沉淀的紅細胞與上層血清,運用深圳邁瑞BC-20 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上海華科ZY-1280 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HCT、轉鐵蛋白飽和度(Transferrin Saturation, TSAT)、血清鐵蛋白(Serum Ferritin,SF)等貧血相關指標及炎癥因子水平,包含C 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6(IL-6)。(3)不良反應。治療過程中記錄并統計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如頭暈、食欲減退、腹脹等。
1.5 統計學方法 數據應用SPSS21.0 軟件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貧血相關指標比較 兩組治療前貧血相關指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貧血相關指標水平均高于治療前,且治療組TSAT、HCT、SF 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 1。
表1 兩組貧血相關指標比較()

表1 兩組貧血相關指標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對比,*P<0.05。
SF(μg/L)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治療組組別 n HCT(%)治療前 治療后TSAT(%)治療前 治療后45 45 t P 22.85±1.59 22.76±1.64 0.264 0.792 25.32±2.07*29.35±2.31*8.716 0.000 20.20±1.96 20.17±2.04 0.071 0.943 25.46±2.01*33.88±1.56*22.199 0.000 165.30±39.84 164.86±37.49 0.054 0.957 230.21±42.04*270.74±40.29*4.669 0.000
2.2 兩組炎癥因子指標比較 對比兩組治療前CRP、TNF-α、IL-6 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治療前相比,兩組治療后 CRP、TNF-α、IL-6水平明顯下降,治療組CRP、TNF-α、IL-6 水平降低幅度較對照組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炎癥因子指標比較()

表2 兩組炎癥因子指標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對比,*P<0.05。
IL-6(pg/ml)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治療組組別 n TNF-α(ng/L)治療前 治療后CRP(mg/L)治療前 治療后45 45 t P 23.36±4.30 23.44±4.21 0.089 0.929 18.52±3.64*15.21±4.70*3.735 0.000 71.10±11.64 71.01±12.03 0.036 0.971 58.68±12.67*50.31±12.53*3.151 0.002 129.80±44.60 130.21±43.54 0.044 0.965 101.60±43.21*62.52±12.26*5.837 0.000
2.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更高(P<0.05)。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4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治療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更低(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例(%)]
腎性貧血是MPD 患者常見并發癥之一,其發生機制十分復雜,主要病因為機體鐵吸收與使用能力下降、EPO 產生減少,而透析不充分、甲狀旁腺功能亢進、鐵代謝紊亂、營養不良、氧化應激、感染、炎癥與隱匿性失血等也與其發生有關[7~8]。MPD 腎性貧血可致患者出現多種不良反應,如嗜睡、畏寒、心悸、注意力無法集中、肌無力等,并會對患者智力、記憶力造成不良影響,使其呈逐漸降低趨勢,甚至會增加患者死亡與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嚴重影響其生存質量與生活質量[9~10]。
現階段臨床治療MPD 腎性貧血的常用方法有三種,其一是補充紅細胞生產刺激劑,臨床常采用rHuEPO 等,其能促進紅細胞生成,改善貧血,并可增強紅細胞免疫功能,改善病情,但其需皮下注射或靜脈注射,且可引起血壓升高、血栓形成、rHuEPO抗體介導的純紅細胞再生障礙性貧血,部分患者不能耐受;其二是補鐵,常通過口服鐵劑方式糾正貧血,但會誘發胃腸反應,部分患者無法耐受;其三是針對性治療促進或影響貧血因素,如使用抗促紅細胞生成素抗體、清除血漿毒性物質、糾正營養不良等,但治療效果均不理想[11~12]。
HCT 可反映全血內紅細胞所占比例,其測量值受血液稀釋或濃縮、貧血等因素影響,常被應用于血容量評估;TSAT 反映可供給骨髓利用鐵數量與轉運鐵的數量,合理的TSAT 水平能夠防止體內Hb波動,作為鐵生物可利用的臨床指標;SF 可反映缺鐵性紅細胞生成情況[13~14]。本研究中,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治療后兩組貧血相關指標水平較治療前升高,治療組HCT、TSAT、SF 水平高于對照組,提示羅沙司他可更好地改善患者貧血狀況。田晶晶等[15]分別對慢性腎臟疾病(CKD)合并腎性貧血患者采用皮下注射注射用人促紅素(對照組)與口服羅沙司他膠囊(觀察組)治療,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Hb、血細胞計數、HCT 以及觀察組患者的總鐵結合力水平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總鐵結合力、血細胞計數、Hb、HCT水平較對照組高,提示羅沙司他可有效改善CKD 合并腎性貧血患者的貧血癥狀,與本研究結果相一致。羅沙司他能夠短暫、可逆地抑制HIF-PHD 活性,提高HIF 穩定性,促使機體內HIF 聚集,促進EPO 基因轉錄,增加內源性EPO 含量,增強促紅細胞生成,進而改善機體貧血癥狀。
終末期腎病患者病情發展中常伴有慢性炎癥逐漸加重,其會刺激肝臟合成鐵調素,促使鐵輸出通道關閉,單核巨噬細胞再循環鐵潴留而加重病情。CRP屬于非特異性標志物,但機體遭受微生物入侵或損傷而出現炎癥刺激時,其水平會明顯升高,可反映機體炎癥反應情況;TNF-α 屬于內源性多向性小分子蛋白,具有參與機體免疫調節作用、調節細胞增殖與分化、介導炎癥反應、抗腫瘤作用等多種生物學作用;IL-6 是機體受炎癥刺激后由單核巨噬細胞、內皮細胞、B 細胞與T 細胞等分泌產生多效性細胞因子,是炎癥介質網絡中的關鍵成分[16~17]。本研究中,治療后兩組炎癥因子指標水平較治療前下降,治療組TNF-α、CRP、IL-6 水平較對照組低,治療組不良反應發生率較對照組低。提示羅沙司他可有效減輕MPD 腎性貧血患者機體炎癥狀態,且安全性較高。可能是因為羅沙司他能夠增加鐵的生物利用度,降低鐵調素,降低體內炎癥介質水平,進而改善患者病情。本研究觀察時長較短、納入樣本量較少,可能會造成研究結果出現誤差,仍存在部分不足,后期需實施大樣本、遠期療效研究。
綜上所述,MPD 腎性貧血患者接受羅沙司他治療能夠提高療效,減輕炎癥反應,改善貧血癥狀,具有較高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