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平
(江西省贛州市立醫院婦產科 贛州 341099)
子宮內膜息肉近年來的發病呈逐漸年輕化趨勢,病情輕者可引發盆腔炎、宮腔粘連等,嚴重者可引起不孕、惡變等[1]。現階段子宮內膜息肉治療主要以手術為主,如局部摘除術、刮宮術等,但這些術式均是在盲視下開展,無法保障病灶徹底清除,治療后復發風險高[2~3]。當前腔鏡技術在臨床疾病診療中的應用較為廣泛,其視野清晰,可在直視下明確病灶定位、清除壞死組織[4]。本研究旨在觀察宮腔鏡下電切術治療子宮內膜息肉對患者月經、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及復發風險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批號:201902125)。選取我院2019 年11 月至2021 年10 月收治的子宮內膜息肉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將研究最終納入的66 例子宮內膜息肉患者分為兩組,刮宮組 33 例,年齡 34~45 歲,平均(41.02±1.15)歲;病程 1~3 年,平均(2.57±0.32)年;單發息肉12 例,多發息肉21 例。宮腔鏡組33 例,年齡30~50歲,平均(41.11±1.20)歲;病程 1~4 年,平均(2.61±0.35)年;單發息肉13 例,多發息肉20 例。兩組上述資料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組標準 納入標準:納入對象均符合《婦產科病理學》[5]中子宮內膜息肉相關診斷;患者均知曉本研究實施方案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宮體過度前屈,影響宮腔鏡放置;伴子宮惡性疾病、子宮畸形、宮腔粘連等;伴無法治療或治療效果不理想的炎癥,如生殖道炎癥;凝血功能異常或服用抗凝藥物;入組1 個月前行激素治療;哺乳期女性;伴精神疾患或正在服用抗精神病類藥物,影響研究順利開展。
1.3 治療方法 手術均在月經結束1 周左右實施,術前禁食禁飲至少6 h,術前5 min 給予間苯三酚注射液(國藥準字H20046766)80 mg 靜脈推注,靜脈麻醉后截石位。刮宮組患者均采取刮宮術:依據探查的宮腔深度,行宮頸擴張、膨宮,膨宮液為生理鹽水,流速為180~200 ml/min,壓力為12.0~13.3 kPa,常規消毒后,宮腔鏡探查息肉情況,利用刮匙或抓鉗取出息肉,并負壓吸凈宮腔。宮腔鏡組采取宮腔鏡下電切術:宮頸擴張后置入宮腔鏡探查宮腔、息肉位置、大小、蒂的粗細等情況,宮腔鏡環形電極放在息肉蒂部遠端,通電后緩緩回拉鏡體,從蒂部切割,息肉較大,蒂部較粗時,可分次切除,并切除息肉周邊的子宮內膜,所有息肉切除后再次宮腔鏡探查有無遺漏。術畢兩組患者均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縮宮素幫助子宮恢復,保持外陰部清潔等,術后1 周避免增加腹壓的活動,1 個月內禁止性生活。需要注意的是,為了保障手術視野清晰,宮腔鏡下電切術應選擇在內膜增生期進行,術中根據患者個體情況,膨宮時選擇合理的膨宮壓力,將壓力控制在最佳范圍內,避免水中毒的發生。
1.4 觀察指標 (1)對比兩組手術耗時、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2)治療效果[6]:治愈,治療結束后,患者月經、經量均恢復至正常,超聲檢查示宮腔無異常回聲,無病灶復發;有效,月經周期較治療前縮短,經量減少,超聲顯示宮腔無異常回聲;無效,月經異常,或治療后出現復發,術后發生子宮粘連等需要行二次手術。總有效=治愈例數+有效例數。(3)月經量:利用月經失血圖(PBAC)[7]評估月經量,收集患者1 個周期內所有使用過的衛生巾,均為同一種類衛生巾,依據PBAC 要求評分、填表,根據每片衛生巾血染程度計分。計分細則分:輕度(1 分),與衛生巾面積相比,染血面積未達1/3;中度(5 分),染血范圍≥1/3 且≤3/5;重度(20 分),染血面積覆蓋整個衛生巾。根據遺失血量有效評估:1 分,小血塊面積不足1 元硬幣范圍;5 分,血塊大,超過1 元硬幣大小,若遺失血量無法用血塊表示,則直接記錄為量的幾分之幾。(4)血管內皮生長因子:采集5 ml 空腹靜脈血,離心(1 000 r/min)后留取血清,采用上海科興生物公司生產的試劑盒,經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后3 個月血清內皮生長因子(VEGF)表達。(5)復發情況:通過超聲檢查進行評估。未復發:子宮未增大,宮腔線變形、消失;子宮內膜息肉復發:宮腔內膜局限性增厚、隆起,肌層較窄,回聲強度中等,體積一般不足1 cm,最大不超過5 cm。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 軟件處理數據,以()表示經Shapiro-Wilk 正態性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等級資料用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圍術期及住院情況比較 宮腔鏡組住院時間短于刮宮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刮宮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手術耗時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圍術期及住院情況比較()

表1 兩組圍術期及住院情況比較()
組別 n 手術耗時(min) 術中出血量(ml) 住院時間(d)刮宮組宮腔鏡組33 33 t P 21.85±4.42 22.12±3.85 0.265 0.792 28.95±6.23 24.21±5.52 3.271 0.002 6.12±1.42 4.25±1.18 5.818 0.000
2.2 兩組月經量及VEGF 比較 治療前,兩組PBAC 評分、血清VEGF 表達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3 個月,兩組 PBAC 評分及血清VEGF 表達均下降,且宮腔鏡組PBAC 評分、血清VEGF 表達均低于刮宮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PBAC 評分及血清VEGF 比較()

表2 兩組PBAC 評分及血清VEGF 比較()
VEGF(ng/L)治療前 治療后3 個月 t P刮宮組宮腔鏡組組別 n PBAC 評分(分)治療前 治療后3 個月 t P 33 33 28.559 33.301 0.000 0.000 14.642 17.362 0.000 0.000 t P 255.63±33.15 255.60±33.10 0.004 0.997 78.15±13.25 55.12±10.02 7.964 0.000 130.25±30.25 130.52±30.21 0.036 0.971 50.12±8.56 37.25±6.30 6.956 0.000
2.3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宮腔鏡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刮宮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例(%)]
2.4 兩組復發情況比較 兩組治療后1、3、6 個月復發率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4。

表4 兩組復發情況比較[例(%)]
子宮內膜息肉是因雌激素長時間作用引起的局灶性良性增生,可能與內分泌紊亂、炎癥等有關,發病機制較為復雜,患者有經期延長、經量增多等臨床表現,不孕風險高,還有可能進展為腺瘤樣增生,嚴重者可發生癌變,影響患者身心健康。
子宮內膜息肉多采取手術治療,刮宮術是在盲視下操作,依賴術者臨床經驗,容易損傷息肉蒂部的纖維結締組織,刮匙難以刮及宮角、宮底息肉,可造成漏診。此外,子宮息肉患病初期病灶隱匿,難以被發現,臨床治療時為了保留患者的生育需求,容易因刮宮力度不夠導致病灶清除不徹底,治療后復發風險高[8~9]。
伴隨宮腔鏡的臨床普及,子宮內膜息肉治療微創需求更高,宮腔鏡下電切技術集成像技術、傳導技術、光源技術為一體,且具有快速、精確、創傷小等優勢,在諸多疾病,如子宮黏膜下肌瘤、宮腔粘連等疾病診療中效果顯著[10~11]。本研究結果顯示,宮腔鏡組住院時間短于刮宮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刮宮組;宮腔鏡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刮宮組。提示宮腔鏡下電切術治療子宮內膜息肉效果顯著,術中患者出血量少,術后住院時間短。分析原因可能為:宮腔鏡下電切術便于術者在宮腔鏡下清晰觀察宮腔情況,精確掌握宮頸管、宮腔、息肉數量、位置、大小、根蒂部等情況,有效解決了傳統刮宮術治療的盲目性,可精準切除息肉蒂部,且電切術為電凝止血,避免損傷子宮內膜基底層,術中出血量少,尤其是針對還有生育需求的患者來說,不會影響受孕率[12~13]。
月經量增加、經期延長是子宮內膜息肉患者的主要癥狀,也是影響患者日常生活的主要癥狀。如何減少月經量也是子宮內膜息肉治療的重點。子宮內膜息肉是多因素致病的增生組織,息肉在形成過程中與血管新生密不可分,血清VEGF 主要作用于血管內皮細胞,可增加血管通透性,促進經期子宮內膜血管形成,血清VEGF 表達下降可直接影響經期血量及息肉的增殖情況[14]。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3個月,兩組PBAC 評分及血清VEGF 表達均下降,且宮腔鏡組PBAC 評分、血清VEGF 表達均低于刮宮組。提示宮腔鏡下電切術可有效改善子宮內膜息肉患者月經量,降低血清VEGF 表達。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兩組治療后1 個月、3 個月、6 個月復發率對比,差異雖無統計學意義,這可能與納入樣本數量少有關,但宮腔鏡電切術后患者復發率仍較低。宮腔鏡下電切術可對病灶蒂部進行環形切割,最深可至子宮淺肌層下約2.5 mm,可切除病灶蒂部及其周邊的淺肌層組織,防止病灶殘留,降低復發風險[15]。本研究結果中,兩組手術耗時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原因主要是由于宮腔鏡下電切術所需器械連接、操作復雜,故宮腔鏡下電切術治療手術耗時略長,但相信伴隨術者操作技術的嫻熟程度不斷提高,手術耗時會不斷縮短。綜上所述,宮腔鏡下電切術治療子宮內膜息肉的臨床療效優于刮宮術,術中創傷小,術后患者恢復快,且復發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