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耀明 張志萍 邱金英
(江西省于都縣人民醫院兒科 于都 342300)
蠶豆病是指食用蠶豆或蠶豆制品誘發的遺傳性溶血性疾病,因紅細胞葡萄糖6- 磷酸脫氫酶(G6PD)基因突變所致,多見于10 歲以下男孩,以頭暈、厭食、黃疸、嘔吐等為主要表現,多數患兒停止進食蠶豆后可緩解,部分患兒可發生昏厥、急性溶血性貧血,危及生命[1~2]。據報道,全球有400 多種G6PD生化突變體,目前我國已鑒定出30 多種突變,約有4 億人G6PD 缺乏,可導致溶血性貧血、蠶豆病、黃疸等,其中蠶豆病較為多發[3~4]。我國G6PD 缺乏癥主要分布于長江以南區域,呈現“南高北低”分布特點,以廣西、廣東、云南、海南、四川、貴州等省份高發[5]。江西省位于長江以南,故G6PD 缺乏癥發生率較高,由此引發的蠶豆病亦較多,每年都有較多因食用蠶豆及蠶豆制品而引起蠶豆病患兒。碳酸氫鈉注射液用于蠶豆病患兒的治療中,可堿化尿液,避免血紅蛋白沉積在腎小管,然而在使用過程中由于短時間使用量較大,可引起嚴重酸中毒、低鈣血癥、低鉀血癥等,甚至造成腦脊液壓力下降、高鈉血癥、顱內出血等。基于此,本研究探討碳酸氫鈉注射液劑量遞減治療蠶豆病患兒的效果?,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我院2020 年6 月至2021 年12 月收治的蠶豆病患兒40 例分為兩組,每組20 例。對照組男17 例,女3 例;年齡1~10 歲,平均年齡(5.02±0.80)歲;體質量 9~35 kg,平均體質量(18.22±3.15)kg;發病季節:1~3 月發病9 例,4~6 月發病 8 例,7~9 月發病 1 例,10~12 月發病 2 例;發病時間 10 h 至 3 d,平均發病時間(1.28±0.24)d;發病誘因:進食蠶豆19 例,進食蠶豆制品1例。觀察組男18 例,女2 例;年齡2~9 歲,平均年齡(4.97±0.79)歲;體質量10~37 kg,平均體質量(18.17±3.16)kg;發病季節:1~3 月發病 10 例,4~6月發病 8 例,7~9 月發病 1 例,10~12 月發病 1 例;發病時間12 h 至3 d,平均發病時間(1.30±0.25)d;發病誘因:進食蠶豆18 例,進食蠶豆制品2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獲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為首次發病;經臨床診斷為小兒蠶豆病;尿液呈濃茶色,伴黃疸、貧血等癥狀;患兒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感染及藥物引起的溶血性貧血患兒;合并肝腎功能損害、發熱、慢性腎病等疾病患兒。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予以碳酸氫鈉注射液(國藥準字H13021829)常規劑量3 ml/kg 治療,觀察組予以碳酸氫鈉注射液劑量遞減治療,初始為常規劑量3~5 ml/kg,之后按照每1~2 天劑量遞減0.1~0.2 ml/kg。兩組均予以預防感染、糾正電解質平衡紊亂、臥床休息等處理。兩組均連續治療7 d。
1.4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貧血、黃疸、血紅蛋白尿消失,總膽紅素、直接膽紅素正常,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為治愈;貧血改善,黃疸減輕,血紅蛋白尿消失,總膽紅素、直接膽紅素正常,臨床癥狀有所改善為好轉;貧血、黃疸、血紅蛋白尿仍然存在,臨床癥狀無改善為無效。治愈例數、好轉例數之和為總有效。(2)尿液指標。包括尿蛋白試驗陽性>2(+)、尿隱血試驗陽性>2(+)和尿膽原試驗陽性。(3)血液指標。包括外周紅細胞、血紅蛋白、白細胞及血清總膽紅素。(4)恢復情況。記錄血紅蛋白、小便顏色恢復正常時間及住院時間。(5)不良反應。如肌肉痙攣、心律失常、身體乏力等。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 統計分析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尿液指標比較 觀察組尿隱血試驗陽性>2(+)、尿膽原試驗陽性、尿蛋白試驗陽性>2(+)發生率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兩組尿液指標比較[例(%)]
2.3 兩組血液指標比較 觀察組血清總膽紅素、外周白細胞水平較對照組低,外周紅細胞、血紅蛋白水平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液指標比較()

表3 兩組血液指標比較()
血清總膽紅素(μmol/L)對照組觀察組組別 n 外周紅細胞(個/HP)外周血紅蛋白(g/L)外周白細胞(個/HP)20 20 t P 2.29±0.40 10.81±2.03 18.416 0.000 58.62±11.14 88.64±16.52 6.738 0.000 16.71±3.35 8.43±2.04 9.441 0.000 52.48±8.34 27.20±6.22 10.867 0.000
2.4 兩組恢復情況比較 觀察組血紅蛋白、小便顏色恢復正常時間及住院時間較對照組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恢復情況比較(d,)

表4 兩組恢復情況比較(d,)
組別 n 血紅蛋白恢復正常時間小便顏色恢復正常時間 住院時間對照組觀察組20 20 t P 4.12±1.01 3.54±0.78 2.033 0.049 2.65±0.54 1.79±0.40 5.723 0.000 7.87±0.55 5.29±0.48 15.806 0.000
2.5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5。

表5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例(%)]
蠶豆病是一種遺傳性疾病,屬G6PD 缺乏癥,而G6PD 可產生還原型谷胱甘肽(GSH),其存在于紅細胞內,可穩定血紅蛋白并保護紅細胞膜上蛋白酶類免受氧化劑損傷,一旦G6PD 缺乏,易發生氧化損傷而引發溶血,故蠶豆病患兒多伴有溶血性貧血[6~8]。蠶豆病患兒疾病不發作時與正常兒童并無差別,而在食用蠶豆或蠶豆制品后,體內紅細胞遭受毀滅性打擊,易產生急性溶血現象,對患兒造成極大的損傷。該病主要集中在10 歲以下低齡患兒中,分析原因主要是因為隨著年齡增長,機體各項生理功能更加完善,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蠶豆病的發生,或因患者在第一次進食蠶豆及相關制品后被叮囑不再進食蠶豆有關[9~11]。袁偉曦等[3]對 2019 年 1 月至 2020 年 12 月廣東省佛山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疾病篩查中心轄區內各助產機構出生的156 227 名新生兒進行篩查,結果顯示,G6PD 初篩陽性有6 361 例,陽性率為4.07%,且與女性新生兒相比,男性新生兒初篩陽性率明顯較高。沈姍姍等[6]對武漢市2016 年11 月至2018 年11 月出生的共計202 994 例新生兒血液樣本進行G6PD活性篩查,初篩共篩查出369 例陽性,其中男353例,女16 例,男新生兒G6PD 缺乏發生率顯著高于女新生兒。上述資料指出在廣東、湖北等地G6PD 缺乏癥具有較高的發病率,且具有性別差異,男性明顯高于女性。蠶豆病病程進展迅速,若不及時治療,可因急性溶血而導致腎功能衰竭,危及患兒生命安全。
現階段針對蠶豆病的治療采用輸血、吸氧、糾正酸中毒、補充碳酸氫鈉、阻斷溶血等對癥處理為主[12~13]。注射碳酸氫鈉是治療該病的主要手段,其能夠保持身體處于堿性狀態,改善機體電解質失衡狀態。但臨床治療中發現,短時間大量注射碳酸氫鈉注射液會引起低鈣血癥、酸中毒、低鉀血癥、高鈉血癥,影響治療效果的同時,對患兒機體造成極大的損害。本研究在蠶豆病患兒中應用碳酸氫鈉注射液劑量遞減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90.00%)高于對照組(60.00%),尿蛋白試驗陽性>2(+)、尿隱血試驗陽性>2(+) 和尿膽原試驗陽性發生率分別為5.00%、5.00%和0.00%,低于對照組的80.00%、90.00%、100%,不良反應發生率(10.00%)低于對照組(40.00%),說明碳酸氫鈉注射液劑量遞減治療應用于蠶豆病患兒中可增強治療效果,改善尿液異?,F象,緩解臨床癥狀,且安全性好。碳酸氫鈉注射液常規劑量為3 ml/kg,短時間藥量大,易引起諸多不良反應,治療效果不甚理想。碳酸氫鈉注射液劑量遞減治療是由常規劑量按照每1~2 天劑量遞減0.1~0.2 ml/kg,不僅可更好地糾正酸中毒,堿化尿液,增強治療效果,還可避免大量使用碳酸氫鈉注射液引發的不良反應及副作用,有助于患兒獲得良好的預后。觀察組外周紅細胞為(10.81±2.03)個/HP、血紅蛋白為(88.64±16.52)g/L,高于對照組的(2.29±0.40)個 /HP、(58.62±11.14)g/L;觀察組外周白細胞為(8.43±2.04)個/HP、血清總膽紅素為(27.20±6.22)μmol/L,低于對照組的(16.71±3.35)個 /HP、(52.48±8.34)μmol/L;觀察組血紅蛋白恢復正常時間為(3.54±0.78)d、小便顏色恢復正常時間為(1.79±0.40)d、住院時間為(5.29±0.48)d,短于對照組的(4.12±1.01)d、(2.65±0.54)d、(7.87±0.55)d。說明碳酸氫鈉注射液劑量遞減治療應用于蠶豆病患兒中不僅可增強治療效果,還可改善患兒溶血現象,減輕貧血癥狀,加速患兒康復進程。目前,該病尚無法根治,預防為最重要的手段。妊娠期婦女或有蠶豆病遺傳史者應禁止食用蠶豆及蠶豆制品;對新生兒進行G6PD 活性的早期篩查和診斷,對于G6PD 活性為陽性的患兒應避免其食用蠶豆及其相關制品,避免發?。槐苊鈨和酶文I功能損傷藥物;患兒輸血時應避免同類患兒間的輸血[14~16]。然而本研究中蠶豆病患兒樣本量偏少,所得結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之后應擴大蠶豆病患兒的樣本量進行深入研究,為臨床治療提供可靠的循證依據,使更多患兒從中受益。
綜上所述,碳酸氫鈉注射液劑量遞減治療應用于蠶豆病患兒中可改善血、尿異?,F象,促進患兒溶血、貧血改善及尿液恢復,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利于患兒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