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燕 葉龍鳳 曹桃桃
(江西省信豐縣人民醫院 信豐 341600)
缺血性腦血管病(ICVD)指的是不同程度的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綜合征,不僅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影響,同時會降低患者自理能力,增加家庭負擔[1~2]。該病的致病因素較為復雜,但不同病因均會涉及基礎的病理過程,即血管壁病變、血液成分改變和血流動力學變化,影響到血管壁的結構、功能等。研究發現,顱內外血管的嚴重性狹窄、閉塞會導致患者血管遠端血流動力學性末梢低灌注,或狹窄部位的斑塊在血流沖擊下破潰,引發微栓子脫落,形成微栓塞,導致患者發生缺血性腦血管病。由多種因素造成的患者血管狹窄,會減少腦血管血液,若不及時干預,病情進展,腦細胞會發生組織功能受損,嚴重時出現凋亡,由于老年患者自身合并的基礎性疾病較多、且大多患心腦血管疾病,因此該病好發于老年患者[3~4]。目前,臨床針對ICVD 的治療尚未形成統一方案,因此做好預防措施,及時發現血管狹窄問題,并給予相應的治療方案,對控制腦血管狹窄進程具有積極作用[5~6]。臨床關于ICVD 的檢查以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T)、磁共振成像(MRI)、數字化減影血管造影術(DSA)等為主,能夠詳細顯示患者的梗死部位、范圍、局部學流動力學改變情況,并輔助醫師明確患者出現腦缺血的原因。經顱多普勒超聲(TCD)是以多普勒效應研究腦低動脈血流動力學的無創性超聲檢測技術,利用顱骨薄弱位置為檢查聲窗,以低頻超聲波多普勒效應實現,能夠為臨床提供詳細的血流參考資料。本研究為探討TCD 在ICVD 顱內動脈狹窄診斷中的應用價值,將疑似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60例,以不同方式進行檢查,并分析檢查準確度。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于2020 年5 月至2021年12 月收治的疑似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60 例,男42 例,女 18 例;年齡:41~78 歲,平均(58.77±4.12)歲;病程:12 h 至 6.5 個月,平均(3.69±1.37)個月;合并癥:高血壓21 例,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11 例,短暫性腦缺血9 例,糖尿病10 例,腦梗死9例。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同意(審批號:XF2021006136)。
1.2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存在視物障礙,頭、體位改變引發不穩感等癥狀的患者;存在動脈硬化危險因素的患者;神經功能間歇性無異常的患者;檢查顯示小腦以及腦干存在損傷的患者;患者、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者。(2)排除標準:經我院檢查顯示肝功能存在異常;合并精神障礙類疾病且對本研究結果產生影響;由于其他原因導致的眩暈;入組前半年內出現顱腦外傷;檢查顯示為急性冠脈綜合征;合并嚴重心律失常或不穩定缺血性心臟病。(3)剔除標準:同時參與其他臨床試驗的患者;在研究過程中發生嚴重并發癥或不良反應的患者;在研究過程中,主動要求退出本研究的患者;未遵循研究要求的患者。
1.3 檢查方法
1.3.1 檢查儀器 BLS-X3 型彩色超聲診斷儀(徐州貝爾斯電子科技有限公司);RH-3200 型經顱彩色超聲診斷儀(深圳瑞華電子科技有限公司);FD20 心血管專用造影機(飛利浦醫療有限公司)。
1.3.2 檢測步驟 患者均取平臥位,檢查結果由我院2 名腦科主任醫師進行判斷,并以DSA 檢查結果作為“金標準”。(1)頸動脈超聲。探頭頻率:8~10 MHz,對患者頸總動脈、鎖骨下動脈、頸內動脈進行探查,觀察并記錄血管管腔斑塊形狀、大小及狹窄情況。(2)TCD。探頭頻率:2 MHz,觀察顱內動脈狹窄、血流信號情況,并對大腦中、后以及前動脈進行全面探查。(3)DSA。焦點尺寸選擇1.2 mm、0.8 mm、0.6 mm,最大容量:1 250 mA,影像增強器選擇4.5 in、6 in、9 in,矩陣:1 024×2 024、512×512,矩陣中前者最快6.3 幀/s,后者最快25 幀/s,行全腦血管造影,判斷血管狹窄情況。
1.4 觀察指標 (1)對比TCD、頸動脈超聲的檢查情況。包含動脈條數、左側椎動脈狹窄、右側椎動脈狹窄、基底動脈狹窄的檢出情況。(2)對比TCD、頸動脈超聲對患者頸動脈斑塊檢查情況。(3)對比TCD、頸動脈超聲的檢查結果。包含對狹窄血管以及正常血管的檢查。(4)對比TCD、頸動脈超聲的診斷效能。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TCD、 頸動脈超聲的檢查情況對比 60 例患者共檢查動脈208 條,其中TCD 檢查顯示,左側椎動脈狹窄26.44%、右側椎動脈狹窄20.19%、基底動脈狹窄18.27%;頸動脈超聲檢查顯示,左側椎動脈狹窄23.08%、右側椎動脈狹窄18.27%、基底動脈狹窄15.87%。組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2.2 TCD、頸動脈超聲對患者頸動脈斑塊檢查情況對比 60 例患者共檢查動脈208 條,其中TCD 檢查發現,患者動脈中斑塊占79.33%、鈣化占76.92%、均質回聲占40.38%、不均質回聲占58.65%;頸動脈超聲檢查發現,患者動脈中斑塊占40.38%、鈣化占40.87%、均質回聲占6.25%、不均質回聲占19.71%。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TCD、頸動脈超聲對患者頸動脈斑塊檢查情況對比
2.3 TCD、頸動脈超聲對狹窄動脈條數的檢查結果對比 所有患者經DSA 檢查顯示,狹窄血管條數164 條、正常血管條數 44 條;TCD 檢查顯示,真陽性135 條、真陰性 23 條、假陽性 29 條、假陰性 21 條;頸動脈超聲檢查顯示,真陽性119 條、真陰性26 條、假陽性45 條、假陰性18 條。見表3。

表3 TCD、頸動脈超聲對狹窄動脈條數的檢查結果對比(條)
2.4 TCD、頸動脈超聲的診斷效能對比 TCD 檢查準確度為75.96%、敏感度為82.32%、特異度為52.27%;頸動脈超聲檢查準確度為69.71%、敏感度為72.56%、特異度為59.09%。見表4。

表4 TCD、頸動脈超聲的診斷效能對比
ICVD 是一種好發于老年患者的血管疾病,患者由于自身疾病或其他因素影響,導致血流動力學水平紊亂,腦組織出現短暫性或長久性缺氧,短暫性腦缺血會導致患者站立不穩而出現顱腦外傷;長久性缺氧,會引起腦卒中,威脅患者生命安全[7]。臨床針對該病以盡早診斷盡早治療為主要診治原則。ICVD 的致病因素較為復雜,但不同的致病因素均會導致血管壁病變、血液成分改變以及患者血流動力學出現變化。研究發現,動脈粥樣硬化是導致患者缺血性腦卒中的重要原因,一方面由于血管管腔狹窄,使得患者局部腦組織出現缺氧、缺血,最終導致局部組織壞死,形成不可逆損傷;另一方面血管中的斑塊脫落,形成血栓,起初阻塞較小的血管,引發患者出現急性缺血性癥狀[8]。動脈管腔狹窄則會導致患者血流動力學發生改變,斑塊破裂合并內膜出血,因此頸動脈粥樣硬化伴斑塊脫落是誘發患者出現缺血性腦卒中的更危險因素。
目前,臨床將DSA 的診斷結果作為“金標準”,但由于DSA 屬于有創檢查,對于患者的身體健康會產生一定影響,極易發生短暫性腦出血,形成動脈夾層及出血、感染,增加患者并發癥發生風險。磁共振血管成像(MRA)雖屬于無創檢查,但在檢查過程中彎曲部分的血管因血流信號流失而不能對檢查區域是否出現狹窄進行有效的判斷,影響最終檢查結果。頸動脈超聲檢查由于具有操作步驟簡便、無創傷性且能夠反復對患者進行檢測等優勢,在臨床得到廣泛應用,在腦血管病變中,頸動脈超聲檢查能夠通過評估患者斑塊大小、形狀對斑塊的特性進行預測,并評估患者血管內環境狀態,借此推測患者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程度,但該檢查方法不能準確觀察到患者腦血管內血流動力學改變情況[9~10]。鑒于此,臨床應尋找更為簡便、精準的檢查方式。
TCD 與頸動脈超聲相比,檢查結果的直觀性更顯著,出具結果迅速且檢查費用相對較低,適用人群較為廣泛,禁忌較少,因此,大眾認可度與接受度均較高[11~12]。且TCD 檢查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彌補MRA 檢查的缺陷,對僅出現血管病變但未出現腦組織形態學改變,CT、MRI 檢查顯示無陽性病變的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尤為適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60 例患者共檢查動脈208條,TCD 檢查:左側椎動脈狹窄26.44%、右側椎動脈狹窄20.19%、基底動脈狹窄18.27%;頸動脈超聲檢查顯示,左側椎動脈狹窄23.08%、右側椎動脈狹窄18.27%、基底動脈狹窄15.87%,組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TCD 檢查發現,患者動脈中斑塊占79.33%、鈣化占76.92%、均質回聲占40.38%、不均質回聲占58.65%;頸動脈超聲檢查發現,患者動脈中斑塊占40.38%、鈣化占40.87%、均質回聲占6.25%、不均質回聲占19.71%;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TCD 主要用于檢查患者腦血管狀態,對患者腦部血流信號進行直接記錄,主要借助脈沖多普勒技術,以2 MHz 發射頻率,使超聲聲束能夠穿透患者顱骨薄弱部位,通過獲取患者腦部動脈的相關參數反映功能狀態[13]。由于機體頸動脈存在于特殊的解剖位置,是頸內動脈的發起端以及血管易擴大位置,屬于斑塊易發部位,因此流經此處的血流流速出現突然性減緩,在患者頸部形成漩渦,會對內膜產生一定損傷,并導致血液在此處的凝固風險上升,凝固的血液附著在血管壁上,形成血栓。TCD 檢查便于及時對患者血流動力學進行觀察,也能夠盡早對患者可能出現的血流動力學問題進行預警,提高對患者疾病的診斷效率[14]。
所有患者經DSA 檢查顯示,狹窄血管條數164條、正常血管條數44 條;TCD 檢查顯示,真陽性135條、真陰性23 條、假陽性29 條、假陰性21 條;頸動脈超聲檢查顯示,真陽性119 條、真陰性26 條、假陽性45 條、假陰性18 條。TCD 檢查準確度為75.96%、敏感度為82.32%、特異度為52.27%;頸動脈超聲檢查準確度為69.71%、敏感度為72.56%、特異度為59.09%。對上述結果進行分析發現,臨床采用DSA檢查的檢出率最高,但與TCD 相比該檢查方式操作相對復雜。同時研究發現,TCD 的檢查結果與DSA相比,差異較小,與頸動脈超聲相比,檢查效果更佳,原因在于頸動脈超聲雖同樣能夠檢查患者血管內膜是否增厚、有無斑塊等,但缺乏直觀有效的檢查結果,該檢查方式與TCD 進行結合,能夠提升對ICVD的診斷有效率,與王巍等[15]的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
綜上所述,TCD 與頸動脈超聲檢查相比,對ICVD 患者顱內動脈狹窄的診斷準確度、敏感度更高,針對患者實際情況可將TCD 與頸動脈超聲檢查進行聯合應用,在一定程度提升診斷準確率。